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食管心房起搏对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V1导联左束支阻滞QRS波形的早期表现 ,以及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功能性左束支阻滞显现的因素。 10 0例经食管心房程序刺激显现的具有直接显示性左束支文氏阻滞特征的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病人与 10 0例无功能性束支阻滞的正常者作对比研究。结果 :①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检出率为 6 .73% ;②V1导联左束支阻滞的早期QRS波形的表现为SV1增深。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为正常rS—深S波的rS—窄QS—宽QS ;③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房室交界区功能不应期略短于左束支有效不应期 ,而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功能不应期则显著短于对照组 (5 4 2± 95msvs 5 74±6 4 .1ms,4 15± 5 1.4msvs 4 4 1± 5 1.7ms ,P <0 .0 1)。结论 :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上可呈现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V1导联左束支阻滞QRS波形的早期表现,以及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功能性左束支阻滞显现的因素。方法100例经食管心房程序刺激显现的具有直接显示性左束支文氏阻滞特征的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病人与100例无功能性束支阻滞的正常者作对比研究。结果①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检出率为6.73%;②V1导联左束支阻滞的早期QRS波形的表现为SV1增深;③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为正常rS→深S波的rS→窄QS→宽QS;④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房室交界区功能不应期略短于左束支有效不应期,而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功能不应期则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V1导联左束支阻滞的早期QRS波形的表现为SV1增深,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为正常rS—深S波的rS—窄QS—宽QS。  相似文献   

3.
一例 65岁女性 ,因高度房室阻滞而行VVI起搏治疗。术后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示起搏电极头端位于右室近心尖部流入道。体表心电图示类右束支阻滞图形。术后检测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正常。提示 ,正常右室心尖部或近心尖部起搏 ,可以出现类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4.
1 病例简介患者,男,75岁,因头昏、黑蒙13d入院,2年前曾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外院住院治疗。查体:Bp165/65mmHg (1mmHg=0.133kPa),神志清楚,步入,双肺呼吸音清晰, 心脏临界大小,HR35次/min,心律齐,无杂音。平静心电图及Holter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见图1)。于局部麻醉下, 经左锁骨下静脉通路置入MedtronicSVVI103单腔起搏器,起搏电极头固定于右心室心尖部,解剖位置与腔内心电图显示满意;术中测得起搏电压阈值0.5V、电流阈值0.8mA、阻抗 580Ω;起搏频率为60次/min。术后心电图示右束支阻滞图形 (见图2)。7d后经X线片及心脏超声复查,证实起搏电极仍位于右心室游离壁近心尖处。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为起搏心律、仍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相似文献   

5.
电极组合方式与经食管心房起搏阈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7例病人每例用六极起博导管组成10种起搏电极组合,以相同脉宽和导管位置作食管心房起搏。发现负极接第3极,正极接第2、4、5极的四极组合法起搏阈值仅18.8±3.0V,仅2例(1.9%)有明显不适感,与其它组合方法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该法起搏脉冲振幅适中,与V1导联的QRS波方向相反。便于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因此,有助于食管心房调搏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纠正右束支阻滞(RBBB)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间入院有心室起搏指征,存在基线RBBB图形且QRS波群时限≥120 ms、左心室射血分数>50%并接受LBBAP的患者,分析LBBAP纠正RBBB的临床...  相似文献   

7.
右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们已经认识到,房室传导延迟可致收缩期前的二尖瓣返流和左室充盈受损;左束支阻滞(LBBB)或右室心尖部起搏所致的心室间传导延迟可使左室充盈和射血受阻[1]。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78岁,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Ⅰ度房室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QRS波时限146ms),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且左室射血分数≤0.35,优化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Ⅱb类适应证,而非Ⅰ类指征,但给予患者左室多位点起搏CRT后,术后随访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1)食管心电图的描记方法和波形及其应用价值;(2)经食管心脏调搏的工作条件;(3)食管调搏的临床应用:诱发和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中附加传导束的存在,数量及不应期的测定,窦房结功能的评价,包括窦房结恢复时间和窦房传导时间,以及经食管心室起搏的文献,并对食管调搏诊治心律失常的优缺点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在已开放气道患者中运用经气管途径快速起搏心脏,选择ICU病房已开放气道住院患者32例,成功起搏30例,其中经口、经鼻气管插管及气管造口各10例,经口、经鼻、经气管切口导管进入深度分别是28.7±1.5,37.8±1.4,18.3±1.7cm;起搏阈值为11.9±2.4V,起搏电压14.7±2.4V,起搏对机械通气无影响。结论:经气管能良好起搏心房。  相似文献   

11.
低钾性束支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例低血钾引起的束支阻滞(BBB)作临床和心电图观察。平均血钾2.3mmol/L。低钾性BBB可出现多种类型,包括3相、4相阻滞。6例血钾纠正后,新发生的BBB皆消失。说明低钾性BBB如处理及时,多为可逆性。低血钾能作为3相、4相阻滞的共同基础,揭示这两型阻滞的电生理机制,可能有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2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食管心房起搏,13名正常人作对照组。在食管心房起搏后对照组血浆心钠素增加达显著性水平,病窦组血浆心钠素水平无明显增加。在阻滞植物神经后的血浆心钠素再给予心房快速刺激,也未见血浆心钠素水平有显著改变,而缓慢静注大剂量烟酰胺后,虽给予心房快速刺激,血浆心钠素却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6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VVI起搏器。本文附图是V1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频率88次/min,心室起搏频率60次/min。P12-R、P15—R间期0.24s下传夺获心室,QRS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P2和P15下传的QRS波中可见小的钉样起搏信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发生率情况.方法 分析108 610例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分别统计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发生率情况.结果 108 61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资料,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9例,占0.18%;右束支阻滞3 794例,占3.49%;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1.707,P=0.191),不同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09.874,P<0.05);右束支阻滞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不同年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986.046,P<0.05;Х^2=1 483.286,P<0.05).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发生率较高,应定期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右束支3位相阻滞伴超常传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968年.Rosenbaum发现右束支阻滞合并间歇性左前分支阻滞,Ⅱ、Ⅲ导联S波加深的同时,I、aVL导联的S波可以消失.并将这种左前分支阻滞图形掩盖肢体导联右束支阻滞表现的现象称为伪装性束支阻滞(masquerading bundle branch block)。  相似文献   

17.
王克平  周荣 《山东医药》1989,29(10):6-7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在临床心电图中较常见。我们在4万例心电图中共检出1184例RBBB者,其中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者(CRBBB)499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IRBBB)685例。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3:2左束支阻滞加3:1右束支阻滞唐汇平,阎保国,卢喜烈患者男性,7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A~C条选自动态心电图,A条窦性心率67次/min,P-R间期0.18~0.20s.第1个窦性QRS-T波形正常。其余QRS时间0.14s,为完全性左束支...  相似文献   

19.
一例男性患者 ,因返流性食管炎致常规电压不能经食管起搏心房。用 3 7V电压稳定起搏心房后 ,再降至 2 5V电压起搏 ,顺利完成检查。术后 ,胃镜检查证实食管存在炎性改变 ,未见电刺激损伤。  相似文献   

20.
右束支阻滞的最佳起搏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晚期,有大约50%患者伴有左柬支阻滞、QRS时限超过120ms,右束支阻滞少见、约9%。由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弊端,人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起搏位置。双心室起搏治疗此类病人可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避免室间隔矛盾运动,增加心排出量;恢复舒张期正常的房室关系,增加左心室充盈时间。当患者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时的最佳起搏部位研究国内少有报道。我们从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进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取得初步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