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市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是否存在地方性砷中毒,以及历史曾有高砷报道的顺义区地方性砷中毒现状。方法 在全市10个远郊区县进行饮用水井水砷含量的调查,并在历史高砷地区进行砷中毒情况调查。结果 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除顺义外,水砷含量均小于0.05mg/L。全市的超标率为1.62%。顺义地区的水砷含量超标率为8.06%,最高浓度为0.143mg/L。未发现砷中毒患。结论 北京市未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和砷中毒患,但仍有潜在型病区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一起急性砷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检验分析。[方法]采集病人家里浸泡雄黄的水缸中的饮用水1份,按照GB/T 5750.6-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测定砷含量;并测定病人尿砷的含量。[结果]饮用水砷含量为19.20 mg/L,2例患者尿砷含量分别为434.37μg/L和3 559.03μg/L。[结论]根据实验室诊断、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这是一起因饮用雄黄浸泡饮用水引起的急性砷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3.
自1989年内蒙古首次发现地方性砷中毒患者以来,全区的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已有不少[1]。但关于饮用水中砷与相关成分的系统调查及高砷水化学环境特征的报道并不多。为了解巴盟河套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饮用水化学特征,对过去饮用水检测资料进行了整...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83年和85年对新疆奎屯地区地方性砷中毒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影响慢性砷中毒的几个因素及其反映慢性砷中毒的几个诊断指标。这对今后饮水中砷最高容许浓度的制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材料与方法 1.首先对新疆奎屯地区各团场中每个连队的饮用水(井水)测定含砷量,采用国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南省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状况。方法 根据历史资料 ,选择调查地区 ,收集线索 ,确定调查点 ,采集居民饮用水样品 ,测定水砷含量。结果 在开封市辖区五县一郊 ,砷最可能富集的 30个自然村 ,共采集居民饮水水井样品 1 338份 ,水砷测定结果合格率 1 0 0 % ,0 0 1mg/L以下构成比 89 1 6 % ,0 0 1mg/L以上构成比 1 0 84 % ,未发现超标水井。结论 开封地区环境中不会普遍存在高砷分布 ,地方性砷中毒广泛流行的可能性不大。开封市只是我省 1 8个省辖市之一 ,不能代表全省的情况 ,今后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小金县农村生活饮用水砷含量,为防治饮水型砷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小金县农村生活饮用水进行砷含量调查。结果采水样206,除1个水样砷含量〉O.05mg/L,超过国家农村生活饮用水标准,其余205个水样均〈O.05mg/L,符合国家农村生活饮用水标准。结论小金县新桥乡确实存在高砷水源,水砷含量〉0.05mg/L,超过国家农村生活饮用水标准,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病区居民健康的地方病.根据砷源不同,分为饮水型职业性砷中毒、燃煤型职业性砷中毒和职业性砷中毒.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主要是由于长期暴露于饮用水中的砷而引起的慢性砷中毒.饮水中的砷还可以通过农田灌溉等引起粮食、土壤等砷浓度的升高,间接危害居民健康.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饮水型砷中毒地区饮用水砷超标,不...  相似文献   

8.
地方性砷中毒掌跖角化的定量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防治干预前的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居民手掌和足跖角化与居民饮用水砷含量、居民砷中毒检出率等进行了定量系统研究。手掌部和足跖部角化物检出率分别与饮用水砷含量、居民砷中毒检出率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采用直线或曲线回归建立了相应数学模式。角化严重程度亦和水砷及病情有关。水砷浓度高,角化程度亦重,中、重度角化主要发生在水砷0.4mg/L以上或砷中毒检出率在10%以上单位。手掌和足跖部角化发生率相互间亦呈密切正  相似文献   

9.
饮水型砷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地方病。2004年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沿淮河的淮安市盱眙县部分乡镇饮用水砷含量检测结果显示,150份样品中有30份砷含量超标,最高水砷含量为0.298mg/L,已达到中度砷中毒病区标准。在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的资助下,  相似文献   

10.
