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研究氯化钴预处理对培养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体外成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氯化钴预处理培养的EPC,用MTT和ELISA检测细胞增殖及分泌能力,细胞迁移和基质胶管型实验检测细胞趋化和体外血管形成的功能,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预处理后EPC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100μmol/L氯化钴预处理6 h可增加EPC分泌,趋化及体外血管形成;氯化钴浓度>400 μmol/L显著降低EPC功能活性;随着氯化钴浓度的增高,BCL-2/BAX比值逐渐降低.结论:氯化钴低浓度短时间预处理可以增强EPC体外成血管功能,而高浓度氯化钴则降低EPC的增殖及分泌能力,可能与EPC促凋亡蛋白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内皮生长晕细胞(EOCs)凋亡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并扩增EOCs,免疫组化法、荧光染色法鉴定其内皮细胞特性.将浓度为0、1、5、10、30μmol/L的ADMA与EOCs作用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DAPI染色观察凋亡细胞核形态变化,并在倒置显微镜下检测细胞的黏附能力和成血管能力.结果:ADMA(1~30μmol/L)呈浓度依赖性的诱导EOCs的凋亡(P<0.01).ADMA处理组于DAPI染色下可见更显著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除1μmol/L ADMA外,5、10、30 μmol/L ADMA均可抑制EOCs的黏附能力.10 μmol/L ADMA作用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细胞成血管能力(P<0.01).结论:ADMA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EOCs发生凋亡并抑制其黏附能力和成血管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阿司匹林(1、2、5、10 mmol/L)分别培养3、6、12、24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将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然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形成试剂盒来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免疫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半定量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结果阿司匹林减少外周血EPCs数量,并且EPCs数量随阿司匹林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减少。其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和iNOS含量亦随阿司匹林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降低。结论阿司匹林通过EPCs中iNOS含量,降低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并观察不同浓度的氟对成骨细胞增殖行为的影响,为氟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幼兔肋骨培养成骨细胞,并纯化、鉴定。用不同浓度的氟化钠处理(20,160,240,400μmol/L),MTT法测定氟对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的改变。结果:低浓度的氟(20μmol/L)在体外可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作用24h后A值为:0.089±0.012,P<0.01),不引起成骨细胞的凋亡,可使S期和G2/M期的细胞明显增多;高浓度的氟(160,240,400μmol/L)则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24h后的A值分别为:0.055±0.010,0.054±0.006,0.023±0.010,P<0.01),引起成骨细胞的凋亡(9.53±2.10,24.43±3.03,P<0.01和32.63±1.17,P<0.05),G2/M期细胞明显减少。结论:低浓度的氟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高浓度的氟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由S期向G2/M期转化。低浓度的氟可用于对骨质疏松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黏附及一氧化氮(NO)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从人外周血分离培养获取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在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上,在EBM完全培养液中培养。EPCs与不同浓度丹参多酚酸盐及辛伐他汀共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其对EPCs增殖、黏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丹参多酚酸盐能促进EPCs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335±0.005 vs.0.292±0.005,P<0.01);并且能增强细胞黏附能力(32±0.8 vs.30±0.8,P<0.05),使NO分泌量增加[(51.3±1.8)μmol/L vs.(22.4±1.1)μmol/L,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EPCs增殖并增强其功能。  相似文献   

6.
