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对填充墙框架结构的研究以填充墙连续分布的模型为研究对象,而实际工程中,填充墙往往分布不连续,而且使用过程中由于功能的改变,填充墙位置、数量也随之改变,导致架构刚度发生变化.在此提出一种填充墙与框架新的柔性连接方式.以减小填充墙与框架的相互影响,降低填充墙在地震中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张永兵  覃智阳  李勇 《建筑结构》2024,(5):117-125+110
为了研究橡胶作为新型柔性连接材料对填充墙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在7榀1/2缩尺填充墙RC框架结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基础上,采用DIANA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填充墙与框架之间的连接方式、砌块材料、柔性连接材料以及砂浆强度对填充墙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刚性连接相比,以橡胶作为新型柔性连接材料,能减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退化,极大降低结构的破坏程度,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高弹性橡胶和高阻尼橡胶作为柔性连接材料均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而聚苯板(EPS)作为柔性连接材料的抗震性能要比橡胶差;刚性连接方式下不同砌块材料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很大,当使用强度较高的砌块材料时建议采用柔性连接方式以减弱墙-框相互作用;合理降低砂浆的强度等级,可以改变填充墙的破坏模式,对抗震有利。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橡胶作为柔性连接材料对填充墙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填充墙与框架之间的连接方式、砌块类型、柔性连接材料以及砂浆强度为变量,开展了7榀1/2缩尺填充墙RC框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比分析各框架的破坏特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位移延性、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橡胶作为柔性连接材料,通过自身变形耗能能够增大填充墙的变形空间,减弱填充墙与框架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保护墙体和框架,并使结构的耗能能力得到较大改善;柔性连接填充墙RC框架的承载力介于纯框架和刚性连接填充墙RC框架的承载力之间,但刚度退化、位移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均优于刚性连接填充墙RC框架的;对于柔性连接填充墙RC框架,橡胶的种类对RC框架的抗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对框架填充墙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比较框架填充墙结构与纯框架结构在层间刚度、自振周期和变形方面的不同特点及力学性能上的差异,分析了填充墙带来的刚度突变、短柱效应、扭转效应等对结构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认为,应对布置填充墙后的薄弱层和扭转效应进行时程分析,结构计算应考虑填充墙的质量与刚度的影响。这些解决办法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砖填充墙钢筋砼框架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产生的水平力,根据框架和填充墙刚度,求出框架和填充墙各层分配的水平作用力,再利用PK软件计算,解决砖填充墙钢筋砼框架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6.
柔性连接填充墙框架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一典型的框架结构1/8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测试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阻尼比及其在7度多遇、7度基本、7度罕遇、8度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等,研究了模型结构的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运用有限元分析程序对原型结构进行了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试验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良好。研究得到:该结构体系在7度多遇烈度至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自振频率基本不变,结构基本处于弹性阶段;在7度大震作用下,结构自振频率有所下降,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的弹塑性变形要求;在8度大震作用下,结构局部出现混凝土开裂和压碎现象,但能维持结构不倒塌的工作状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能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框架砌体填充墙结构的震情调查和震害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砌体填充墙在实际工程中的刚度效应,作出了对抗震有利和不利的分析,提出了结构概念设计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8.
三、几个误解误解一:构造柱可有可无。当填充墙的另一头支承在“梁搭梁”,即Z形或十字形、T形、L形交叉梁上时.“梁搭梁”交叉点处类似“弹性支座”,其挠度比刚性支座要大,  相似文献   

9.
根据模型试验和抗震理论分析,对填充墙框架房屋,提出一种分步抗震设计方法,该法能更合理地确定出作为房屋抗震主体结构的框架的最不利地震内力,从而有效提高了房屋的抗震安全度,该法既可电算(编有电算程序FW02)又可手算,最后,对砖填充墙破坏呈“下重上轻”的原因和对策提出了新看法。  相似文献   

10.
