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研究现象学为基础,对创建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环境进行了探讨,指出景观中"场所精神"的重构方式可从知觉、思维、记忆等方面思考,以实现景观设计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2.
茌文秀  林广思 《风景园林》2021,28(1):99-103
现象学在存在层面为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围绕体验和场所意义的解读方法,然而在国内有关景观感知的研究中,尚缺乏从对“存在”概念的深入理解中解读景观体验及场所意义的研究。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对“存在”层面的景观进行解读,指出真实性是进入和理解现象学中景观体验的途径。从客观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存在真实性3个关于真实性的维度对景观体验进行系统的解读,并以真实性体验为基础,建构出景观对于参与者的意义,包括感官享受、情感联结、自我探索3个层次,为景观体验和场所意义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陈莉 《四川建材》2016,(4):130-131,138
哲学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之后被建筑学领域所吸收应用,成为建筑现象学。本文从哲学现象学、感知现象学到建筑现象学对感知现象学的应用和继承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已有建筑设计作品中的现象学精神进行发掘、分析,从而表明了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建筑设计手段能够使人在知觉体验中获得更为深刻的空间感受,使建筑设计中融入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建筑体验这一抽象的词汇指由建筑空间、材质、光影等一切物质和人文因素所营造的建筑环境给人们真实感受。随着中国博览类建筑的蓬勃发展以及公众参与的逐渐增多,建筑体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在设计师需要一种理论依据的时候,现象学与建筑学的交织产生的理论体系为设计师开辟了新的道路。该文以上海世博会场馆为解析对象,借鉴世博会各场馆成功的独特经验,试图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角度分析世博场馆在营造建筑体验中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赵诗佳  陈蛟 《山西建筑》2011,37(18):189-190
从现象学的角度,以体验者的观察感知与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相互博弈,逐步展示江南园林的点点滴滴意蕴,规避对造园具体手法的详细认知,由体验出发,结合现象学理论,再辩证地回归园林体验,以实现对江南园林意蕴本质感知.  相似文献   

6.
苏同向  杨华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6):6-12
日常生活世界的失落使景观设计脱离于现象本身,社会变迁发展的急剧使景观重心偏离于人的心灵感知。乡村植物景观作为现代乡村景观中不甚突出的景观要素,为迎合来自城市的需求而多被设计为人造痕迹明显的景观,在这种“流行”设计下的乡村景观呈现城市化加重的趋势,逐渐丧失本原特征。现象还原法的显现为寻回乡村景观和植物景观的本源特征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运用该方法对乡村植物景观进行分析,从基础的知觉意向进入纯粹理论的范畴意向,最终用现象学的态度取代自然态度进入现象学沉思,对乡村植物景观及所处世界的一切事物进行全部反思,揭示乡村植物景观的存在性和本质特征,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包瑞清 《山西建筑》2006,32(20):29-30
“集约”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集约”的过程也必然带来城市景观的改变,试图通过探索城市景观与“集约”之间的关系,来寻找“集约”条件下城市景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1)
场所叙事通过跨学科的框架建构文化认同。文章提出场所叙事这一方法以建构地域性城市景观,并结合广府文化特征及其精神内涵,通过广州实地案例,阐述场所叙事的主题建构与叙事要素编排策略,提出了塑造广府文化特色城市景观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历史性城市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可  宋峰  史艳慧 《风景园林》2018,25(11):96-99
历史性城市景观是遗产保护领域近十几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关于其学术意义的讨论也层出不穷。从文化景观所蕴含的时空过程的学术视角着眼,分别梳理了文化景观的学术脉络与遗产领域中的文化景观和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实践发展历程,指出历史性城市景观并没有超出文化景观的学术范畴,而遗产领域当前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与对文化景观学术内涵的认知缺陷有关。只有充分借鉴和吸收文化景观的学术成果,才能真正有效地应对世界遗产实践过程中复杂变化的人地关系等挑战。  相似文献   

