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林改错》认为元气大亏以致半身无气、血停为瘀,半身失养引起半身不遂,提出气虚血瘀型中风主要表现为经络中气机功能失调和血液循环障碍。温针灸是一种通过艾灸的温通、红外辐射以及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发挥特异性治疗作用的复合治疗方法;从现代生物学研究来看,其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产生影响,改善机体代谢功能及调节血液循环系统,因而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有显著疗效。现详细探讨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查阅万方、CNKI数据库对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发现单纯温针灸疗效优于单纯电针、单纯针刺、单纯西药,温针灸加电针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温针灸联合康复锻炼优于单纯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的效果。方法:92例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用电针治疗,观察组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组(14.89±2.31)分、对照组(17.45±2.5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1.30%、对照组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观察组(68.46±6.91)分、对照组(63.54±6.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能更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取穴相同,治疗组予温针灸法,对照组予电针法,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参考应用。方法:选取156例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温针灸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5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进行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应用温针灸联合电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20例,按不同治疗方案分2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电针治疗,观察组在电针基础上施予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疗效、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 00%高于对照组76. 67%(P 0. 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7. 32±2. 31)分、运动功能评分(80. 12±4. 29)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80. 54±4. 92)分高于对照组相(P 0. 05)。结论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联合温针灸、电针疗法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疗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运动功能,促进生活能力恢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温针灸治疗。分别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4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33/45)(P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临床症状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08%,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78.12±9.0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0.27±8.56)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相似文献   

8.
针灸配合康复技术对中风后遗症患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针灸配合促通技术对中风后遗症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中风后遗症的患者进行综合组(针灸配合促通技术组)与针灸组、促通组治疗进行疗效观察与分析。结果: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综合组明显优于针灸组和促通组,针灸组与促通组疗效差异性不显著。结论:针灸配合促通技术对于中风患者促分离运动非常有利,运用康复理论指导针灸治疗,把中医针灸疗法与西医经典康复手段相结合,突出中医治疗在中风后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中的优势,为针灸临床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索针灸推拿及功能锻炼对中风后遗症治疗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对住院病人68例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通过是否应用针灸推拿及功能锻炼治疗,来探索针灸推拿及功能锻炼对中风后遗症治疗的影响。结果:治疗组针灸推拿及功能锻炼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总有效率91.43%。结论:针灸推拿并配合功能锻炼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有明显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用血栓通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尼莫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加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29%、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采取康复护理联合走火罐疗法的效果。方法:选取住院诊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溶栓、营养脑细胞等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康复护理联合走火罐治疗,走火罐治疗每周1次;两组共治疗25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走火罐疗法对于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联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Barthel指数评分和药物安全性等,总结临床治疗经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适症状。结论:针灸联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确切,可解除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用针刺配合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法对发病在3个月以内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风偏瘫患者分成治疗1组(40例)和治疗2组(40例),治疗1组给予主动型运动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等。治疗2组给予针刺配合主动型运动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等,每位患者在入院时及60d后分别评价1次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评定)和ADL能力(FIM评定),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Fugl-Meyer:治疗1组分别为(30.80±20.14)分、(55.50±16.73)分,治疗2组为(33.93±18.00)分、(69.37±18.85)分。FIM:治疗1组分别为(65.17±11.04)分、(100.30±10.09)分,治疗2组为(69.80±15.05)分、(102.13±10.93)分。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FIM积分治疗前差异及治疗后均数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Fugl-Meyer运动积分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均数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单纯针刺及针刺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对发病在3个月以内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早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灸配合复方地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12月至2001年6月,采用针灸配合复方地龙胶囊综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50例,并与单纯针灸治疗同症型病例30例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入选标准(1)符合中医诊断为中风病例中经络气虚血瘀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舌苔薄白,舌质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2)西医诊断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急性起病,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一般发病后1~2d内意识清楚或…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究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在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罗定市红十字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0例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另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与对照组(80.0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相比对照组显著较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ADL)评分相比对照组显著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于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时,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神经功能,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能量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 :建立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 ,能量代谢方面指标选取血糖、乳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毛发相对黯淡无光 ,卷曲 ,精神萎靡 ,表情惊恐 ,消痰 ,肢体无力 ,摄食减少 ,手术伤口愈合迟缓 ,结果 :SG组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氯化酶一过氧化物酶法 ;乳酸采用还原法 ;肌酸激酶采用酶藕连接测定法 ,乳酸脱氨酶采用连续检测法 (LD-L法 ) ;碱性磷酸酶采用连续性测法。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候 ;SG组、APG组、NSG组大鼠血糖比NG组大鼠血糖低 ,差异显著 (P <0 .0 5 ) ;NSG组大鼠乳酸比NG组、SG组高 ,差异显著 (P <0 .0 1) ;SG组肌酸激酶比NG组、NSG组低 ,差异显著 (P <0 .0 5 ) ;SG组乳酸脱氢酶比NSG组低 ,差异显著 (P <0 .0 1) ;也较APG组低 ,差异显著 (P <0 .0 5 ) ;AG组碱性磷酸酶比SG组、NSG组高 ,差异显著 (P <0 .0 5 ) 。结论 :采用多因素复合方法制作的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 ,与中医证候比较吻合 ;同时能量代谢出现了显著障碍。从而为我们制作的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动物模型提供了进行客观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兰谢  余帅江 《陕西中医》2022,(7):954-957
目的:探讨温针灸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NIHSS评分、血清Hcy、NO、TNF-α、S100-β、CRP、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温针灸对中风后遗症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降低血清Hcy、TNF-α及NO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9.
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娟  董玲 《河南中医》2003,23(8):62-63
中风患者经挽救生命后往往遗留有程度不同、形式不一的后遗症 ,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吞咽困难等。给患者及其家属生活、精神带来很大痛苦。随着针灸、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 ,可以降低中风后的致残率 ,并使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 ,改善其生活质量。我们通过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程度、临床分期的不同 ,分别采取不同的针灸、康复治疗 ,效果显著 ,现介绍如下。1 急性期1.1 针灸取穴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取穴 :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操作 :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 0 .3~ 0 .5寸 ,采用雀啄泻法 ,以眼…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中医“中风”范畴,近年来其发病有上升趋势.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过后遗留的肢体功能瘫痪,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如何有效地促进脑梗死患者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致残率,仍是临床上的治疗难点.我科采用针灸结合治疗,对脑梗死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