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何建华 《农药》1994,33(3):37-38
克百威种衣剂与萎福双杀菌剂拌种防治棉花苗期病虫害何建华(新疆兵团农二师二十九团良繁站植保组,库尔勒841005)1993年4月,本站应用35%克百威种衣剂与40%萎福双200FF杀菌剂拌种,进行了棉花苗期病虫害防治示范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材料...  相似文献   

2.
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30%克多福大豆种衣剂项目简介30%克多福种衣剂,按大豆重量1.5%包衣,对大豆苗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对蛴螬的防效为96%,对孢囊线虫防效为74%,对潜根蝇防效为82%,对根腐病防效为85%。其防效远优于克百威、多菌灵、福美双单一制...  相似文献   

3.
在田间进行了63%克·福·戊醇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3%克·福·戊醇干粉种衣剂(药种比1:200~300)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均在90%以上,增产效果显著,达到18.15%,且对玉米种子安全性高,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4.
丁硫·福防治大豆根腐病及蛴螬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5%丁硫·福悬浮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和蛴螬有较好的防效,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60,增产20%以上,是防治大豆病虫的优良种衣剂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测定了三种种肥混播用控释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性,然后以不同拌种量下小麦苗期生长情况为依据,对三种控释肥的最佳拌种量及其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种肥混播技术对促进小麦苗期生长是可行的;种肥混播用控释肥的最佳拌种量取决于肥料前期的养分释放速率;施用较低释放率的C肥小麦发芽率高且不易烧苗;A肥、B肥、C肥最佳拌种量分别为种子质量的30%、30%、50%,7天平均高度分别提高了9.84%,8.52%,8.28%,平均单株干重分别提高了8.84%,8.48%,8.22%,与传统施肥相比,肥料用量节省了90%以上。  相似文献   

6.
隋玉君  高燕 《农药》1994,33(1):25-26
35%克百威种衣剂是防治棉花地下害虫及苗期病虫的药剂,为验证该农药对棉花苗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受农业部委托进行该项试验。  相似文献   

7.
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是黄瓜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病情发展很快,如不及时防治,将给黄瓜生产造成严重甚至毁灭性的损失。2003年5~6月我们受湖北仙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在扬州市卜桥进行了福·烯酰及其单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明确35%福·烯酰WP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35%福·烯酰WP(有效成分:福美双+烯酰吗啉),湖北仙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50%安克WP(有效成分:烯酰吗啉),巴斯夫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生产; 50%福美双WP,江苏省南通市第三化工厂生产。 1.2 试验处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2年田间试验,探索拌种剂对小麦纹枯病、蚜虫、散黑穗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200 mL+60 g/L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50 mL包衣100 kg种子,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小麦纹枯病、蚜虫和散黑穗病防治效果明显,分别为62.8%65.7%、79.8%65.7%、79.8%87.5%和93.8%87.5%和93.8%94.6%。  相似文献   

9.
采用小区试验法进行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田问药效试验.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质量比,下同)和1:60时,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分别为86.22%和78.10%,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为82.51%和74.47%,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1:500)拌种、5%烯唑醇干粉种衣剂(1:100)包衣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在药种比为1:70时,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分别为68.45%和57.88%,与对照药剂20%福·克悬浮种衣剂(1:50)包衣相比差异不显著,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1:500)拌种、5%烯唑醇干粉种衣剂(1:100)包衣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继佳巧之后,青岛海利尔药业集团又推出了新的水稻拌种剂产品比卡奇(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取得较好的田间试验示范效果。经过2013年一年的试验示范,用"比卡奇"拌种后的水稻种子,安全性好、成苗率高,可有效解决水稻苗期蓟马、飞虱的危害,预防恶苗病、死棵烂苗等病害。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药》2015,(5):55-56
采用吡虫啉拌种等方法研究了江汉平原优质大豆高产攻关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70%吡虫啉湿拌种剂拌种降低了大豆用种量,改善了植株性状,减少了害虫对大豆的危害。花叶病病株率下降36.2百分点,病指下降23.8,大豆产量增加765 kg/hm2,产值增加4 290元/hm2,净利润增加4 905元/hm2。该攻关技术可用于大面积示范。  相似文献   

