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与单相抑郁发作患者的记忆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收集符合DSM-IV-TR的3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和30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两组记忆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组理解记忆、延迟理解记忆、视觉再生、延迟视觉再生得分均明显低于单相抑郁发作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54,7.99,18.69,9.93;P<0.05).结论 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同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对记忆功能的损害比单相抑郁发作对患者的影响更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和现象学上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144例和双相抑郁96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以基线和治疗6周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评价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低,合并焦虑、自杀意念多见,治疗6周时总有效率为72.2%,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激越、精神病性症状、不典型抑郁症状突出,治疗6周时总有效率为52.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及现象学方面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发病年龄早、有家族史、外向个性、临床表现伴不典型抑郁表现等因素可能提示为双相抑郁。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2年6月-2013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单相组,n=72)和双相抑郁障碍(双相组,n=64)患者,收集并分析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结果单相组女性及已婚患者比例均高于双相组(χ2=18.74、4.68,P0.05或0.01);双相组平均起病年龄小于单相组(t=-2.13,P=0.035);双相组性格外向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9.74,P=0.002);单相组有病前诱因者比例高于双相组(χ2=18.96,P0.01);双相组伴不典型抑郁症状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24.60,P0.01);双相组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于单相组(Z=-5.37,P0.01);单相组HAMD-17总评分及躯体化焦虑和食欲减退因子评分均高于双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2.06,P0.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发病年龄、是否有病前诱因、是否伴不典型抑郁症状、既往发作次数及HAMD-17评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高复发率单相抑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高复发率单相抑郁与双相Ⅱ型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单相抑郁患者85例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131例,其中单相抑郁分为高复发单相组53例和低复发单相组32例。对3组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轴Ⅰ诊断同病性、精神病性症状、非典型特征、复发次数、一级亲属双相Ⅱ型阳性家族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高复发率单相抑郁和双相Ⅱ型障碍的发病年龄、轴Ⅰ诊断同病性和抑郁症慢性化相似,而且似乎与复发关系更为密切,与双相Ⅱ型障碍阳性家族史的关系则较小。而与低复发单相组的差异较大。结论:高复发率单相抑郁可能是位于双相Ⅱ型障碍和低复发率单相抑郁之间的过渡类型,其临床特点更接近于双相Ⅱ型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重性抑郁障碍(MDD)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躁狂症状的频率和程度。方法:对52例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重性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采用情感障碍评估量表(ADE)评估患者本次抑郁发作中出现的躁狂症状。结果:52例患者中有36例重性抑郁障碍,16例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至少有1条躁狂症状的患者达86.5%(n=45),至少有3条躁狂症状的患者占32.7%(n=17),而没有任何躁狂症状的患者仅占13.5%(n=7)。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躁狂症状,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对诊断与治疗有指导意义。情感障碍评估量表是一个值得应用的评估情感发作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重视从抑郁障碍中识别双相抑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明确区分单相抑郁(即反复发作抑郁症)和双相抑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二者的治疗不同。若诊断为单相抑郁,通常应予抗抑郁剂;但若为双相抑郁,标准治疗应是心境稳定剂,不恰当地使用抗抑郁剂容易导致由抑郁转为躁狂相(以下简称转相)而使病情恶化。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7.
"软双相抑郁"的临床相关因素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于双相疾病具有时相转换的可能性[1] ,因此有人提出“软双向 (softbipolar)”[2 ] 、“假单相双向障碍 (pseudo -unipolarbipolardisorder)”[3] 或“假性单相障碍 (falseunipolardisorder)”[4 ] 等概念。为此 ,我们对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双相抑郁 (即软双相抑郁 )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并与反复发作抑郁症作对照分析 ,目的是发现双相抑郁在未发展为双相抑郁之前即“软双相抑郁”的有关特征 ,以助于临床实践中早期认识 ,及时采取防治对策 ,预防疾病转相。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软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共纳入同时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障碍、Ghaemi软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6例(软双相障碍组),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单纯符合DSM-IV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6例(单相抑郁组)。收集一般资料,使用可反复测查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BANS)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软双相障碍组首发年龄、发作频率及阳性家族史与单相抑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或P0.01);软双相障碍组患者RBANS总评分、注意力得分、视空间结构及延迟记忆得分明显低于单相抑郁组(P0.05或P0.01)。结论:软双相障碍患者不仅在临床表现上有别于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而且认知功能也较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差。  相似文献   

9.
双相抑郁是否有必要使用抗抑郁药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相障碍正日益被关注,学界认同这是一种具有高患病、高复发、高自杀风险和致残风险以及高负担等特征的重大精神疾病。上一期的《上海精神医学》刊登的一篇论著和述评,强调鉴别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存在着一定困难。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尽管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发作表现类似,但它们是不同的疾病。单相抑郁发作是情感、认知、意志行为的全面“抑制”,但双相抑郁则是双相障碍临床表象的一个极端,一个阶段性现象。  相似文献   

10.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啸  季建林 《上海精神医学》2010,22(1):53-54,62
抑郁障碍一般包括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发作,两者的治疗原则截然不同,尤其是双相抑郁障碍的治疗主要是以心境稳定剂治疗为主。所谓心境稳定剂,不仅能有效治疗躁狂或抑郁症状,同时不引起转相,而且长期治疗能有效预防复发,其代表药物为碳酸锂与抗惊厥药(如丙戊酸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