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桡尺远侧及第 1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 ,分别对桡侧腕屈肌腱、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 :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长 ( 17.8± 2 .6)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13 .7± 3 .1)、( 5 .6± 1.1)和 ( 4 .6± 0 .5 7)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1.5± 0 .5 )、( 2 .0± 0 .3 )和 ( 2 .4± 0 .3 )mm。桡侧腕屈肌腱性部长 ( 14 .3± 1.1)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9.11.4)、( 5 .5± 0 .9)和 ( 4 .0± 0 .4) ,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2 .4± 0 .6)、( 2 .2± 0 .4)和 ( 2 .6± 0 .5 )mm。结论 :采用桡侧腕屈肌腱和桡侧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 ,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 ,适用于桡尺远侧关节或第 1腕掌关节脱位的修复 ,临床应用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桡掌肌一例     
<正> 尸解一成年女尸时,发现右前臂屈肌多一块桡掌肌(或称副桡侧屈腕肌),现报告如下: 桡掌肌属长肌,以腱性起于旋前圆肌止点下方,桡骨下1/3上份外侧的骨膜上,肌纤维由外上稍斜向内下,在桡侧屈腕肌腱和拇长屈肌腱的深面,经腕管后成腱膜止于拇收肌斜头深面第二掌骨底。肌全长9.5cm,肌腹长6.8cm,最宽1.55cm,厚0.6cm,止端腱长2.7cm,宽3.0cm(见图)。  相似文献   

3.
在一具约40岁男性尸体上,发现双侧掌腱膜变异并掌长肌缺如。为积累国人体质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双侧前臂前面正中线部位无掌长肌,桡侧腕屈肌与尺侧腕屈肌相邻,其深面为指浅屈肌。双侧掌腱膜较正常有掌长肌腱和腕横韧带相连的掌腱膜更为发达,甚为坚韧,直接连于腕横韧带。双侧掌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研究桡侧腕屈肌腱瓣转位修复下桡尺关节脱位的机理。方法:对3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桡侧腕屈肌腱分段进行形态学测量,并进行力学测试。为36例下桡尺关节脱位患者,设计以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腱瓣转位修复下桡尺关节。结果:桡侧腕屈肌腱性部分长(14.3±1.1)cm,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9.1±1.4)mm、(5.5±0.9)mm和(4.0±0.4)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2.4±0.6)mm、(2.2±0.4)mm和(2.6±0.5)mm。36例患者术后随访5—10a,平均6.5a。其中优23例,腕关节酸痛基本消失,旋转70°-120°,X线片示正常;良12例,腕关节轻度酸痛,旋转度数改善,X线片示正常;差1例,腕关节仍有酸痛,旋转度数无明显改善,X线片示正常。优良率97.2%。结论: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以修复下桡尺关节脱位,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桡尺远侧关节脱位修复提代术式设计的解部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对桡侧腕屈肌腱进行形态学侧量。结果:桡侧腕屈肌腱性部分长14.3±1.1cm,肌腱上、中、下段宽分别为9.1±1.4mm,5.5±0.9mm和4.2±0.4mm,肌腱上、中、下段厚分别为2.4±0.6mm、2.2±0.4mm和2.6±0.5mm。结论: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的术式设计具有可行性,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临床广泛应用和9例,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在制作一成年男性右上肢标本时,见其桡侧腕长伸肌及桡侧腕短伸肌肌腱分支及融合变异,较罕[1]见,为增加国人解剖学数值,现报道如下。桡侧腕长伸肌起点正常,沿肱桡肌桡侧下行,在距起点92.18mm处分为主肌腹和副肌腹。主肌腹和主肌腱走行及止点正常。副肌腹沿主肌腱向远侧走行143.64mm后移行为长163.50mm,宽4.52mm,厚0.82mm的副肌腱。副肌腱沿主肌腱尺侧贴桡骨体向骨间缘绕行,在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腱深面绕向背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第一腕掌关节脱位修复提供术式设计的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对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分长17.8±2.6cm,肌腱上、中、下段宽分别为13.7±3.1mm,5.6±1.1mm和4.6±0.5mm,肌腱上、中、下段厚分别为1.5±0.5mm、2.0±0.3mm和2.4±0.3mm。结论:桡侧腕腕长伸肌部分肌腱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修复第一腕掌关节脱位,术式设计合理,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临床应用3例,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在制作上肢标本的过程中,发现1例左侧上肢前臂的腕屈肌变异,在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之间存在正中腕屈肌,此变异罕见。现报道如下:标本为成年男性,体长180 cm,体型微胖,经10%福尔马林固定。解剖左侧前臂前区及腕前区、手掌等局部,游标卡尺测量局部结构。