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513例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涉及范围较广,且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居发生率前3位的是抗微生物药物、抗肿瘤药物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结论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是促进合理用药及保障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深圳市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中有关抗生素类不良反应监测报表,了解深圳市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 对深圳市2005-2007年3年所上报的所有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深圳市发生的抗生素涉及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数量逐年递增,多发生于19~29岁青年,并集中于粉针剂、注射剂剂型,易导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等.结论 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药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2006年上报的81例药品不良反应,探讨其发生规律,以协助合理用药。方法:对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就患者,药物信息及其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ADR的产生以注射剂多见。我院2006年ADR的发生呈散发。引起ADR的药物分类以抗生素频率最高,其次是中药制荆,其临床表现涉及器官多样,症状多变,甚至可以出现药源性疾病。结论:为预防ADR的产生,可以用口服,尽量不要用经静脉用药,同时规范抗生素的使用,防止滥用。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发生在使用的各个阶段,一旦发现,要及时上报,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抗肿瘤药物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的一般特点、基本规律,并评价上报的不良反应表质量,进一步加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方法 从长沙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2015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应用抗肿瘤药物后196例严重不良反应报表,从年龄、性别、药物分类、给药途径、严重不良反应累及器官/ 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评价抗肿瘤药物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的一般特点、基本规律,对不良反应报表的报告类型、不良反应过程描述、上报时间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评价不良反应表质量。结果 上报的不良反应中,患者平均年龄为48.05 岁,其中126 例为男性患者。196 例严重不良反应中,176 例为静脉滴注给药。涉及的药品分类中最多见的分别是其他类(包含铂类等)、植物类、抗代谢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血液系统、皮肤黏膜和消化系统的损害最为多见。上报的新的不良反应9 例,实际均为已知不良反应类型,不良反应过程描述中,明确具体地描述不良反应的表现和记录相关辅助检查结果最为欠缺。在不良\r\n反应发生或知晓后15 天以上上报的不良反应有32 例。结论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与年龄、给药途径相关。对不良反应过程的描述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对不良反应症状的描述和相关检验结果的描述不够明确和具体。对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存在上报不及时的情况,及时掌握抗肿瘤药物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还需要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从门诊药房退药分析药物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瑞华  孙路路 《首都医药》2008,15(14):41-43
目的 了解北京世纪坛医院门诊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提示医师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合理选择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采用按照患者年龄、性别、药品分类以及上报科室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 157例ADR(药物不良反应)报表中涉及药物181例次,涉及药物15大类.其中抗菌药物报告例数最多,占总报表数的58.56%.结论 抗菌药物ADR占58.56%;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最多;耐药性增加,抗菌药物用量增加,ADR增加;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应关注.  相似文献   

6.
贾立华  刘泽源 《中国药业》2011,20(21):51-53
目的探讨药师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和药品安全警戒中的责任和作用。方法采集医院2006年至2009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数据、合理用药监测(PASS)软件审查数据和处方评价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数量和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上报形式得到改进,医院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及时发布药物警戒信息,有效预防了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结论药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促进药品安全监测工作的开展,推动医院的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本院4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路云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155-156
目的:通过对本院2005~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原始上报完整报表的分析,了解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促进本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把本院2005~2009年上报的410例药品不良反应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0例中抗菌药物类325例,占总数的79.27%,其中注射208例又占抗菌药物类的64.00%,以皮肤系统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多见;其他类85例占总数的20.73%,其中注射46例占其他类的54.12%。结论:需加强注射剂的管理,特别是注射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尽可能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上报的所有药品不良反应报表500份,数据完整、准确、可靠。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所涉及的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可疑药物品种及临床表现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并进行分类统计,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统计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500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男性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女性。﹥41岁为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组。静脉用药危险性高,其引发的不良反应高达90.6%;药物外用相对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只有0.2%。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是抗菌药物输液剂及中药注射剂。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有皮肤及附件318例,消化系统79例,呼吸系统38例,免疫系统10例,内分泌系统6例,神经系统5例。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我院2009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及其发生特点.方法:对我院2009年上报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251例ADR报表各项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的男性160例(63.75%),女性91例(36.25%),3岁以内幼儿发生ADR的比率为55.38%,为各年龄组中最高;引起ADR涉及到的药物中单一用药221例(88.05%),合并用药30例(11.95%),共涉及60种药物;涉及到抗感染药物的共157例,占总数的62.55%;ADR以皮肤损害为主;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高.结论: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其特殊性,应加强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并及时上报,以减少其发生率,减少后遗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468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首钢医院1999—2004年收集的468例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涉及范围较广,且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居发生率前3位的是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药物及中药制剂。