氯化铜过度负荷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氧化损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过量浓度Cu2+对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存活影响及探讨引起星形细胞抗氧化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为低浓度(30μmol/L)、高浓度(100μmol/L)氯化铜(CuCl2)组和对照组,分别作用12、24、48、96、120h后,用CCK-8法检测星形细胞的存活率,比色法测定星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Griess反应法测定NO分泌量。结果低浓度CuCl2可引起星形细胞的增殖,而高浓度组的存活率显著降低。高浓度CuCl2(100μmol/L)作用24h后细胞内GSH含量及GR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作用星形细胞120h,NO分泌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在病理情况下过度负荷的Cu2+显著损害星形胶质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通过降低GR活性及GSH的含量降低星形细胞的抗氧化功能。可能通过增加NO分泌加剧氧化应激并激活炎症途径。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浓度5-氟尿嘧啶(5-FU)对胃癌细胞转录因子OCT4、SOX2及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并确定5-FU对胃癌细胞系MGC803、SGC-7901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经不同浓度的5-FU处理后胃癌细胞转录因子OCT4、SOX2表达水平,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析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情况。结果5-FU对MGC803、SGC-7901细胞的IC50分别为(28.82±1.25)和(23.95±1.34);低浓度5-FU(0.5、1μmol/L)处理后,胃癌细胞MGC803、SGC-7901中转录因子OCT4、SOX2在mRNA及蛋白质水平中的表达均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经低浓度5-FU(0.5、1μmol/L)作用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强,形成的克隆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5-FU浓度为2μmol/L时OCT4和SOX4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且克隆形成能力也有下降。结论低浓度5-FU能增强胃癌细胞转录因子表达、促进胃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源性NO对CNE-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NO供体药物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干预CNE-2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细胞的抑制率及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率。结果:SNP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CNE-2细胞增殖,SNP 100,200,400,600,800,1 600,3 200μmol/L各组细胞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SNP以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CNE-2细胞凋亡,SNP(1 000μmol/L)组细胞凋亡率较SNP(600μmol/L)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外源性NO能抑制CNE-2的增殖,促进CNE-2的凋亡,其抑制效应与NO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化镧对人大肠癌HT-29细胞增殖及肿瘤相关micro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HT-29细胞,MTT法测定氯化镧对HT-29细胞的增殖影响,实量定量PCR法检测氯化镧作用HT-29细胞后microRNA let-7和miR34a的表达情况。结果 25μmol/L氯化镧可抑制HT-29细胞生长,肿瘤生长抑制率为:14.33%,且随着浓度增加(50、100μmol/L),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6.35%和64.52%,与对照组(0%)相比,差异显著,可见氯化镧可显著抑制大肠癌细胞HT-29的增殖(P<0.01)。实量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氯化镧(25μmol/L、50μmol/L)对大肠癌HT-29细胞let-7表达的影响不明显(0.61±0.30,0.82±0.37),而100μmol/L氯化镧则可显著上调let-7的表达(2.64±0.57,与对照组相比P<0.05)。低浓度氯化镧(25μmol/L、50μmol/L)对大肠癌HT-29细胞miR34a表达的影响不明显(0.66±0.26,0.86±0.33),而100μmol/L氯化镧则可显著上调miR34a的表达(4.77±0.78,与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一定浓度氯化镧可抑制人大肠癌细胞的增殖并上调抑癌相关micro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淫羊藿素对人舌鳞癌细胞CAL-27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0、10、20、40μmol/L浓度的淫羊藿素干预人舌鳞癌细胞CAL-27。采用CCK-8法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采用分子对接预测淫羊藿素与舌鳞癌目的基因结合效果,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进行验证。结果 淫羊藿素对CAL-27细胞作用24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3.37μmol/L, 48 h IC50为15.57μmol/L。与0μmol/L浓度淫羊藿素相比,40μmol/L浓度的CAL-27细胞克隆形成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淫羊藿素浓度增加时,CAL-27的迁移、侵袭数呈淫羊藿素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内AR、ESR1、PRKACA、PTGS2的相对表达量呈淫羊藿素剂量依赖性减少。结论 淫羊藿素可抑制人舌鳞癌细胞CAL-27的增殖、迁移、侵袭,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一氧化碳(CO)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功能及分泌NO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预先包被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上,培养1周后鉴定EPCs。将培养1周后的EPCs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分别加入25μM、50μM、100μM、200μM的一氧化碳释放分子-3(CORM-3)培养24 h。测定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和分泌NO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增强,培养上清液中NO浓度增加(P0.05),且在100μM时作用最显著。结论:CO可促进体外培养的EPCs增殖、迁移、黏附和生成NO,提示CO可能通过改善EPCs功能加速血管再内皮化和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2.