发现左侧掌长肌细小,肌腹最宽处宽0.64 cm,肌腱长13.85 cm,远端散入掌腱膜。尺侧腕屈肌和桡侧腕屈肌均正常。在尺侧腕屈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尺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尺侧腕屈肌腱分为上、中、下3部分作形态学测量,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尺侧腕屈肌腱宽度:上段为(7.6±0.9)mm,中段(6.4±0.7)mm,下段(5.5±0.6)mm。厚度:上段为(1.7±0.3)mm,中段(2.0±0.3)mm,下段(2.3±0.2)mm。尺侧腕屈肌腱性部分长(16.7±2.7)cm。力学测试:尺侧腕屈肌全肌腱破坏载荷为(266.7±45.2)N,半肌腱破坏载荷为(107.2±19.9)N,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5)。结论:尺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以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临床应用12例,均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2种软组织重建术式重建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8具成人上肢标本,通过制作损伤模型、模拟手术方式,比较正常组、损伤组、掌长肌腱组、桡侧腕屈肌组分别在腕背伸30°位、腕中立位、腕掌屈30°位时旋前、旋后时扭矩的变化。 结果 损伤组和正常组比较的旋前、旋后扭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掌长肌腱组和正常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侧腕屈肌组在腕关节背伸30°、腕中立位时和正常组比较的旋前、旋后扭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腕关节掌屈30°时的扭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桡尺韧带损伤会造成桡尺远侧关节不稳,通过掌长肌腱移植重建后可恢复关节稳定性,而经过部分桡侧腕屈肌重建后,其在腕背伸30°和腕中立位时的稳定性得到恢复,但在腕掌屈30°时仍存在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11.
解剖1具62岁男性标本时发现左前臂肌群中有2块异常屈肌,为积累国人肌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 桡侧变异屈肌和尺侧变异屈肌在肱骨内上髁下方起于指浅屈肌肱尺头的深面,肌腹向下分为2个头,移行后分别以长、短两腱止于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上.桡侧变异屈肌肌腹、肌腱较短,该肌全长115 mm,其中肌腱长15 mm;尺侧变异屈肌肌腹较短,肌腱较长,该肌全长265 mm,其中肌腹长125 mm,肌腱长140 mm,肌腱与指深屈肌腱伴行,穿腕管后与指深屈肌腱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证实,应用桡侧腕屈肌腱瓣转位修复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机理.方法:对3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桡侧腕屈肌腱分段进行形态学测量,并进行力学测试.为36例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设计以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腱瓣转位修复下尺桡关节.结果:桡侧腕屈肌腱性部分长(14.3±1.1)cm,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9.1±1.4)mm、(5.5±0.9)mm和(4.0±0.4)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2.4±0.6)mm、(2.2±0.4)mm和(2.6±0.5)mm.36例患者术后随访5~10a,平均6.5 a.其中优23例,腕关节酸痛基本消失,旋转70°~120°,X线片示正常;良12例,腕关节轻度酸痛,旋转度数改善,X线片示正常;差1例,腕关节仍有酸痛,旋转度数无明显改善,X线片示正常.优良率97.2%.结论: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以修复下尺桡关节脱位,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道腕掌侧双通道入路治疗桡尺骨远端骨折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10侧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于腕掌侧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做纵行切口,进入皮下后向桡侧、尺侧绕过腕管内结构,通过双通道入路来观测桡骨、尺骨远端的暴露情况。 结果 在腕横纹上方3.0 cm水平,桡侧通路牵拉最大横向暴露距离为(3.0±0.29) cm,尺侧通路牵拉最大横向暴露距离为(2.3±0.26) cm,桡侧通路暴露桡骨远端尺侧半效果欠佳,而尺侧通路可以有效暴露桡骨远端尺侧半及尺骨远端。 结论 腕掌侧双通道改良手术入路治疗桡尺骨远端骨折具有可行性,暴露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桡侧腕短伸肌腱部分移位修复第一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桡侧腕短伸肌腱分为上、中、下3部分,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桡侧腕短伸肌腱长度为(15.3±1.9)cm(10~22.5cm),其宽度:上段为(15.4±5.2)mm(5.3~23.8mm),中段(10.0±3.0)mm(4.2~18.5mm),下段(5.5±0.6)mm(3.7~9.6mm);厚度:上段为(0.6±0.3)mm(0.1~1.4mm),中段为(1.8±0.7)mm(0.7~3.0mm),下段为(2.1±1.2)mm(0.8~3.1mm)。结论:桡侧腕短伸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以修复第一腕掌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15.
