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人民至上"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承继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的解放使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经验,承接着新时代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责任,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4,(6)
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的常修课。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贯穿的真挚为民情怀,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始终如一地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强党性修养:一是执政为民,永葆党的本色;二是心系人民,锤炼优良作风;三是造福人民,提高服务本领。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3,(12)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存在"四种危险",迫切要求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顺乎民情民意的要求,更好地管理国家、治理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坚持奉行"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人民满意为标准,时刻心系人民,自觉维护民利,实现人民富裕。领导干部要始终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安传香 《实践》2018,(4):54-5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初心不忘,人民至上。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突出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体现了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原则立场。“人民至上”重要论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觉醒向度来看,中国人民历史主体意识的格式塔转化激发了爱国人士对国家现状的自主思考,在思考实践中实现了人民主体性的自主觉醒;从迸发向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党与人民的鱼水深情为“人民至上”重要论述提供了现实前提;从升华向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党情出发,着眼人民所想、人民所盼、人民所求,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人类特质的“人民至上”道路。  相似文献   

6.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对每一位共产党员提出的要求,这一要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科学理念。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科学理念的丰富内涵,并用它来指导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着力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感情基础,开拓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大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地把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价值学角度看,人民至上思想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想、价值立场、价值宗旨和价值方针等丰富内容,其思想理论内涵是:始终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想,矢志不渝信仰人民的力量;毫不动摇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敬畏人民赋予的领导权力;忠实履行人民至上的价值宗旨,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切实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方针,塑造忠诚奋斗奉献的品格作风等。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领导力,对于开拓和深化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的思想内涵和新时代的领导力研究,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新思想,增强领导本领,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建》2013,(12):63-65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新形势下如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学习领会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坚持群众路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首要的是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的地位至上,心中装着人民。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  相似文献   

10.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是其始终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百年历史,始终坚持人民地位至上,人民力量至上,人民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11.
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以对人民负责、对城市负责的态度,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积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正>策划导言"人民至上",2020年中国最响亮的词汇。这个春天,病毒肆虐。把人民生命看得重于泰山的中国共产党,不惜一切代价,不放弃每一个病患,带领14亿中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人民至上"被重重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答卷上。这个夏天,洪水凶猛。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中国共产党,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担当,凝聚起打赢防汛救灾硬仗的磅礴力量,"人民至上"被深深刻在防汛救灾第一线。  相似文献   

13.
总书记这样回答:“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2020年5月24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一眼就认出了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书记罗杰。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该院组织十来个人成立专门医护小组,成功救治了一位87岁老人。这个故事,习近平三天之内两次提及。  相似文献   

14.
徐欣  李维佳 《世纪桥》2021,(2):14-16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理念,建党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至上理念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建党百年来党带领人民在曲折中前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胜利的法宝;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5.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南海怀仁堂。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六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坐在一起。“本来想是让大家过个好年。现在疫情形势紧急,不得不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来研究部署这个问题。”习近平表情凝重地说,“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思想流露。正如他所强调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相似文献   

16.
制度是政党执政与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一个国家和社会选择具有何种价值属性的制度,标识了这个国家本身的阶级属性与国家性质。党的百年征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生命至上、地位至上、权力至上、利益至上、标准至上。人民至上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且具有统筹性质的价值范畴,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百年探索之中,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百年实践过程,是党的百年奋斗得出的重要历史经验。基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视角探析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是把握中国共产党何以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何以具有强大执政底气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蕴含着深刻的唯物史观原理。干群关系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的一对重要的社会关系。基于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阐明密切干群关系的学理基础,剖析干群关系疏远的深层动因,进而构建起密切干群关系的长效机制,确保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始终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8.
“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验证了自身一贯坚持的“人民至上”执政理念。从出场依据、科学内涵与现实指向三个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人民至上”执政理念进行再审视,既能明确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又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新长征》2012,(2):35-35
“为了谁”,“依靠谁”是文化繁荣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重大原则问题,体现着一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价值,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在其内涵上,人民至上政治理念具有理论、价值、文化、历史和实践五重逻辑。从理论逻辑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立场的时代呈现。从价值逻辑看,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价值诉求的时代传承。从历史逻辑看,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发展。从文化逻辑看,它是优秀传统民本性政治思想的时代彰显。从实践逻辑看,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