小鼠同时暴露于砷和氟对其骨密度和骨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中とモ子等人根据对慢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在同地区居住的居民中 ,饮水中除砷以外 ,同时还摄取各种元素。其中 ,检出了高浓度氟 ,预测居民受砷和氟的双重影响。作者通过暴露于砷和氟的小鼠的研究 ,就其对骨密度和骨强度的影响结果予以报告。将 5周龄的 C57B/6 N雌雄小鼠分为 3组 :1组为砷组 (给砷 1 0 mg/L饮用水 ) ;2组为氟组 (给氟 5mg/L饮用水 ) ;3组为砷加氟组 (砷 1 0 mg/L,氟 5mg/L饮用水 ) ;分别饲养 5 0 d和 1 0 0 d。饲养到期后 ,处死小鼠 ,取出股骨 ,根据股骨中央部的厚度和宽度 ,算出断面积。测定骨密度 (MD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河北省居民饮水砷含量现状以及是否存在地方性砷中毒,以便科学的制定防治措施。方法:在重点地区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点进行饮水砷含量测定及地方性砷中毒调查。结果:2003~2005年在河北省7个县35个乡175个村共采集722份居民生活饮用水,最高值为0.048mg/L。未发现砷中毒病人,也未发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结论:河北省饮用水砷含量全部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大理州境内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分布及发病情况,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5—2008年对大理州开展高砷饮用水水源筛查,2009—2010年对高砷饮用水潜在病区村进行病情调查,2010—2016年对高砷饮用水病区村进行病情监测,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大理州12县市中筛查出32个潜在病区村和2个轻度砷中毒病区村,并确诊32例轻度砷中毒(77.75/10万)及5例可疑病例(12.15/10万);34个病区村的30个村已完成改水工程(88.2%),改水工程正常运行率为93.3%(28/30,其中正常供水28个、间歇供水2个)。结论大理州改水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由于存在高砷饮用水潜在病区,且病区中发现少数轻度砷中毒病例,为保障病区村群众身体健康,应加快病区村改水工程进度,提高改水工程正常运行率,加强病情监测和病区改水工程供水情况监测,以消除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山西省大同市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外环境中砷暴露水平。方法从山西省大同市某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抽取85名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慢性砷中毒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采集暴露人群的日常饮用水、土壤和瓜果蔬菜。日常饮用水和土壤通过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定量检测其中砷含量,瓜果蔬菜中的总砷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P-MS)测定。结果在抽取的85名居民日常饮用水中,水砷范围14.41~90.34μg/L,中位数为43.88μg/L。采集的瓜果蔬菜砷含量范围为0.001~0.771 mg/kg,均数为0.0598 mg/kg,超标率为43.04%,其中瓜果蔬菜中砷超标率呈现叶菜类>根茎类>果菜类的趋势。食用污染严重的叶菜类蔬菜中摄入砷引起的健康风险达到71.77%。本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土壤砷含量未超过国家标准。结论山西省大同市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饮用水、自产瓜果蔬菜砷含量均高,饮用砷污染的水是引起慢性砷中毒的主要因素,通过食用自产瓜果蔬菜染砷这一途径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砷暴露地区人群硒水平及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地方性砷中毒地区及人群的硒水平状况 ,检测了病区人群头发、尿和血液等生物样品中的硒含量。结果地方性砷中毒地区及人群的硒检出浓度高于硒适宜地区 ,血硒的检出浓度 (0 .1 30 8±0 .0 31 3mg/L)低于非患者 (0 .1 92 4± 0 .1 30 4 mg/L) ,尿硒的检出浓度则患者 (1 .6690± 1 .2 761 μg/1 0 0 ml)高于非患者 (1 .0 86± 0 .61 95μg/1 0 0 ml) ,发硒的检出浓度则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在砷负荷状态下 ,“适量的硒”并不能阻断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生和发展 ;地方性砷中毒患者有促进硒排泄的功能 ,这点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网中雅仁等对慢性砷中毒患者连续进行了病因调查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 ,慢性砷中毒患者尿中卟啉的浓度呈上升趋势。探讨实施以改善砷中毒患者症状为目的、减轻其砷暴露程度的方法后对尿中卟啉排泄量产生的影响。研究对象为 82名砷中毒患者 ,患者砷暴露期间饮用井水中砷浓度是 0 .1 3 3 (0 .0 0 1~ 1 .79) mg/ L,改善饮用井水中砷浓度是 0 .0 3 8mg/ L。尿中卟啉浓度对照组采用 2 2 0名日本健康人的尿中卟啉浓度值。尿中卟啉浓度以 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 ,测定值则以尿中肌酐浓度校正。