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及其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彦霞  张圆圆  程芳琴 《化工学报》2014,65(7):2443-2453
综合分析了我国在煤矸石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业化进展。我国循环流化床煤矸石发电技术已引领国际先进发展水平,已开始发展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煤矸石发电技术;全煤矸石烧结砖装备技术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套设备生产能力达到年消纳百万吨煤矸石;大规模利用煤矸石进行充填采空区和塌陷区、筑基修路、土地复垦等成为煤矸石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方式。煤矸石的综合处理能力超过4亿吨/年。然而相对于煤矸石巨大的产生量,现有利用途径仍难以满足其处理需求。高附加值利用是煤矸石综合利用的重要补充,将成为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基于目前高附加值利用的发展现状,构建了煤矸石高附加值利用的循环经济路线,对于进一步提高其资源利用水平和利用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组织筹建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入炉燃料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作为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消纳处理煤矸石、洗矸、煤泥等废弃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通过综合利用发电消耗的煤矸石、煤泥达1.35亿t以上。截至2011年底,我国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超过2 800万kW。  相似文献   

3.
关于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论述了煤矸石既是亟待治理的污染源 ,又是具有利用价值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 ;我国煤矸石资源丰富 ,积存量及年产生量大 ;煤矸石发电、生产建材、复垦回填、制取化工产品或农肥等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应转变观念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技术水平 ,进一步加快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定义以及国外该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超超临界发电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机组台数及装机容量均居世界前列,至2018年底,我国已投运机组160台以上,超超临界机组在我国火电机组装机容量中占比约45%,供电煤耗等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尘、硫、氮等常规污染物已达到超低排放水平,部分已达到近零排放要求,并正在对有色烟羽治理、深度脱汞、深度脱碳等领域进行研究,未来将通过主机参数优化、余热高效利用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机组效率。  相似文献   

5.
1月12日上午,由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承担的《我国煤矸石发电现状及发展政策研究》课题结题评审会在北京召开。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国家推动矿区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山西沁源地区煤矸石排放及综合利用现状,该地区煤矸石年产生量达300万t,当前主要用于发电、制砖和山谷填埋,存在的问题是,前二项煤矸石利用量少,后者对环境影响大;通过分析煤矸石井下回填或塌陷区填充、煤矸石山修建人工景观、煤矸石发电、煤矸石有用成分提纯、煤矸石制建材等综合利用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沁源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煤矸石综合利用方式、开展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矸石中主要化学成分不同,分析了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及应用现状,包括做填充材料、生产建筑材料、发电、制化工产品及肥料等;指出我国煤矸石利用率仍较低,而且缺乏高附加值产品。  相似文献   

8.
我国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煤灰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对于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政策扶持和技术发展在推进粉煤灰和煤矸石综合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粉煤灰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有关政策法规及近5年利用现状,分析了实施效果,并结合实际,指出粉煤灰和煤矸石在综合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积极开展煤矸石综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随着煤产量的增加,除了原有堆积的矸石山外,新的煤矸石的排出量在迅速增加。由于矸石山占用耕地,经常自燃污染环境,因此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一、国外煤矸石的利用 1984年9月在英国召开的煤矸石复田、处理利用国际讨论会上介绍了英国的矸石复田技术,英国煤炭局在1982年以前的3年中售出的采用煤矸石复田的土地多于新建煤矿购进的土地。法国近25年来煤矸石已由工业废弃物变成煤矿的副产品。他们在研究煤矸石成份、工程特性的基础上,对灰分65~70%的煤矸石进行再洗选,以回收低热值煤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煤矸石岩性组成对其应用的影响;介绍了煤矸石发电、制砖、复垦、筑路、井下充填等利用途径及要具备的条件,提出井下充填技术是我国处理煤矸石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科技简讯     
重庆煤业集团将建设西南最大煤矸石发电厂为缓解重庆市枯水期间用电紧张的严峻局面,由重庆煤业集团松藻电力公司筹资新建的西南最大的煤矸石发电厂———安稳电厂自2004年3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以来,进展顺利,首台机组将于2005年12月底并网发电。该项目总投资13·54亿元,拥有两台装机容量为15万kW的发电机组,每年可消耗煤矸石约150万t,年可发电18亿kW·h。利用煤矸石发电是国家政策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环保项目。重庆地区煤矿周围煤矸石堆积量已达7600万t。用煤矸石发电既可减少矸石堆积占用土地,又可缓解供电压力,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其经济…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现有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提出了煤矸石按密度再分选的工艺流程,根据煤矸石的成分,将其应用于发电、建材、化工、农业和矿产提取等方面,可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这一技术路线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版)》,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1998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国经贸资[1998]80号)同时废止。《办法》提出,煤矸石综合利用应当坚持减少排放和扩大利用相结合,实行就近利用、分类利用、大宗利用、高附加值利用,提升技术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煤矸石利用量和利用率。据了解,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低热值燃料发电分会五届二次年会暨大比例煤泥掺烧技术交流会于2014年7月16~17日在贵阳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推动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煤综合利用发电的健康发展,推广应用大比例煤泥掺烧技术,为企业寻求解决煤泥利用和煤泥掺烧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交流低热值煤发电节能环保技术。来自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安徽、河南、湖南等省区地方主管部门、低热值煤(煤矸石、煤泥)发  相似文献   

15.
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在双鸭山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永贤 《粉煤灰》2001,13(1):27-28
双鸭山位于黑龙江省完达山北麓三江平原南端 ,境内有双鸭山矿务局十余座大中型煤矿和两个大型选煤厂 ,年生产煤炭超过一千万 t,每年排放大量煤矸石 ,即占用大量土地 ,又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双鸭山市空心砖厂引进法国先进技术与设备 ,于一九九一年建成国内第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煤矸石空心砖生产线。所用原料全部采用选煤厂废弃排放的煤矸石 ,不需外加燃料 ,生产出优质的煤矸石空心砖 (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砖 )。与普通粘土砖厂相比 ,具有节约制砖用地 ,节省烧砖能源 ,实行废物利用 ,治理环境污染等优点 ,成为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示范项…  相似文献   

16.
松藻矿区煤系伴生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煤系伴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分析了松藻矿区煤系伴生资源的组成和特点 ,结合国内成功的先例及技术 ,认为该公司目前应以煤矸石发电、瓦斯发电作为煤系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向 ,其他利用途径还有待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南票矿区各矿煤矸石的性质及其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分析了煤矸石坑口电厂燃料煤指标;南票矿务局已形成了选煤、发电、建材产业链,在煤矸石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磊  牛冬杰  金龙  赵由才 《煤化工》2005,33(4):15-18
分析了煤矸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介绍了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主要途径:生产建材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农业应用、供热发电等,并提出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超超临界机组在高效和环保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已成为国内外现代发电技术应用与深入研究的主流。介绍了700℃超超临界技术及其发展情况,从多方面对超超临界机组进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700℃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是我国燃煤发电机组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20.
峰峰集团以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为核心,打造了煤—焦—化、煤—电、煤层气—发电等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采用优化设计、保水开采、煤矸石综合利用、地源水源热泵技术等先进技术,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工程、结构、管理节能减排,创建了绿色生态矿山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