12.
50%多·福·硫WP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峰  孙瑞  臧新运 《现代农药》2003,2(4):41-42
在田间进行了50%多·福·硫WP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使用该剂100 g以上,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在75%以上,且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刊导读     
农 药克·福·唑种衣剂的气相色谱分析/王义生等∥农药.-2001,40(2).-17~18 采用气相色谱法,选用SE-30石英毛细管柱,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内标物,测量种衣剂中克百威、三唑酮的含量。方法的标准偏差为克百威0.43,三唑酮0.51,变异系数克百威为0.829%,三唑酮为0.623%,克百威回收率为99.02%-100.32%,三唑酮的回收率为99.30%~100.24%。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可以作为克·福·唑种衣剂生产控制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防治小麦根腐菌药剂效果的测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普选  韩小平 《农药》1990,25(5):57-58
本文通过室内四项指标测定试验,证明拌种双、三唑酮,三唑醇,异菌脲和克菌丹五种药剂对小麦根腐菌有高效。大田拌种剂量可分别采用种子重的0.15%、0.30%、0.15%、0.12%和0.12%。其中拌种双在根病与黑穗病混发区更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农药》2015,(6)
[目的]明确52%吡虫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用药量。[方法]采用拌种法测定52%吡虫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麦蚜和纹枯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6、208 g a.i./100kg时,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23%~97.78%和95.38%~98.75%,与对照药剂600 g/L吡虫啉FS 180 g a.i./100kg防治效果差异显著;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6、208 g a.i./100kg时,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8.94%~83.35%和70.49%~86.29%,与对照药剂4.8%咯菌腈·苯醚甲环唑FS拌种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52%吡虫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麦蚜和纹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56~208 ga.i./100kg。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水悬浮种衣剂的配方筛选与工艺参数,确定种衣剂优化配方为克百威8%,福美双12%,硅酸镁铝1%,分散剂0201B4%,黄原胶0.1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成膜剂4号7%,乙二醇4%,苯甲酸钠0.02%,微肥以及生产调节剂适量,水补至100%。性能检测表明,所制的20%克&#183;福悬浮种衣剂的性能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矿源黄腐酸钾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进而研究黄腐酸钾在大豆种植上的合理应用方法,开展了黄腐酸钾叶面喷施和拌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黄腐酸钾拌种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比初花期喷施大;叶面喷施黄腐酸钾和采用黄腐酸钾拌种均可提高大豆产量,在试验条件下,产量均比对照提高25.3%;黄腐酸钾拌种是大豆种植的最佳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北方春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连作田玉米病、虫危害严重。种子包衣技术的推广应用,是玉米苗期病、虫综合防治的一项新技术。为明确吉林省公主岭市八达农化有限公司研制的15%立克福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茎基腐病、 苗期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玉米的安全性,在内蒙古自治区农药检定所的安排下,对该产品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确定最佳拌种剂量,为该产品的登记及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义生  郑建波  才秀华 《农药》2001,40(2):17-18
采用气相色谱法 ,选用SE - 30石英毛细管柱 ,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内标物 ,测量种衣剂中克百威、三唑酮的含量。方法的标准偏差为克百威 0 .43,三唑酮 0 .5 1,变异系数克百威为 0 .82 9% ,三唑酮为 0 .6 2 3% ,克百威的回收率为 99.0 2 %~ 10 0 .32 % ,三唑酮的回收率为 99.30 %~10 0 .2 4%。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可以作为克·福·唑种衣剂生产控制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噻虫胺拌种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并研究其作为吡虫啉替代药剂拌种控制麦蚜。[方法]室内采用浸虫法,测定噻虫胺对麦长管蚜室内毒力;田间采用拌种法,进一步探明噻虫胺对小麦苗期安全性及其全生育期控制麦蚜效果。[结果]噻虫胺对麦蚜室内毒力水平高于吡虫啉;20%噻虫胺SC拌种处理对小麦植株安全,对全生育期麦蚜种群控制作用与吡虫啉拌种对麦蚜防效基本相当。[结论]噻虫胺有望成为吡虫啉替代药剂用于拌种防治麦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