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7年收治的1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中.男1例,女14例;年龄10~71岁,平均(30.1±13.9)岁.肿瘤位于胰头5例,胰颈体部5例,胰尾5例.3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患者行肿物局部切除术,6例患者行胰体尾、脾联合切除术,腹腔镜胰体尾切除1例.肿瘤直径平均(6.5±3.2)cm.术后1例患者发生胰瘘.对13例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少见、好发于青年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应积极的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胰腺黏液囊性肿瘤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126例病人中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例,胰体尾及脾切除术12例,胰腺肿瘤局部摘除术9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5例,胰腺节段切除术2例,全胰切除术1例,剖腹探查活检术5例.结果:术后出血(B、C级)发生率9.52%(12/126),术后胰瘘(B、C级)发生率3.97%(5/12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胰腺黏液性肿瘤是一种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意义重大.有临床症状或有恶性征象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比例为1∶7,平均27.3岁;2例位于胰头部,2例位于胰体部,4例位于胰尾部,肿瘤最大直径5~16cm,平均7.8cm.结果 1例胰头部SPTP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尾部SPTP行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其余5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手术均顺利,8例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为11个月至9年,均健在,术后腹部B超或CT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青年女性,手术切除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MS)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学和CT资料,均为女性,年龄15~71岁,<32岁13例,>38岁5例.结果 ①肿瘤呈类圆形、椭圆形,胰头部8例,胰尾部9例,胰颈体部1例.②18例肿瘤由实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无症状胰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意外发现的无症状胰腺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38例,男14例,女24例.年龄22~86岁,平均(50.2±16.2)岁.病程1 d至7年.肿瘤位于胰头17例,胰体尾21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3例,肿瘤局部切除术1例,节段性胰腺切除术8例,胰体尾、脾切除术15例.术后病理:胰腺导管癌5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3例(2例恶性),浆液性囊腺瘤8例,黏液性囊腺瘤8例,囊腺癌1例,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恶性肿瘤共10例,占26.3%(10/38).随访表明,除3例胰体癌术后6个月死于肝转移外,其余患者已健康生存11个月至8年.结论:无症状胰腺肿瘤多为良性肿瘤,部分为恶性肿瘤,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上腹疼痛14例,腹部肿块12例,影像学均能发现腹部肿块但不能明确诊断。肿块平均直经10.3cm,包膜完整10例,包膜不完整9例,质地呈实性8例,呈囊实性11例。快速冰冻病理10例,6例获得确诊。病理特征为肿瘤细胞围绕纤细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的假乳头状结构,细胞形态一致,异型不明显。4例证实有胰腺和血管浸润。11例免疫组化结果是: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a1抗胰蛋白酶(a1-AT)、突触素(Syn)、孕激素(PR)为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雌激素(ER)、嗜铬颗粒素A(CgA)、S-100蛋白为阴性。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加脾切除术,1例胰体部肿瘤行胰腺阶段切除术。18例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1(2-103)个月,肿瘤无复发,除1例出现营养不良外,余患者生存满意。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为低度恶性肿瘤,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4年2月诊治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55例,其中32例胰头部肿瘤给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3例胰体、尾部肿瘤给予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20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3例。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胰漏4例和胃瘫3例,发病率为12.7%;胰体尾部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胰头部肿瘤( P <0.05)。结论: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手术治疗要完整切除肿瘤,根据发病部位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时机?方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1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6例,黏液性囊腺瘤8例(其中1例为黏液性囊腺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肿瘤位于胰头颈部者12例,位于胰体尾部者19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0例行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肿瘤切除术,3例行胰腺肿瘤局部剜除术?4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1例黏液性囊腺癌患者仅可行姑息手术,本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2例患者术后发生胃瘫,4例患者术后发生胰瘘,均可经保守治疗痊愈,除1例囊腺癌患者外,其余30例患者随访6~96个月,均未出现胰腺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胰腺囊性肿瘤的具体病理类型术前很难准确判断,对于难以定性的囊性肿瘤及时手术是防止肿瘤癌变的重要手段;手术方式选择应该个体化,并应遵循损伤控制性原则,有条件的单位应该多开展经腹腔镜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庄河市中心医院自2001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11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3.8岁。