赵宏贤  路伟  郭勇  陈霞 《中国临床康复》2011,(36):6657-6660
背景:DNA去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对肿瘤细胞的端粒酶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有何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DNA去甲基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照下列分组加入5-杂氮胞苷,使各组5-杂氮胞苷终浓度分别为0,3,6,12,24μmol/L。加入5-杂氮胞苷后第1,2,3,5,7天进行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5-杂氮胞苷干预24h,各浓度组均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活性(P〈0.05);干预48h,6,12,24μmol/L组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活性(P〈0.05);干预72h,12,24μmol/L组显著抑制细胞增殖活性(P〈0.05);干预120,168h,对照组与各浓度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5-杂氮胞苷干预48h,6,12,24μmol/L组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IA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提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及一定作用时间内,5-杂氮胞苷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背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和补阳还五汤在治疗缺血性疾病上具有相似的功能,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经Dil-ac-LDL和FITC-UEA-I双染色和表面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鉴定后,将贴壁细胞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基础培养基以及含有20,50,100g/L补阳还五汤的EBM-2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72h。检测细胞形态及计数,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Transwell小室、黏附功能检测、一氧化氮检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来评定其增殖、迁移、黏附、分泌一氧化氮和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能力。结果与结论:不同质量浓度补阳还五汤均能增加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提高内皮祖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和分泌一氧化氮的能力(P〈0.05),药物质量浓度在50g/L时影响最为显著(P〈0.01),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较微弱。提示补阳还五汤能增加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提高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并可能诱导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4.
背景:DNA去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目的:观察DNA去甲基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化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和CD45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5-杂氮胞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5-杂氮胞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CD45,高表达CD44。②与未加入5-杂氮胞苷组比较,5-杂氮胞苷干预48h,6,12,24μmol/L组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活性(P〈0.05),无浓度依赖性。③与未加入5-杂氮胞苷组比较,5-杂氮胞苷干预48h,6,12,24μmol/L组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积分吸光度值显著增加(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杂氮胞苷发挥去甲基化作用,激活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从而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动脉高压(PH)模型大鼠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的关系.方法 利用野百合碱诱导大鼠发生肺动脉高压,使用流式细胞仪对其外周血CD45 阴性、CD34/Flk-1 双阳性的单个核细胞计数,以表示循环EPC,采用Greiss 法对其血浆NO 浓度进行检测.利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体外培养条件下循环EPC 的产量,CD34、Flk-1 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PH 模型组循环EPC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016 ±0.007)% vs.(0.031 ±0.011)%,t =3.144,P <0.01].血浆NO 浓度亦显著下降[(19.66 ±2.78)μmol/L vs.(54.31 ±3.81)μmol/L,t =20.784,P <0.01].二者之间呈正相关(r =0.792,P <0.05).在体外培养条件下,PH 模型组EPC 的数量以及CD34、Flk-1 的表达亦较对照组明显下调.结论 PH 的发生可能与血浆NO 浓度降低导致循环EPC 水平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索间充质干细胞(MSC)条件培养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经典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用流式细胞术鉴定MSC表面标志特征。收集MSC条件培养液(MSC-CM),过表达基质细胞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MSC条件培养液(Ad-SDF-1-MSC-CM),以2%FBS-DMEM、15%FBS-DMEM培养液为对照,将MSC-CM、Ad-SDF-1-MSC-CM等条件培养液加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CRL1730)作用24 h后,用MTT法检测CRL1730细胞的增殖情况,利用划痕法和黏附模型评价MSC-CM对CRL1730细胞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MSC-CM相比,Ad-SDF-1-MSC-CM处理的CRL1730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增殖能力,加入阻断剂AMD3100后,MSC-CM所介导的促增殖效应明显降低。MSC-CM、Ad-SDF-1-MSC-CM促进CRL1730细胞的迁移,AMD3100明显抑制其所介导的CRL1730细胞迁移。与MSC-CM相比,Ad-SDF-1-MSC-CM处理的CRL1730细胞黏附能力明显增强,AMD3100能显著降低其增强CRL1730黏附能力的作用。结论:MSC-CM对CRL1730细胞的促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SDF-1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研究指出氯吡格雷、噻氯匹定可引起粒细胞减少,阿司匹林可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目前缺乏这些抗血小板药物会对移植入心肌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何种作用的报道。