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为植入率低,移植物抗宿主病重,免疫重建慢,感染发生率高等并发症,主要用于无相合供者的高危白血病患者。但最近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在移植物处理、免疫耐受诱导、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其总的生存率已经与无关供者的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本文就最近的一些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虽然应用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病列逐年增加,但用其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的病例数仍较少。我完分别于2004年2月和2005年4月对2例难治性白血病施亍了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为植入率低,移植物抗宿主病重,免疫重建慢,感染发生率高等并发症,主要用于无相合供者的高危白血病患者。但最近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在移植物处理、免疫耐受诱导、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其总的生存率已经与无关供者的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本文就最近的一些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细胞是否成功植入,需要有可靠的证据。对移植后供者细胞植入证据的检测不仅对判断移植是否成功,而且对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以及探讨移植后供、受者混合嵌合体形成、对疗效影响的评估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例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与MSC共移植治疗SAA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靖  白海 《护理学杂志》2008,23(15):75-76
对1例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进行了HLA半相合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MSC)共移植治疗.结果 移植后 12 d中性粒细胞数>0.5×109/L, 21 d WBC 4.5×109/L,Hb 99 g/L,PLT 108×109/L.经HLA配型,红细胞亚型和VNTR检测,为供者型完全嵌合体.患者除口干、眼干外,随访36个月,现仍无病存活,无急慢性GVHD发生.提出在移植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在围移植期执行规范化操作,加强无菌观念,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治疗的不良反应对保证移植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1例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进行了HLA半相合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MSC)共移植治疗。结果移植后+12d中性粒细胞数〉0.5×10^9/L,+21dWBC4.5×10^9/L,Hb99g/L,PLT10^8×10^9/L。经HLA配型,红细胞亚型和VNTR检测,为供者型完全嵌合体。患者除口干、眼干外,随访36个月,现仍无病存活,无急慢性GVHD发生。提出在移植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在围移植期执行规范化操作,加强无菌观念,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治疗的不良反应对保证移植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相关死亡率,寻求一种更快捷、更特异的诊断CMV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2001年4月至2003年4月,从79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采集了135份外周血标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MVgB DNA,阳性标本做酶切分型,部分行序列测定。结果CMVgB DNA检测中有42例患者(53.9%)的66份标本(48.9%)阳性;对其中阳性患者的45份标本进行了酶切分型,结果 CMV gB1型21例(46.7%),CMV gB2型14例(31.1%),CMV gB3型7例(15.6%),CMV gB4型3例(6.7%)。先后有2种型别的CMV感染者有3例(3.8%)。经分析,CMV gB阳性和CMV gB阴性患者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81.0%和32.4%(P<0.01);CMV gB1、gB2、gB3以及gB4型Ⅱ~Ⅳ度急性GVHD及慢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81.0%、50.0%、42.9%和0。结论 Nested-PCR方法可快捷特异地检测CMV感染。CMVgB1、2型中,重度急性GVHD和慢性GVHD发生率较高。CMV gB基因分型检测可有效地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且对移植后患者的临床转归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9.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首次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遗传上HLA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PBSCT)对首次复发后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效果.方法 89例成人AML患者接受常规柔红霉素-高剂量阿糖胞苷(DA/Hi-Ara-C)化疗缓解后出现首次复发,其中复发后接受Haplo-PBSCT治疗者53例,平均年龄38.6岁(18~51岁),复发时间为首次缓解后7.7个月(1~24个月);接受去甲氧柔红霉素-中剂量阿糖胞苷(iDA/Mid-Ara-C)或米托蒽醌-中剂量阿糖胞苷(MA/Mid-Ara-C)方案继续化疗者26例,平均年龄47.6岁(18~61岁),复发时间为首次缓解后8.9个月(1~30个月).结果 接受Haplo-PBSCT治疗者和接受化疗者再次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86.7%(46/53)和38.1%(9/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Haplo-PBSCT治疗者和接受化疗者36个月的疾病进展后存活(SPP)率分别为43.4%(23/53)和11.5%(3/2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接受iDA/Mid-Ara-C或MA/Mid-Ara-C方案继续化疗者,Haplo-PBSCT能明显提高首次复发后AML患者的再次缓解率以及延长SPP时间.