2例肿瘤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颈部,8例位于胰体尾部。除2例患者表现为急性腹痛外其余患者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超声检查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低回声肿物。CT平扫表现为胰腺低密度肿物,增强CT扫描则表现为肿瘤周边不均匀增强。除1例患者外其余病例肿瘤标志物均正常。3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10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平均随访23.7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SPTP是一种罕见的胰腺低度恶性肿瘤,多发于青年女性,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胰腺肿瘤局部切除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局部切除术在胰腺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6年1月至2007年6月实施的17例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与手术过程.结果 肿瘤位于胰头9例、胰体7例、胰尾1例.肿瘤直径1.5~8.0 cm,平均3.6 cm,其中直径>4 cm者8例.术后病理无功能胰岛细胞瘤8例,实性假乳头状瘤5例,神经鞘瘤1例,囊肿1例,间质瘤1例,低度恶性囊实性肿瘤1例.术后胰漏发生率41.2%,无手术死亡病例.无继发糖尿病、脂肪泻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无肿瘤复发.结论 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可以应用于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可有效保留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但胰漏的发生率较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pTACE)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鉴别适合进行术后pTACE辅助治疗的ICC患者.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 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114例ICC患者,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总生存期(()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l项及以上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被定义为高风险组(n=73),没有复发危险因素的被定义为低风险组(n=41),比较pTACE对这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肿瘤(HR=3.515,95%CI:2.083~5.932,P<0.00l)、肿瘤最大径>5 cm(HR=2.050,95%CI:1.309~3.210,P=0.002)、微血管侵犯(HR=2.287,95%CI:1.104~4.736,P=0.026)、手术切缘阳性(HR=5.089,95% CI.2.055~12.600,P<0.001)和淋巴结转移(HR=2.880,95%CI:1.579~5.251,P=0.00l)是()S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肿瘤(HR=2.752,95%CI:1.619~4.678,P<0.001)、肿瘤最大径>5 cm(HR=2.010,95%CI:1.298~3.113,P=0.002)和微血管侵犯(HR=3.857,95%CI:1.856~8.013,P<0.001)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虽然pTACE不是OS或RFS的独立预后因素,但pTACE可以改善高风险组患者的OS和RFS(P<0.05).结论 具有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ICC患者可从pTACE中获益,应该建议接受pTACE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Napsin A在卵巢透明细胞癌(CCC)中的免疫组化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试图寻找一组与卵巢其他上皮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有用的抗体。方法 收集18例卵巢原发性CCC、32例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s)、16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BTs)、27例子宫内膜的子宫内膜样腺癌(ECs)及13例卵黄囊瘤,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标记Napsin A、PAX-8、WT-1和ER。结果 卵巢CCC中100%(18/18)一致性弥漫表达Napsin A和PAX-8;HGSCs中100%(32/32)一致性表达PAX-8和 ER,91%(29/32)一致性表达WT-1;SBTs中100%(16/16)一致性表达PAX-8、WT-1和ER;ECs中,96%(26/27)一致性表达PAX-8,85%(23/27)一致性表达ER;HGSCs、SBTs、ECs和卵黄囊瘤均不表达Napsin A。结论 Napsin A是诊断卵巢CCC极其敏感和特异的标志物,联合应用Napsin A、PAX-8、WT-1和ER在CCC、HGSCs、SBTs、ECs及卵黄囊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食管癌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于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2例符合标准的早期食管癌患者病理和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n=15例)与非狭窄组(n=37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筛选获得与术后发生食管狭窄有关的指标,再将有关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得出影响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因素,并基于上述因素对应系数构建线性回归模型,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选择拟合优度检验评判预测值与实际值的一致性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固有肌层损伤、病变环周范围、肿瘤浸润深度、剥离的纵径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有固有肌层损伤(OR=4.310,95%CI:2.307~8.055)、病变环周范围>3/4环周(OR=12.820,95%CI:3.781~43.470)、肿瘤浸润深度进展至M3~SM1期(OR=6.482,95%CI:2.747~15.294)、长剥离...  相似文献   

14.
