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使主观评价能够用客观测量的方法进行数值量化,从而实现客观评价完全替代主观评价的目标,对乘用车转向性能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观评价试验以转向性能为研究对象,客观试验以转向盘角脉冲试验、蛇行试验、转向盘中心区试验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转向性能主观评价体系和客观评价体系,包括固有转向特性、转向瞬态响应、横摆响应特性等7个主观评价指标,以及共振峰频率、平均转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增益等17个客观评价指标。通过对4辆乘用车进行实车试验,每辆车均获得7组主观评价得分与17组客观测量值。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主观评价得分与客观测量值之间的二元回归线性方程。结果表明:在小样本前提下,乘用车转向性能主观评价指标与客观测量指标均呈现线性相关关系,分别为一元线性关系与二元线性关系;在线性函数中,大多数主观评价指标均与共振峰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假设检验与车辆动力学分析发现:共振峰水平是影响转向性能主观评价的重要指标,当共振峰水平的数值较小时,能获得较好的主观评价得分。  相似文献   

2.
支持向量机在汽车加速车内声品质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汽车加速时车内声品质进行预测。以噪声样本的响度、尖锐度、粗糙度、AI指数等客观评价参量作为输入因子,主观烦躁度评价结果作为输出因子,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建立了汽车加速车内声品质的预测模型。对比结果表明,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汽车加速车内声品质预测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客观评价参量与主观烦躁度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预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以23辆乘用车的3挡全油门加速工况的车内噪声为研究对象,对车内声品质采用等级评分法进行主观评价试验,分析计算各噪声样本的心理声学参数和非心理声学的客观参数,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建立声品质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响度、线性度和粗糙度是影响听众对全油门加速噪声主观感受的最重要的因素,模型预测结果与主观评价试验结果相关系数R~2为0.853,预测值与主观评价实测值吻合度较高,所建立的声品质评价模型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路面单侧凹坑为研究对象,基于振动台架进行了舒适性主观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打分结果符合正态分布,反应了总体的舒适性感受。测量了台架评估车辆的加速度响应信号,进行了离散包络分析,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舒适性客观评价模型,基于此模型计算了不同车速下的舒适性打分。通过将计算的舒适性打分与台架主观评估打分进行对比和一致性分析,验证了舒适性客观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该评价模型能够为智能驾驶车辆通过单侧凹坑时的舒适性车速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中对中间位置转向力特性主客观评价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线控转向系统,针对中间位置转向建立了一个参数可调的转向力特性模型,运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分析了12种不同的中间位置转向力特性。评价人员在驾驶模拟器上对这12种不同转向力特性进行了主观评价。同时,通过离线仿真,按照ISO中间位置操纵特性试验方法对这12组力特性进行了客观评价试验。然后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主观评价项目与客观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应用建立的相关性对主观评分进行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4%。最后,基于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求取了关键客观评价指标的理想值。该方法可有效地指导转向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以10款具有不同关门声品质感的乘用车为研究对象,基于语义细分法、成对比较法的主观评价试验结果和心理声学客观参量(尖锐度积分、响度能量比、响度能量变化率、响度变化时间)建立了主、客观预测模型,为了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将评价模型分为"豪华感"和"时尚感"两类。将该模型与传统多元回归映射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样本内预测精度最大提升18.5%,样本外预测精度最大提升40.3%,基于风格类型划分的关门声品质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
乘用车室内噪声是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乘用车室内噪声模拟试验入手,通过客观生理指标的变化来评价汽车乘坐舒适性,实现对主观评价的客观化,尝试提出一种乘员烦躁度的客观—主观模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心率变异性分析中的LF、HF及LF/HF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车内乘客的噪声舒适度。随着噪声舒适度等级的降低,相应的HRV生理指标LFnorm均值,LF/HF均值大致递增,HFnorm均值大致递减,并且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变速器敲击为研究对象,在文献~([1])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变速器敲击声品质非线性评价方法。文章首先研究了支持向量机回归原理,对文献~([1])中的试验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归一化后的客观评价结果作为模型输入,归一化后的主观评价结果为输出,引入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建立了变速器齿轮敲击声品质非线性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优化与检验。  相似文献   

9.
高开展  罗巧  张志飞  徐中明 《汽车工程》2022,(12):1936-1943+1963
为采用人-椅接触面的体压分布来表征汽车座椅的振动舒适性,在6种不同幅值的低频垂向激励下,以12名受试者为对象,进行汽车座椅振动舒适性主客观试验,以获得体压分布指标。对振动加速度和体压分布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以提取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平均压力均值、最大压力均值和平均压力变化率与法向力变化率的均方根值等客观评价指标。运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对主客观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压力均值、最大压力均值与主观不舒适性评分的相关性较弱(β=0.26,0.10),而平均压力变化率和法向力变化率的均方根值与主观不舒适性评分具有较强的相关性(β=0.83,0.85)。最后利用史蒂文斯幂定律对主客观参量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指标相比,平均压力变化率和法向力变化率的均方根值与主观不舒适性评分均具有较高的关联性(R2>99.0%),可作为体压分布评价指标来表征汽车座椅的振动舒适性。  相似文献   