框架结构的填充墙、构造柱顶部与框架梁底的连接问题,有关的国家标准、规范未见其具体的连接大样,也未见有关的标准图集。目前,其连接方式至少有5种做法,因理解不同,便各行其是。设置构造柱对框架梁的受力状况有影响或无影响,有关刊物各有各的说法。因此,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做出明确、统一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柔性连接钢框架稳定分析的计算长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钢框架柱稳定设计的计算长度概念,以部分框架为计算单元,用变刚度的螺旋弹簧模拟梁柱节点连接的柔性,通过引入柔性连接刚度修正系数,建立了无侧移和有侧移柔性连接钢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修正公式,其形式与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GB17—88)规定的计算长度稳定方程完全相同,可供工程设计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一个八层砖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设计实例,介绍了考虑砖填充墙承载能力的砖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填充墙的构造形式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试验设计了7榀足尺的单层单跨钢筋混凝土框架,其中6榀为带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框架,1榀为空框架,对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方式采用柔性连接和刚性连接两种。柔性连接填充墙的变化参数主要包括构造柱的构造形式和数量、框架柱中拉结筋的设置与否和填充墙上设置竖向缝的数量。分析了不同填充墙构造形式框架的破坏特征、荷载 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位移延性系数、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结果表明:柔性连接填充墙框架的抗震性能介于刚性连接填充墙框架和空框架之间;对于柔性连接填充墙框架,填充墙的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张登标 《山西建筑》2005,31(13):44-45
针对框架柱和填充墙设计与施工中易被忽视的诸多问题,从钢筋焊接、搭接、箍筋填充墙等方面作了阐述,对其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注意事项,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设计有填充墙的框架结构时常见的问题,分析了框架结构中填充墙对结构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指出设计中应合理布置填充墙,避免出现软弱层或薄弱部位,减少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贾志涛 《四川建筑》2010,30(2):180-182
在汶川大地震中,大量框架和剪力墙结构虽未出现主体结构破坏,但是填充墙破坏严重。主要破坏是由于剪切破坏产生X型裂缝、沿裂缝线的块体垮塌、墙体失效整体垮塌、墙体与柱的连接破坏等等。巴基斯坦的人马座工程,采用了一些措施对墙体进行柔性连接、刚性连接的方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由于填充墙而出现的刚度增大效应,提升无浆填充墙框架整体耗能能力,设计了一种无砂浆填充墙框架结构,进行了无浆填充墙框架、有浆填充墙框架与相应RC纯框架结构的拟静力试验,比较了不同填充墙结构形式下的骨架与滞回曲线、刚度、强度退化曲线及耗能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无浆填充墙框架结构在弹性阶段耗能良好,附加给框架结构的刚度很小;在强度退化方面,无浆填充墙框架结构较有浆填充墙框架结构好;无浆填充墙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8.
砖填充墙加固前后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刚度与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与分析,研究了填充墙框架与填充墙加固后框架的初始刚度、刚度衰减规律和承载力计算方法。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填充墙能大幅度提高框架的初始刚度,双面和单面夹板墙加固填充墙能使填充墙框架的初始刚度分别约提高1倍和0.5倍,而碳纤维布加固填充墙基本上不能提高框架的初始刚度。填充墙加固后框架的填充墙刚度衰减速度比未加固的填充墙框架有所减小。建议的填充墙框架与填充墙加固后框架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框架填充墙裂缝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刚  闫海滨 《建筑技术》2010,41(6):511-512
<正>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主体育馆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停车楼采用框架结构,地下室采用普通混凝土砌块,地下室以上采用MU5加气混凝土砌块,用Mb5砂浆(干拌砂浆)砌筑,砌块干密度为1 200 kg/m3,墙体厚200mm。考虑到根据近年新型墙体填充墙开裂已成为质量通病,造成墙面抹灰饰面裂缝,成为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施工前针对填充墙特点,分析裂缝原因,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预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弱化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目前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填充墙与框架间的柔性连接和带缺口的填充墙。研究表明柔性连接方式及带缺口的填充墙能减弱填充墙对框架的刚度效应及约束效应,改善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延性及耗能能力。文中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