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Haplo-PBSCT)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first relapse after complete remission by standard induction chemotherapy. Methods Eighty-nine cases of AML in first relapse after complete remission by standard DA/Hi-Ara-C regimens induction chemotherapy were evaluated retrospectively. Fiftythree cases were grafted by haplo-PBSCT and 26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iDA/Mid-Ara-C or MA/ Mid- Ara-C agents. Results The second remission rate in haplo-PBSCT group and continuous chemotherapy group was 86. 7 % (46/53 cases) and 38. 1% (9/23 cases) respectively (P<0. 01). Survival postprogression (SPP) at 36th month was 43. 4 % (23/53 cases) in haplo-PBSCT group and 11.5 % (3/26 cases) in continuous chemotherapy group (P < 0. 05). Conclusion Haplo-PBSCT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second remission rate and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rnia in first relapse after complete remission by standard induction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的临床疗效,移植相关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接受URD-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原发病分别给予非清髓性及清髓性预处理;供、受者HLA配型6/6抗原位点全相合21例,5/6相合5例,1个基因亚型不合24例,2个基因亚型不合11例;供、受者间ABO血型相合18例,不合43例;受者接受供者的有核细胞中位数为4.5×108/kg,CD34+细胞中位数为4.3×106/kg.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以短程甲氨蝶呤+环孢素A+霉酚酸酯为基础的方案,49例加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9例加用抗淋巴细胞或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并常规采用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抗感染等治疗.术后观察受者的造血功能重建、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61例患者中,59例术后经血型、染色体及DNA多态性检测证实供者细胞植活.术后23例受者发生Ⅱ~Ⅳ度急性GVHD,25例发生慢性GVHD;术后100 d内,48例受者发生细菌和(或)真菌感染,36例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较多.术后有18例受者死亡,受者总的2年无病存活率为(68.0±6.4)%,其中12例因移植相关并发症死亡,移植相关死亡率19.7%;6例原发病复发的受者均死亡,复发率9.8%.其余受者经治疗后好转.结论 URD-HSCT是治疗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方法.急性GVHD和感染是严重影响移植疗效和预后的危险因素,需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输注供者自然杀伤(NK)细胞对小鼠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方法 选取C57BL/6(H-2b)雄性小鼠为供者、CB6F1(H-2d/b)雌性小鼠为受者.移植前制备供者的骨髓细胞(BMC)、脾细胞(SC)及脾NK细胞,NK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和激活;所有受者均接受直线加速器X线全身照射(TBI)预处理.TBI后将受者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进行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单纯TBI组:TBI后不输注细胞,仅作为对照;单纯BMC输注组:输注5×106个BMC;诱发GVHD组:输注5×106个BMC+1.5×107个SC;NK细胞输注组:输注5 x 106个BMC+1.5×107个SC+1×107个NK细胞,并腹腔注射100 ng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和1μg rhIL-15,持续7 d.移植后观察各组受者GVHD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受者进行组织病理学、供者细胞嵌合度和免疫功能重建等检测.另取TBI后受者20只,设白血病复发组和白血病治疗组,每组10只.白血病复发组:输注5×106个BMC+1×107个SC+2×106个白血病细胞株EL9611;白血病治疗组:在白血病复发组的基础上再输注1 x 107个NK细胞,并腹腔注射100 ng rhIL-2和1μg rhIL-15,持续7 d.观察两组受者白血病复发情况和移植后100 d的存活率.结果 单纯BMC输注组受者无GVHD发生,NK细胞输注组受者GVHD的评分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均较诱发GVHD组轻(P<0.05)f诱发GVHD组的免疫功能重建较NK细胞输注组延迟.白血病复发组和白血病治疗组移植后100 d的存活率分别为20%和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输注激活的供者NK细胞可以减轻小鼠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GVHD,减少白血病复发,促进免疫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总结其经验.方法 2009年实施7例亲属活体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为供受者HLA抗原全相合,其余为半相合.肾移植前5d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供者造血干细胞,术前1d采集供者造血干细胞.肾移植前3d受者开始接受全身淋巴照射,连续3d,肾移植术中给予受者抗胸腺细胞球蛋白50 mg,术后第2、4、6天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术后常规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监测受者血常规、淋巴细胞亚型变化及移植肾功能等情况.结果 全身淋巴照射后受者淋巴细胞数进行性降低,以B淋巴细胞(CD19+)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其他血细胞数量变化不大.HLA全相合受者诱导出30%~50%的嵌合体,其余受者仅诱导出1%~5%的嵌合体.术后随访3年,7例受者移植肾功能稳定,均未出现骨髓抑制和移植物抗宿主病,未增加感染风险.经移植肾活检证实,1例受者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其余6例受者未发生排斥发生.7例受者中,有3例减少了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结论 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的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SAG3基因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的快速、特异、敏感的诊断方法。