10.
汽车振动舒适性的测量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郧 《湖北汽车》1994,(4):13-23
提出了评价汽车平顺性的综合指标--汽车振动舒适度Cv,并通过对ISO2631,GB4970,BG/T12477等标准的研究,用振动舒适度将汽车座椅处的振动和速度均方根值与人对汽车振动舒适性的主观感觉联系起来,并运用不同车速,测量位置的加权矩阵函数计算出汽车总的振动舒适性指标,用于评价和比较汽车的振动舒适性,解决了由于不同车速,测点的振动不同带来汽车平顺性难以评价和比较的问题,并实际应用于某旅行客车的振动平顺性的测量和评价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整车动力性、传动系耐久性和舒适性三个方面确定了搭载AMT的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换挡品质的评价指标。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模式切换与换挡品质的客观评价模型。将客观评价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主观评价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了各个评价指标对客观评价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品质评价指标选择合理,所建立的评价模型与主观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客观有效地评价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提出了评价汽车平衡顺性的综合指标一汽车振动舒适度CV;并通过对ISO2631,GB4970,GB/12477等标准的研究,用振动舒适度将汽车座椅处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振值与人对汽车振动舒适性的主观感觉联系起来,并运用不同车速,测量位置的加权矩阵函数计算出汽车总的振动舒适性指标,用于评价和比较汽车的振动舒适性,解决了由于不同车速,测点振动不同带来汽车平顺性难以评价和比较的问题,并实际应用于某旅行客车振动平顺性的测量和评价中,取得子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ISO2631、GB4970等振动舒适性评价标准的研究,建立手动变速器出租汽车驾驶员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通过实车振动监测和测量驾驶员生理指标,找到了重庆市出租汽车驾驶员在实际行驶工况下达到疲劳的时间;并对他们进行有关疲劳的主观问卷调查,调查统计与试验的结果相吻合,由此得到出租汽车驾驶员达到疲劳时的“振动剂量极限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驾驶性评价中主观评价一致性差及客观评价无法反映人体主观感受的问题,基于对急加速工况的特点分析,构建了急加速工况的驾驶性客观评价体系,并使用BP神经网络搭建驾驶性主观评分预测模型,建立主客观评价间的映射关系.最后,通过实车试验得到驾驶性主客观评价数据集,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整体准确率在95%...  相似文献   

15.
制动踏板感觉直接影响到制动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为准确可靠地描述汽车的制动踏板感觉,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的制动踏板感觉评价方法。首先通过实车试验获得各项评价指标的主观评分和客观测试数据;接着构建制动踏板感觉分层结构模型,并基于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得到主观权重,基于熵值法得到客观权重,之后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得到综合权重;最后引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得到试验车踏板感觉评价得分与隶属度等级,并与制动感觉指数评价方法对比来验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中提出的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的制动踏板感觉评价体系确立了统一的试验工况和主观评分标准,可以把主观评分和客观数据有机结合,实现无量纲标准化的制动踏板感觉评价结果表达。  相似文献   

16.
汽车振动舒适性的测量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评价汽车平顺性的综合指标-汽车振动舒适度Cv,并通过对ISO2631、GB4970、GB/T 12477等标准的研究,用振动舒适度将汽车座椅处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与人对汽车振动舒适性的主观感觉联系起来,运用不同车速、测量位置的加权矩阵函数计算出汽车总的振动什么性指标,用于评价和比较汽车的振动舒适性,解决了由于不同车速、测点的振动不同带来汽车平面性难以评价和比较的问题。将此方法实际应用于某旅行客车的振动平顺性的测量和评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客观地确定汽车动力性能主观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熵值法进行研究。介绍了熵值法的基本原理和求解过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构建主观评价体系,确定主观评价的试验道路以及试验工况。选取3位评车师,对5辆乘用车进行主观试验,结合十分制评分法对评价指标打分,得到各指标评分值,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赋权,加权得到5辆车的主观评价总得分。结果表明,熵值法完全以客观数据为依据,能够很好地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具有良好的客观性;对于同一辆乘用车而言,3位评车师的评价权重值存在差异,分析比较得知,权重差异性与熵值法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有关,同时也与评车师的个人喜好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控制试验获取路面结冰相关数据,将温度、风速及降雨量作为输入变量,结冰时间作为输出变量,建立了路面结冰时间的多变量多项式回归预测模型;引入核函数,将路面结冰预测问题转化为高维空间中的线性回归问题,构造了多输入、单输出的支持向量机路面结冰时间预测模型。将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类方法均能较好地预测路面结冰时间,四次多项式统计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性为0.974,支持向量机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关性为0.99,支持向量机预测结果更精确,表明支持向量机更适用于处理小样本、非线性、维数灾难和局部极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汽车平顺性客观评价因计权特性、牵引车关键位置动态响应的特殊性,导致关键频域振动信号淹没在计权频域,使平顺性客观评价偏离了实际的平顺特性。考虑人体结构重要局部关键频域,建立考虑关键轴向的关键频域贡献率算法模型,计算分析指定牵引车的关键频域贡献率特性,并结合平顺性标准客观评价分析,获取重要客观评价结果。经平顺性客观评价结果和主观评价结果对比证实,文章论述的方法和主观评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牵引车平顺性优化分析研究提供重要的客观评价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结构风险最小化与粒子群算法快速全局优化的特点,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参数,避免了人为选择参数的盲目性,提高了预测模型的训练速度和预测推广能力.选择PCI、RQI、SSI、BPN,4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PSO-LSSVM的沥青路面性能评价模型,将该模型用于路面性能评价,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评价效果.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法可以可靠有效地评价沥青路面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