目的:探讨氯毗格雷、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分泌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和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3/12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第2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提供。氯吡格雷、噻氯匹定为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分别为国药准字J20040006和国药准字H19980186。阿司匹林由拜耳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国药准字20050059。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解冻后,加入含100U/mL青霉素、100mg/L链霉素、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体外扩增培养,传至第6代,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氯吡格雷、噻氯匹定、阿司匹林进行干预处理,并设立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EH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结果:反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变化的A570值在0.02,0.1,0.4,2,10,40μmol/L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作用后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P〈0.01);经60,600,2000μmol/L阿司匹林处理后则低于空白对照(P〈0.05)。细胞表面抗原CD34、CD105、CD106阳性细胞百分率经3种抗血小板药物作用后与空白对照基本相似。与空白对照比较,经0.02μmol/L氯毗格雷及5,2000μmol/L阿司匹林处理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40μmol/L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作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均显著降低:0.02μmol/L噻氯匹定作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阿司匹林可抑制其增殖。高浓度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能够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低浓度噻氯匹定可促进其分泌。此3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进一步分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运动条件对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是否会产生的影响目前尚无公识。目的:观察急性运动对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男性成人志愿者12例参加急性平板运动锻炼(9.3±2.1)min。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运动前后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ac-LDL及lectin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内皮祖细数量,检测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并测定运动前后血浆和内皮祖细胞分泌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健康志愿者运动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较运动前增加(P〈0.05)。荧光标记法证实运动后ac-LDL及lectin抗体双阳性内皮祖细胞数量较运动前增加(P〈0.05),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但黏附能力无明显变化。急性运动能明显增加健康志愿者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P〈0.05),健康志愿者运动前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和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增加倍数呈明显的直线相关回归关系(P〈0.05)。结果证实,运动可明显增加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其机制与其诱导一氧化氮释放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经典的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通过成骨、成脂肪等多向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记(CD45、CD34、CD90、CD29)等鉴定MSC特征;以培养的第3代MSC(P3MSC)为实验材料,采用MTT法分析20ng/ml的VEGF作用12、36、72小时对MSC增殖的影响;随后以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阻断剂50μmol/L PD98059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阻断剂30μmol/L SB203580等分别处理P3MSC,观察VEGF是否通过p38MAPK或ERK1/2途径影响MSC的增殖。结果表明:培养的P3MSC表达PDGFR-α、PDGFR-β和NRP1,不表达VEGF-R(Flk1和Flt1)。P3MSC呈现CD90(96.7%)和CD29(94.6%)强阳性以及CD34(0.79%)和CD45(0.84%)阴性特征,具有成骨、成脂肪等多向分化能力;20ng/ml VEGF作用于MSC后,随着时间的延长,MSC增殖也逐渐增强,在72小时达峰值。在50μmol/L PD98059或30μmol/L SB203580处理后,VEGF所介导的MSC增殖效应被阻断,且在对照水平以下。PD98059阻断效应明显强于SB203580的阻断效应。结论:VEGF可能主要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途径调节MSC的增殖。  相似文献   

20.
T淋巴细胞极化和迁移的过程需要依赖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其配体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结合。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极化和迁移的影响。采集10例allo-HSCT供者于rhG-CSF动员后第5天和1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使用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CD4+T细胞,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D4+T细胞接受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理(SDF-1d)和ICAM-1信号刺激后细胞的极化和迁移能力。结果显示,rhG-CSF动员后供者CD4+T细胞的极化比例为(32.424-4.91)%,健康人志愿者为(56.55±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G-CSF动员后供者CD4+T细胞的迁移速率为(7.06±1.44μm/min),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迁移速率为(9.05±1.91μ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G-CSF动员能明显抑制供者CD4+T细胞的极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