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沟鞭藻为单细胞的原始的海洋生物。古生物学家根据形态特征,超微结构和生物化学信息认为沟鞭藻可能在前寒武纪时已存在,并推测古生代疑源类可能是现代沟鞭藻的先祖,但确凿的沟鞭藻囊孢的化石记录始于晚三叠世。生物标志物以分子化石的形式记录了沟鞭藻的起源及演化历史。在古生代及前寒武纪地层中甲藻甾烷及三芳沟鞭藻的检出,建立了沟鞭藻与其古代先祖(疑源类)的联系,提供了沟鞭藻先祖前寒武纪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从新疆哈密地区石城子北剖面7件样品获得分异度较高、有机质壁显著炭化保存的疑源类化石,根据其形态特征,共鉴定出14个形态属和15个形态种(其中8个未定种,3个比较种)。结合国内外古生代晚泥盆世已知疑源类组合进行比较,清楚表明当前获得的疑源类组合代表了晚泥盆世海洋微体浮游植物群面貌。我国涉及晚古生代疑源类生物地层的调查研究相对薄弱,而有关晚泥盆世疑源类化石的发现和报道更为匮乏,当前疑源类化石的发现,填补和丰富了新疆乃至国内晚泥盆世疑源类化石研究资料。该发现佐证了关于卡拉麦里洋在早石炭世闭合的认识;作为基础食物链的海洋微体浮游植物是重要成烃生物,晚泥盆世疑源类的保存预示研究区域具有石油、天然气勘察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扬子台地北缘神农架群发育一套中元古代中期和晚期的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其中台子组是神农架群中部地层,也是该群古生物化石丰度最高的组。本文利用化学浸泡法对中元古代中期台子组细粒碎屑岩进行微体化石研究,结果显示:台子组化石总的特征是组合简单、化石个体较小,大部分标本直径介于20-50μm。本文共鉴定出微体化石7属11种,包括光面球形类Leiosphaeridiacrassa、L.minutissima、L.jacutica、L.bicrura和Leiosphaeridiasp.,细胞聚合体Synsphaeridium sp.、Eomicrocystismalgica和相对复杂的疑源类Navifusa sp.、Satka sp.、Germinosphaera sp.与Arctacellularia tetragonala。台子组微体化石组合中原核生物是主要的化石类型,真核生物丰度很低。其化石多样性和膜壳平均直径远小于邻近时期的生物化石群落,这可能与台子组沉积期的地表环境特征以及独特的生物群落特征有关。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台子组有机质处于较高的热演化阶段,埋藏温度约280℃,过高的埋藏温度也可能降低了台子组化石保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牙形石生物地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古潜山顶部地层的时代 ,自 70年代末期以来 ,一直被认为属于中、上元古代。本文通过在总面积为 60 0 km2 的西部凹陷中段系统、详尽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 ,并结合疑源类、小壳化石以及岩石地层学资料 ,确认研究区内古潜山顶部地层的时代主要为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中、上元古代地层在研究区内虽然存在 ,但分布极其局限。从而 ,彻底改变了2 0年以来对该地区古潜山地层划分和对比上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贵州东部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作为世界早-中寒武世界线层型侯选剖面,产出良好保存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三叶虫)。因此,更加详细研究该剖面海洋疑源类的生物地层非常重要,将提供围绕界线的生物和环境变化的细微记录。乌溜-曾家崖剖面凯里组的疑源类划分两个组合,它们是凯里组0-52m的Leiomarginata si mplex-Fi mbriaglomerella membranacea组合和52-140m的Cristallinium cambriense-Heliosphaeridiumnodosum-Globosphaeridiumcerinum组合。140-214m仅有很少疑源类标本,可能因为凯里组上部以白云岩为主,不适宜有机壁微体化石的保存。距凯里组底部往上约52m处疑源类组合出现重大变化,无疑为解释沉积环境提供重要资料。两疑源类组合间界线,位于52.3-52.7m,此稍低于被三叶虫Oryctocephalusindicus首现所指示的全球寒武系第5阶潜在层型剖面界线。  相似文献   

6.
早奥陶世疑源类埋藏后的形体及纹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以鉴定的疑源类化石仅保留下褶皱的囊壁而原生质已流失,由于成岩过程中围岩挤压或有机质壳壁干水收缩而使化石轮廓,纹饰发生变化应普遍可见,本文以作者在贵州三都地区阿化尼克期地层发现的Striatotheca principalis保存形态连续变化系列为基础,论述埋藏作用对疑源类保存形态的影响,这是利用埋藏学资料防止属种误订的一个典型示例,对疑源类属种的正确鉴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西南部永济地区位于东秦岭北坡 ,在该地区出露良好未变质的中—新元古代地层。在水幽剖面的中元古界汝阳群北大尖组中保存类型多样的微体化石 ,包括具刺疑源类 (Shuiyousphaeridium (Du)Yan ,emend .Yin ,1 997;TappaniaYin ,1 997) ,球形、舟形疑源类和多种带状、管状藻类化石。其大的膜壳 ,突起附属物 ,脱囊开口 ,以及同平面不规则分枝丝体等都显示了真核原生物的形态特征。线形和螺旋形微细管体和网状结构物首次见于部分带状丝体和膜状碎片 ,推测这些管状物是底栖藻类为适应干旱缺水环境而发育的输导或加固支撑的结构物。当前 ,以具刺疑源类Tappania为特征的相似微体化石组合相继在印度、澳大利亚南部中元古代地层中发现 ,揭示了约 1  相似文献   

8.
长城系串岭沟组球形疑源类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天津蓟县古元古代长城系串岭沟组页岩中保存有丰富的球形疑源类化石。本文对这一微化石组合进行了光学生物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以往一些被作为属征的结构,如,膜壳壁的厚薄、网状纹饰和褶皱等,很可能是生物降解和成岩作用的结果。因此,以前描述的10个不同属的球形疑源类的系统分类有待于重新研究和厘定,也许把它们都归入光面球藻属Leiosphaeridia更合适。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球形疑源类壁的超微结构一致,都分为三层,中间层为电子密度低的较厚层,内层和外层为电子密度高的较薄层。这一特征与现生绿藻非常类似而与蓝藻包鞘明显不同,表明串岭沟组的球形疑源类可能与绿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贵州三都地区阿伦尼克期疑源类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首报报道了发现贵州三都地区同高组下段的疑源类化石,属种丰富,保存完好,它们多见于阿伦尼克期至兰维尔期,其中有些分子仅限一阿伦尼克期,根据组合中出现较多的Striatotheca,Coryphidium和Arbusculidium等,认为本区可能属地中海疑源类生物区,详细研究这些化石对认识疑源类组合与笔石带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凯里生物群既是中国华南寒武系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已知少数微体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库之一,化石以二维的有机质壁形式保存。本文改进孢粉学处理方法,对来自中国贵州寒武系凯里组苗板坡、丹寨、竹坪和屯州等几个剖面以及相邻地层的共22个样品进行酸泡处理,获得微体化石新材料。结果显示,苗板坡剖面保存的化石多样性明显较高,其中发现的疑源类和丝状藻类最多,占统计总数(N=1549)的90%以上;同时还发现少量的后生动物残片,如威瓦西虫的骨板、腕足动物壳体残块以及蠕形动物表皮等,这些后生动物化石残片为研究某些后生动物的细微结构提供了重要补充信息,有助于对这些动物化石进行分类鉴定,并可能具有一定生物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