胰腺非导管腺癌性占位11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胰腺非导管腺癌性占位的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病理确诊的胰腺非导管腺癌性占位114例,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临床资料:(1)男36例,女78例;(2)腹痛56例,腰背疼痛24例,消瘦18例,黄疸8例;(3)糖抗原19-9(Cal9-9),糖抗原242(CA242)和癌胚抗原(CEA)的阳性率分别为21.1%、19.7%、5.6%;(4)Whipple术26例,胰体尾切除术53例,肿瘤摘除术15例,胰腺中段切除术9例,肿瘤部分切除术3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例,姑息性手术(包括胆肠旁路和胃空肠吻合)7例.(5)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5例(30.7%),胰腺内分泌肿瘤28例(24.6%),肿块型慢性胰腺炎18例(15.8%),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1例(9.6%),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9例(7.9%),胰腺囊肿4例(3.5%),胰腺腺泡细胞癌3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2例(2.6%),其他肿瘤6例(5.3%)包括胰腺未分化肉瘤1例,胰腺肉瘤样癌1例,胰腺神经鞘瘤1例,胰腺神经母细胞瘤1例.结论 胰腺非导管腺癌性占位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也无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了解各种疾病的自然病程,有助于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21例,其中317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404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的预后情况,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消除组间偏倚.结果 全部患者的1、3、5年生存率为85.9%、64.7%和51.5%,1、3、5年无瘤生存率为59.3%、34.0%和25.5%.其中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93.1%、74.5%和62.5%,1、3、5年无瘤生存率为69.3%、41.3%和34.9%;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80.2%、56.8%和42.9%,1、3、5年无瘤生存率为51.4%、38.3%和18.7%.两组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M配对后: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93.9%、73.3%和59.4%,无瘤生存率为67.9%、37.5%和31.3%;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86.0%、62.8%和52.8%,无瘤生存率为56.8%、33.1%和22.6%.两组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2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包膜、肝硬化、微血管侵犯、手术方式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输血、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包膜、肝硬化、微血管侵犯、手术方式是影响肿瘤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肝癌患者中,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两组的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肝硬化肝癌患者中,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相比可获得较好的预后(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P<0.001).结论 对于肝癌患者来说,解剖性肝切除术较非解剖性肝切除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对于肝硬化肝癌患者建议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和病理联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Castleman病患者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和病理结果对比分析,CT检查12例,MR检查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或MR平扫和增强。结果 病变部位:6例位于颈部,6例位于腹腔,3例位于纵隔,2例位于腹膜后,2例多部位,1例位于左锁骨下。临床分型:单中心型有17例,多中心型3例。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6例,浆细胞型3例,混合型1例。平扫表现为3例浅分叶状,3例边界模糊,5例多发肿块,1例质地不均匀,其余肿块均表现为质地均匀、边界清楚光整的软组织块影。增强后19例表现为肿块显著或明显持续强化,1例轻度强化,14例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17例肿块周围可见供血血管。结论 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和病理分型密切相关,掌握其影像学表现有助术前对病变的全面了解,从而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刘静  吕曼辰  周苑  薛同斌  刘瑶瑶  王浩宇  张钰  田帝 《安徽医学》2023,44(11):1374-1378
目的 基于倾向性匹配分析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对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手术患者住院费用的控费效果。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010例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手术患者住院费用数据,按付费方式分为DRG组(n=570)和非DRG组(n=440)。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倾向性评分法、秩和检验,平衡病例间混杂因素后,检验DRG组和非DRG组住院费用情况。结果 共纳入1 010例病例,经倾向性匹配成功852例。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DRG组与非DRG组年龄、住院天数在匹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住院费用中,耗材费、药费占比较高。