方法以弓形虫SAG3基因为靶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对5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及2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检测,同时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弓形虫抗体IgG、IgM的血清学检测。结果以PCR和ELISA检测弓形虫SAG3基因片段和其抗原,阳性分别为10例及7例,阳性率分别为17.9%和12.5%,其中PCR检测阳性、而ELISA检测阴性的3例,经病原学检测,均证实有弓形虫感染;20名正常对照者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体外扩增弓形虫SAG3基因的方法诊断弓形虫感染具有准确、快速、特异和敏感的优点,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19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中有1例发生PTLD,发生率为0.5%.该例受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多处淋巴结肿大和肺部多发性结节病变等,淋巴结活检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停用免疫抑制剂2个月后体温恢复正常,肿大的淋巴结和肺部结节病变完全消失.结论 PTL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独特的形态和临床特征.病因可能与EB病毒感染和免疫抑制有关,需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治疗方法多样,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郭芳  郑永江 《器官移植》2015,6(3):194-196,205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甲亢的1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该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39个月出现甲亢症状,患者有甲亢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给予药物治疗后效果良好。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甲亢临床少见,有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该病如早期诊断和治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变期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 ;观察其造血、免疫重建过程、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及其它移植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长期随访。方法 给 1例急变期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其 6 5岁母亲的HLA A ,B ,DR位点相合的外周血干细胞。预处理用CTX/TBI方案 (环磷酰胺 6 0mg·kg-1·d-1× 2d ,全身照射总剂量为 8.0 0Gy ,剂量率9.38cGy)。以氨甲喋呤 (MTX)及环孢素A(CsA)预防GVHD。移植有核细胞数为 3.185× 10 8/kg ,CD34 细胞数2 .0 3× 10 6/kg。 结果 移植后第 3w( 2 1d)始骨髓显示造血重建 ; 2 3d中性粒细胞 (ANC) >1.0× 10 9/L ; 36d性染色体检测显示移植物植入成功 ;随访 430d ,未发生明显的急、慢性GVHD ,患者处于血液学、分子遗传学缓解状态 ,成功的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 ,并已回到工作岗位。结论 本例为国内首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变期慢性髓性白血病获得成功 ;为开展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变期慢性髓性白血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HLA-I类PCR-SSP基因分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提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HLA-I类配型的精确度,有效防止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方法 采用准确、简便的DNA、RNA提取方法和HLA-I类PCR-SSP基因分型方法。建立HLA-A33、A68、B40、B13 PCR-SSP分型方法以及HLA基因序列测序分析。结果:对300例中清学难以判断结果的30例临床标本进行基因水平的研究发现,DNA及RNA提取方法可以满足此项研究对样本的要求。HLA-I类PCR-SSP分型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特异性;重复率达100%。同时,HLA-A33、A68、B40、B13结果与HLA-I类PCR-SSP分型结果一致。HLA基因测序分析进一步肯定了HLA-I类PCR-SSP分型的特异性。HLA-I类PCR-SSP不受某些血清学影响因素的干扰。整个实验过程仅耗时2.5h。结论:HLA-I类PCR-SSP基因分型方法准确、特异、重复性好,可作为临床骨髓移植配型和正常人群无关供者筛选的常规方法,对GVHD的发生必将起到重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行亲缘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和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ST)的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新入院并诊断为SAA者41例,其中14例行亲缘全相合HSCT,27例接受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素A(CsA)为基础的IST.结果 行亲缘全相合HSCT的14例全部植活,治疗有效率100%,中位随访14个月,患者均无病存活;接受IST的27例中位随访16个月,其中21例治疗有效(77.8%),6例治疗无效,2例死亡,患者脱离输血的中位时间为132 d.接受IST者的治疗有效率、存活率和死亡率与接受亲缘全相合HSCT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亲缘全相合HSCT治疗SAA的效果令人满意,优于IST.  相似文献   

19.
过去10年,我们对移植免疫排斥机制的理解有了很大提高.在一些同种异体器官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例,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受体对移植物仍然保持长期免疫耐受,有作者把这一耐受现象归功于联合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本文就从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出发,回顾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后供体特异性移植耐受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沿革,最后阐明供体特异性移植耐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