10.
历史性城市景观符号化的空间生产方式忽略了对人本体验的挖掘,造成大量同质化空间的扩散.基于用户需求提升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质量,成为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数字足迹对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展开定量评析,可以弥补传统分析方法中数据覆盖性、准确性和代表性不足等既有缺陷.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不断发展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逐渐疏远,使得人们对亲近自然有了更加强烈的愿望。设计合理的屋顶花园恰恰能实现人们的这种愿望。本文中笔者将以现象学理论为指导,对屋顶花园的空间场所及细部营造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卞梧  张云  都铭 《中国园林》2022,38(10):98-103
乡村环境中存在一类日常而平凡的景观,和专家视角下具有突出价值的景观一样,它们同样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表征空间。在新型城镇化中,这类景观对形成以人为本的、完整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单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解读。以江苏盐城普通村落八灶村为典型案例,分析八灶村村民对日常景观的价值感知及其时空分布情况,识别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场所类型,包括惯常行为空间、主题活动空间、个人所属领地,其意义产生于不同物质空间基础上村民多样的日常活动中。发现意义场所的分布存在一定边界,其热区由住宅区向周边扩散,密度级别逐渐降低。意义场所的感知具有时间特征,主要集聚在明代、人民公社时期和2000年前后,是村落集体记忆的体现。最终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重视日常景观中意义场所的识别,并在村落的更新和重建中予以响应和重塑,藉此延续村落的内在活力和乡村特性。  相似文献   

13.
该文首先介绍了主体性设计思维的三种逻辑类型,接着主要阐述其中的场所理论和现象学的设计理念,来展现主体性设计思维。在场所设计理论中,首先强调了场所精神,然后以场所叙事描述了主体与场所对话的布局方法;在建筑现象学设计理念中,介绍了"知觉的呈现与表现"理念在建筑创新中的重要性。最后从场地应答、场所叙事、知觉呈现等角度介绍了基于主体性设计思维的两个实验案例,通过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认为基于场所和建筑现象学的主体性设计思维,是设计保持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林箐  王向荣 《中国园林》2022,38(5):6-13
景观原型代表着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情感,下意识地反映在人们的景观营建活动中,创造出各种景观类型。景观原型具有强大的审美感召力。认识场地的本质特征并以新的线索将其具体化,补充、调整要素,加强景观结构和自然特征,将其与受到广泛认同的景观原型和景观类型相关联,能够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空间。精心设计的观景点和游览路径,可以强化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和感知,加深人与景观的共鸣。最后,以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说明基于原型、场所和体验的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舒平  ;郭墨  ;汪丽君 《城市建筑》2014,(17):265-266
本文通过对卒姆托的代表作品加以介绍,分析了几何特性与“客制建筑之间的联系,进而阐述了其中所蕴含的现象学思想,以便更为深刻地理解建筑现象学理论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雪 《山西建筑》2009,35(27):10-11
讨论了技术与理论的关系,引入了现象学的概念,就建筑设计中是继续发掘人的本质还是接受技术发展给设计带来的巨大改变作了探讨,歌德的灰色理论表明:只有理论唤醒生活意识,触及人与生活的本质,才能引导实践行为向更有意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理性工具不可避免地成为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趋势时,风景园林师的核心价值依旧体现在其不能被信息处理机器所取代的,诗意且充满意义的设计决策之中。如果将景观视为一种经历,那么它就可以被理解为黏附着参与者主观体验和时间属性的"事件"(event),而非单纯的"事物"(object)。以上述关键词为依据,将作为"事件"的景观在时间维度上细分为短时段的(瞬时的)、长时段的(行走中的)、混合的(蒙太奇式的),借助于案例所营造情境的现象学分析,认为通过对场地特质的敏锐把握,对行走过程的关注与行进节奏的精心编排,以及将场地的空间形式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重信息相照应,有助于形成富有诗性和意义的、精神性的景观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