经倾向性匹配后,DRG组与非DRG组住院总费用(Z=7.519,P<0.001)、自费金额(Z=13.903,P<0.001)、医保报销费用(Z=11.561,P<0.001)、综合医疗服务费(Z=2.188,P=0.029)、手术费(Z=2.256,P=0.024)、药费(Z=3.202,P=0.001)、耗材费(Z=2.229,P=0.026)、诊断费(Z=8.26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RG对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自费金额、综合医疗服务费、手术费、药费、耗材费及诊断费均具有控费效果,且总体对住院费用控费效果较好,但费用结构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data can be fused to identify the tumor boundaries. This enables surgeons to set close but tumor-free surgical margins and excise the tumor more precisely. This study aimed to report our experience in performing computer navigation-aided joint-preserving resection and custom-made endoprosthesis reconstruction to treat bone sarcoma in the diaphysis and metaphysis of the femur and tibia.Methods:Between September 2008 and December 2015, 24 patients with bone sarcomas underwent surgical resection and joint-sparing reconstruction under image-guided computer navigation. The cohort comprised 16 males and eight females with a median age of 19.5 years (range: 12–48 years). The tumor location was the femoral diaphysis in three patients, distal femur in 19, and proximal tibia in two. The tumors were osteosarcoma (n = 15), chondrosarcoma (n = 3), Ewing sarcoma (n = 3), and other sarcomas (n = 3). We created a pre-operative plan for each patient using navigation system software and performed navigation-aided resection before reconstructing the defect with a custom-made prosthesis with extracortical plate fixation.Results: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verified that all resected specimens had appropriate surgical margins. The median distance from the tumor resection margin to the joint was 30 mm (range: 13–80 mm). The median follow-up duration was 62.5 months (range: 24–134 months). Of the 24 patients, 21 remain disease free, one is alive with disease, and two died of the disease. One patient developed local recurrence. Complications requiring additional surgical procedures occurred in six patients, including one with wound hematoma, one with delayed wound healing, one with superficial infection, one with deep infection, and two with mechanical failure of the prosthesis. The mean 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core at the final follow-up was 91% (range: 80%–100%). The 5- and 10-year implant survival rates were 91.3% and 79.9%, respectively.Conclusions:Computer navigation-aided joint-preserving resection and custom-made endoprosthesis reconstruction with extracortical plate fixation is a reliable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 for bone sarcoma in the diaphysis and metaphysis of the femur and tibi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壁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于长海医院诊治的112例IPMN患者的病理和影像学资料.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由2位主治医师观察病灶壁结节的影像学表现,比较并分析良、恶性IPMN的壁结节大小、位置、个数、边界和强化程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壁结节大小、个数、边界在鉴别IPMN良恶性中的作用,并确定壁结节大小的最佳诊断界值和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在影像学检查中明确观察到壁结节的IPMN患者61例,病理检查结果示良性36例、恶性25例;主胰管型15例、分支型为13例、混合型33例,良、恶性患者IPMN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壁结节大小对判断IPMN良恶性有临床意义(P<0.01),其鉴别良、恶性的最佳诊断界值为1.35 cm,AUC为74.7%,敏感度56.0%、特异度91.7%、准确度77.5%.良、恶性患者的壁结节个数(P=0.02)、边界(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鉴别良、恶性的AUC分别为64.2%、72.1%.所有患者壁结节强化程度均为渐进性强化,良、恶性患者的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壁结节影像学表现对IPMN良恶性的鉴别具有敏感性,对术前评估和随访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邓庆梅  李飞  赵华  计海芬  叶芳 《安徽医学》2016,37(8):962-966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数比值(NLR)对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肿瘤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3例伴病原菌感染肿瘤患者(感染组)和43例无病原菌感染患者(非感染组)资料,统计学分析两组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T)、淋巴细胞数(LYMPH)、NLR、血红蛋白(Hb)及血清白蛋白(ALB)指标差异及其相关性;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NLR对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者的NLR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且非感染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感染组WBC及NEUT数均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P=0.000、P=0.001)但非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P=0.666);感染组LYMPH、ALB及Hb均低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P=0.000、P=0.000、P=0.003)且非感染组低于对照组(P=0.000、P=0.000、P=0.000);肿瘤组NLR与其ALB、Hb、淋巴细胞呈负相关(r=-0.530、r=-0.216、r=-0.740,P=0.000、P=0.046、P=0.000),与中性粒细胞正相关(r=0.604,P=0.000);logistic回归显示,NLR升高及ALB降低是肿瘤患者合并病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23)。ROC曲线显示,NL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4(P=0.000),当NLR取值为4.19、4.62时,NLR诊断感染敏感性为88.39%,83.7%,特异性为69.77%、74.4%,诊断价值最大;NEUT的AUC为0.647(P=0.018);WBC对感染无诊断价值(P=0.237)。结论 NLR对肿瘤患者发生病原菌感染具有较好诊断效能;NLR与ALB、Hb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