结论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促进合理用药及保障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治疗的127例LVEF≤40%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3)和观察组(n=64)。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6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50 mg/次,2次/d。两组均治疗15 d后观察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变异性[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心脏功能指标[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血清胱抑素(CysC)、miR-451a、脑钠肽(BNP)水平。统计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治疗后,两组SDANN、SDNN、PNN50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SDANN、SDNN、PNN50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F和6MWD均显著升高,LVESV和LVEDV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ysC、BNP水平均显著降低,miR-451a表达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ysC、BNP水平及miR-451a表达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环磷腺苷葡胺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治疗LVEF≤40%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心率变异性,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延缓心力衰竭进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解放军总医院193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描述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我院ADR发生特点,规避临床用药风险,掌握监测工作现状。方法:以Excel电子表格形式下栽2004年--2006年ADR报告表,对有关数据进行适当转换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33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抗肿瘤药和中药;ADR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1601例(82.8%)ADR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新的、严重的报告共涉及10类68个药品,报告填写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ADR发生与药物使用频率密切相关,且与多因素关联;应重视对新的、严重ADR报告的分析,及时筛选信号、展开调研、发布预警,形成有效信息流,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汕头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因素、特点与规律,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汕头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提供的汕头市2006~2009年4512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12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以中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涉及24类药物,以抗菌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中药制剂位居前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居多。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方式等因素有关,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1日~2008年8月31日的550份ADR报告.对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所致器官损害、ADR患者的不良反应史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50例ADR报告中,中老年患者占28.0%;抗生素ADR占61.64%;静脉滴注给药时发生ADR占70.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头晕、头痛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应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加强用药监护,采取有针对性地监测和管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灯盏花素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不良事件(ADR/ADE)报告,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下载安徽省上报的灯盏花素注射剂ADR报告301份,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1份报告中,ADR占37.87%;ADE占62.13%。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灯盏花素注射剂ADR/ADE的原因复杂,提请临床医生、药师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454例基本药物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454例基本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为确保基本药物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临邑县2009年1-12月份收集的454例基本药物病例报告进行分类汇总及分析评价。结果 注射剂所占比例最高,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品种主要是抗微生物药物。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重点监测,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陈孝虹 《中国药业》2012,21(5):38-39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至少2011年8月上报的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剐、给药途径、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l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94种,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占72.27%),抗感染药物引发的比例最高(占44.09%),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1.36%).结论 临床必须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并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2008年涉药单位及个人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上报主体是医生,来源主体是医疗机构;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给药途径以注射剂静脉滴注最常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尤其注重对中药注射剂的监测,以利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上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并被接收的ADR报告,重点就ADR报告是否符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年关于“个例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要求进行分析。新药监测期内药品(新药)和监测期外药品(老药)分别按批准文号计算上市〈5和≥5年统计。结果纳入分析的ADR报告共485例,其中2012年242例(49.9%),2008至2011年243例(50.1%)。2012年上报数量明显增多与贵阳市自2012年实施ADR上报指标量化等措施有关。485例ADR报告中,符合上报要求者107例(22.1%),其中新药所致ADR22例,老药所致新的或严重的ADR共85例。新药所致22例ADR中严重ADR5例,一般ADR17例,涉及18种新药;老药所致ADR共463例,符合上报要求者85例(18.4%),其中新的ADR9例,严重ADR76例,涉及药品384种。结论医院ADR上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不高。量化上报措施对改善报告质量的作用有限。建议细化ADR定义,明确上报范围,完善报告制度,实施可行的新药监测制度,提高ADR报告质量及其可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和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和上报的228例ADR报告资料,分别按照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上报的228例ADR,男性和女姓ADR发生比例为1:1.38;共涉及106种药品,包括多种心血管药品、抗生素、中成药等,其中降血压药、抗血栓药、调脂药及冠脉造影剂等心血管类药品ADR占较大比例;严重ADR的临床表现多样,其中造影剂所致过敏样反应较多,并有1例死亡.结论 重视分析ADR报告资料,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临床,这是做好ADR监测工作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