研究结果表明慢性砷中毒患者尿中卟啉浓度 ,不论是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饮用水砷含量检测,筛查高砷水源,确定高砷地区,为地方性砷中毒防治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严格按照《河南省地方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对我县浅山区和河流沿岸居民生活饮用水进行抽样筛查,测定饮水中砷的含量。结果经对我县4个乡镇15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459份饮用水砷含量测定,饮水砷含量最高值为0.032mg/L,未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砷含量0.050 mg/L水质卫生标准。结论我县未发现高砷水源,饮水型砷中毒在我县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亚急性砷中毒心脏损害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华 《职业与健康》2005,21(9):1309-1310
目的 探讨砷(砒霜)中毒性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诊断,总结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砷中毒并发心脏损害病例的临床资料,追踪观察恢复情况。结果 因饮用水及环境污染引起亚急性砷中毒而住院治疗的356例患者,其中61例出现心脏损害,占17.1%,经综合治疗,全部病例痊愈出院,追踪观察1 a,病情无反复。结论 亚急性砷中毒引起心脏损害,治疗中应注意电解质平衡,采用综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血液及皮肤组织中的转录及表达,探讨其在砷中毒发生、发展乃至癌变中的作用。[方法]在贵州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选择68例地方性砷中毒(以下简称“砷中毒”)确诊患者(轻度24例、中度28例、重度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经过皮肤病理学诊断,分为一般病变组(20例)、癌前病变组(14例)及癌变组(6例)。在距病区约12km的非砷暴露村,选择23例居民作为对照组。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采集上述被调查者的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血中HDAC1 mRNA的表达。另收集自愿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标本(一般病变34例、癌前病变21例,癌变6例)和15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砷中毒患者皮肤及对照皮肤组织中HDAC1蛋白的表达。[结果]HDAC1 mRNA在对照组及轻、中、重度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平均值分别为0.44457(0.37093—0.63904)、0.49286(0.08018~1.12747)、0.45185(0.24413~0.87641)和0.56676(0.30678~0.84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9,P〉0.05);HDAC1 mRNA在一般病变组、癌前病变组和癌变组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平均值分别为0.32081(0.16723~0.83972)、0.50552(0.28280~1.43397)和0.80479(0.92123~1.899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82,P〉0.05)。HDAC1蛋白在一般病变组、癌前病变组以及癌变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和83.33%,与对照组(46.67%)比较表达增强(P〈0.01)。[结论]HDAC1参与了砷中毒的发生发展,其蛋白表达增强可能是砷中毒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英德市2005年一起饮用水砷中毒事件,为预防饮用水污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资料,尿砷、血砷、水砷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火烧陂河饮用水取水点、冶炼化工厂废水排放口和病例家庭储水水砷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3.5~697.6倍。[结论]冶炼化工厂废水污染引起饮用水砷污染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河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防治进展, 为如期实现消除高砷危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7-8月, 按照《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 对河南省已查明的6个县的26个高砷村进行普查, 了解高砷村改水及改水工程运转情况, 测定居民户饮用水砷含量, 同时调查高砷村常住人口砷中毒病情状况。结果全省26个高砷村已全部改水, 改水率为100.00%;在26个高砷村共调查18个改水工程, 全部正常运转;采集水样26份, 水砷含量均< 0.01 mg/L, 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未发现地方性砷中毒病例。结论河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得到有效控制, 今后应继续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