经关节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屈伸肌腱的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关节桡骨远端骨折后主要屈、伸肌腱的动力学指标力臂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 8只成人尸体上肢标本 ,截骨造成经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 ,再将骨折片分别向背侧移位 1、2、3、4、5mm ,测定经关节面骨折在无移位 ,移位 1、2、3、4、5mm时 ,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尺侧腕伸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和尺侧腕屈肌腱的力臂变化。结果 :在腕关节屈伸活动时桡侧腕长伸肌腱的力臂在骨折背侧移位 2、3、4和 5mm时较无移位时显著增大 (P <0 .0 5 ) ,而桡侧腕短伸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的力臂在背侧移位 1~ 5mm时均显著增大 (P <0 .0 5或P <0 .0 1) ,桡侧腕长、短伸肌腱的力臂增大数值和背侧移位成正比。结论 :经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背侧移位显著影响腕动力学 ,随移位程度增大 ,腕屈、伸肌腱的力臂增大  相似文献   

16.
掌长肌缺如和掌浅弓组成的形式变异分别均早有记载 ,但右侧掌长肌缺如伴发自尺动脉的正中动脉吻合成掌浅弓的变异少见 ,作者在解剖一例 10岁男童标本时遇见 1例 ,现报道如下。右侧掌长肌缺如 ,掌腱膜近端附着于桡侧腕屈肌腱尺侧缘上 (图 1) ,其远端和左侧掌长肌未见异常。右侧正中动脉 ,在距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下方 3.5cm处发自尺动脉桡侧 ,外径 2mm(图 2 ) ,穿经指浅、深屈肌间下行 2cm(距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下方 5 .5cm)处与正中神经伴行于桡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的深面 ,然后经腕管入手掌 ,达掌腱膜深面 ,正中神经的指…  相似文献   

17.
尺管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剖观测了30侧(男20、女10侧)成尸的上肢,观测了尺管的形态、内容物等。结果如下:一、尺管的位置:尺管位于豌豆骨和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腕横韧带的尺侧半和豆钩韧带的浅层,腕掌面皮肤和筋膜的深层。二、尺管的组成:尺管为三棱柱形,由三壁二口组成:前壁:主要是增厚的腕掌侧深筋膜,深筋膜从豌豆骨、尺侧屈腕肌腱下段和手内侧群肌的上部,经尺神经血管鞘的浅面连于腕横韧带的中部掌面。并有由尺向桡逐渐变薄的现象。前壁有掌短肌参加者占23.3%,无掌  相似文献   

18.
作者于2004年在指导学生对一具90岁男性尸体标本进行解剖时,见其左前臂桡侧腕伸肌区存在有桡侧腕伸副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accessorius,ECRA)合并桡侧腕长、短伸肌之间出现两条副肌腱并相互交叉连接的一种罕见的复合变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尺动脉近段穿支蒂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走行与分布;②尺动脉近段穿支与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①前臂内侧皮神经前支较粗长,与贵要静脉伴行,在前臂沿尺侧腕屈肌内侧缘或尺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肌腱之间的浅筋膜中下行,分布于前臂掌面尺侧,远侧可达腕横纹;②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尺动脉近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自尺动脉起始后,先经指浅、深屈肌之间,后沿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下行,在肱骨内上髁下8.7 cm处穿过深筋膜浅出至皮下组织中,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形成顺沿肌间隙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穿支蒂干长( 2.0±0.2) cm, 外径( 0.9±0.2) mm。 结论 可形成尺动脉近段穿支蒂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肘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桡管的构成及长度、Frohse弓、桡侧腕短伸肌腱弓、桡返动脉与桡神经的关系等进行了观测。Frohse弓主要为腱性,其纵径大于横径;桡侧腕短伸肌腱弓长度平均为33.36mm,下端宽度为10.22mm,与Frohse弓的位置关系分为四型:1型占6.25%,Ⅱ型占71.05%,Ⅲ型占13.75%,Ⅳ型占8.75%;桡返动脉分支一般为4—11支,其中桡侧腕短伸肌支恒定地从桡神经浅面走行。最后讨论了桡神经深支受压的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