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德星 《商品与质量》2012,(S6):106-107
为减少冤案错案的发生,为更好的保障法律的权威,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于2010年6月13日出台了《关于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两个证据规定"),并于201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以规范司法、执法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证据的搜集和运用,以保证刑事案件的程序公正。本文浅析"两个证据规定"的具体内容以及"两个证据规定"在诉讼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胜 《商品与质量》2011,(S7):167-168
近期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对醉酒驾驶行为进行了法律规制,相关司法实践的缺乏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醉酒驾驶犯罪法律适用时需明确构成,厘清与相近犯罪的区别与竞合及转化问题,明确刑罚的教育和预防犯罪目的,实现醉酒驾驶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的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吴丽梅 《商品与质量》2011,(S8):155-156
2010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两个证据规定"),"两个证据规定"的出台为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大大丰富了我国大陆的刑事证据排除法则,但是法律的明文规定不一定意味着司法实践中违法证据排除的改善,本文研究台湾的刑事证据排除法则,尤以自白法则的排除为重点,为中国大陆"两个证据规定"的实施提供建议,并为中国大陆建立自白任意性原则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醉酒驾驶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作为犯罪实施以来,有效地遏制了严峻的交通事故形势,保障了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思考和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酒驾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的公害。醉酒驾驶所酿成的苦果是令人痛悔的。为防范此类行为发生,警方应依据法律规定的授权,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酒驾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的公害。醉酒驾驶所酿成的苦果是令人痛悔的。为防范此类行为发生,警方应依据法律规定的授权,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危险驾驶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一项罪名。它既体现国家对现今日益频发的危险驾驶行为严厉打击的决心,也是我国刑法理论从重结果到重行为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但是对于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并非没有争议。以醉酒驾车为例,有人就以"刑法消灭酒文化"为由,反对用刑法来规制这类行为。因此,危险驾驶罪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放火案件中相关的证据容易缺失和被破坏,证据不易提取。侦办此类案件要从犯罪的客观方面、主观方面等角度重点收集相关证据,构建完善的证据体系。分析了放火案件证据的主要特点和放火案件侦查取证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对省公司系统近三年来发生的案件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发案原因,对目前的案件办理方式和办理的效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案件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强化案件管理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着悠久的"酒文化",但今天酒后驾驶却对公共交通及社会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名,以应对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酒后恶性驾驶肇事行为。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酒后驾驶肇事行为的司法认定还存在界限不明、难以操作的问题,我国对于酒后驾驶肇事行为的立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将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情节恶劣及醉酒驾驶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增设的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以及认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对本罪的认定要注意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汽车"碰瓷"案件频发。为了更有效地防范与打击此类犯罪,就有必要分析该类案件的特点,结合行为人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兼顾主观说和客观说,探究该类案件的实质,进而对此类案件能够做出符合立法精神的统一的认定。  相似文献   

13.
为了预防事故发生,提出一种以人体三维姿态估计对驾驶员行为进行识别监测的算法。利用单目摄像头获取运动中驾驶员的视频流,提取每帧图像的二维轮廓特征,与预先建立的三维人体模型的二维投影进行匹配,实时估计驾驶员上半身的姿态。根据获取驾驶员的8个骨骼节点的三维坐标,对驾驶员的行为识别分析。试验模拟驾驶员正常、单手、接听电话和疲劳/醉酒驾驶4种驾驶状态,通过骨骼节点的坐标变化,实现检测和识别驾驶员的姿态行为并给予提醒。在光线较好的情况下,与PRECLOSE(percent eye closure)算法相比,该算法的误检率降低了24.24%。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学生在校受到伤害的案件逐年增多,处理此类案件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的责任。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提出了此类案件的归责原则、举证责任和损害承担方式。  相似文献   

1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贯彻实施能够有效避免刑事诉讼中采用刑讯逼供、威胁、引诱等侵犯人权方式非法获取证据的行为,这项制度的确立在我国刑事诉讼法领域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随着法律体系的日趋完善,2012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在继承《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规定》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丰富和完善,本文试图在剖析法条的基础上,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彰显其进步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着悠久的"酒文化",但今天酒后驾驶却对公共交通及社会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名,以应对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酒后恶性驾驶肇事行为。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酒后驾驶肇事行为的司法认定还存在界限不明、难以操作的问题,我国对于酒后驾驶肇事行为的立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驾驶行为模型化是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定量分析驾驶差错状态恢复行为的特性,依据对驾驶差错状态的识别和改正行为的测度,建立了驾驶恢复度模型;结合对驾驶行为的测试数据与主观判断,运用改进的决策树求得了驾驶差错状态的恢复概率.该研究结果有利于对道路交通系统中驾驶行为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频发的银行卡纠纷中有一类案件日益突显,即持卡人在卡未离身的情况下银行卡内资金被盗刷,由于各地法院的判决结果和理由不尽一致,此类案件中的一些法律问题亟待厘清:持卡人与银行之间储蓄合同的性质定位在借款合同更为适宜,银行对伪卡使用人的付款行为是否有效应取决于银行是否是善意且无过失。银行对取款人身份负有实质审查义务,银行引以为抗辩的"私人密码的使用即视为本人使用"原则有其适用前提,不能一概论之。持卡人的过错对民事责任承担的影响应区分几种情况。同时,对银行卡新规则的制订以及银行如何防范"伪卡"风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即时通信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和广泛,即时通信技术涉及的司法案件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案件证据出现在了即时通信过程中。新事物的出现和推广往往会受到既有制度的约束。一旦发生纠纷,即时通信记录能否作为呈堂供证,其证据效力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就会摆在司法人员面前。由于即时通信记录具有其他种类的电子证据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它做单独、深入的研究。认为将即时通信信息作为证据运用到司法案件实践中,对于澄清案件事实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司法实践中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举证时限制度的运用存在一些问题.当事人举证能力不足,法官对举证时限制度的使用态度较为消极且释明不够.应进一步强化法官的释明义务.复杂案件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对已在庭前进行证据交换的案件和未在庭前进行证据交换的案件,应分别确定不同的举证期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