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性不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男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发现相当部分男性不育都可能与基因异常有关。且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近年对男性不育相关基因的研究日益增多,概括为以下2个方面:性染色体上生精基因的缺失与突变,常染色体上基因的缺失与突变。其中,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已逐渐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现就这些不育基因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及其对临床男性不育检测的指导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Y染色体是人类最小的染色体,其含有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的基因,定位于AZF区,AZF的微缺失是引起男性不育的第二大原因,目前明确的微缺失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数量,其中包括AZFa,AZFb,AZFc和AZFd这4个区域及其候选基因.并且可能会引起胚胎早期流产和以辅助生殖的方式遗传给下一代引起不育.综述目前Y染色体微缺失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3月~2010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男性不育患者2406例,按照WHO精液分析诊断标准分组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无精症因子(AZF)基因缺失分析。结果:非梗阻性无精子症1992例,隐匿精子症216例,严重少弱畸精子症76例,少弱畸精子症122例;各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26.46%、36.57%、27.63%、18.85%,其中常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4.17%、20.83%、18.42%、18.85%,性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22.29%、15.74%、9.21%和1.64%。核型分析结果显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组克氏症患者占15.56%。AZF基因缺失检测结果显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隐匿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畸精子症各组AZF基因缺失异常率分别为4.82%、12.5%、9.21%。结论:男性不育患者染色体异常率高于正常人群,AZF基因缺失异常率高于正常人群,对男性不育诊断时有必要进行常规遗传学检查,尤其对是隐匿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畸精子症患者在选择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时进行遗传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PCR-PAGE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检测导致男性不育的Y染色体微缺失。方法:采用多重PCR技术及PAGE分离技术对男性不育患者的Y染色体AZF区域进行检测。结果:51例男性不育患者中有5例AZF区域存在缺失,缺失率为9.8%。结论:PCR-PAGE分子生物学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技术有效、简便,适用于男性不育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Y染色体是人类最小的染色体,其含有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的基因,定位于AZF区,AZF的微缺失是引起男性不育的第二大原因,目前明确的微缺失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数量,其中包括AZFa,AZFb,AZFc和AZFd这4个区域及其候选基因。并且可能会引起胚胎早期流产和以辅助生殖的方式遗传给下一代引起不育。综述目前Y染色体微缺失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不孕不育影响着约10%~15%的夫妇,其中男性因素约占一半。精子发生障碍是男性不育的主要病因,主要表现为无精子症或少弱精子症。大量研究已经确定Y染色体及Yq微缺失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X染色体因其在男性仅有单拷贝而在精子生成过程中表达特殊,对精子发生障碍有重要意义。对畸精子症和弱精子症患者的研究表明,位于常染色体的4个基因(SPATA16,PICK1,CATSPER和AURKC)可能与精子发生障碍有关。虽然经全球范围的努力,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可提供新的基因检测技术来检测精子发生障碍的遗传学原因,但目前可用于精子发生障碍的基因测试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7.
150例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检测在男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对150例男性不育患者AZF基因的3个STS位点进行分析。结果:150例中22例(14.67%)AZF基因位点发生微缺失,其中AZFc位点缺失最多,其次为AZFb,AZFa最低。结论:AZF基因微缺失与精子缺陷发生密切相关,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Y染色体AZF区域微缺失检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少弱精因子(AZF)b是Y染色体长臂上的一段基因,其缺失可引起男性不育。AZFb基因的重复和缺失同样常见.但是,AZFb区域的重复是否对精子发生有影响尚未见报道。研究旨在通过实时PCR的方法分析AZFb基因重复对生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嵌合染色体变异(mCA)指体细胞突变大规模发生在染色体上使体内有多种核型细胞系的现象, 被视为人类衰老表型之一。mCA与血液系统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存在关联, 但mCA自身的遗传基础(遗传易感位点等)尚在探索。本文对基于大型人群的常染色体mCA、性染色体mCA[Y染色体嵌合缺失(mLOY)和X染色体嵌合缺失(mLOX)]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进行综述。其中, 常染色体mCA研究发现的遗传易感位点多与拷贝数中性杂合性缺失类型关联;性染色体mCA的研究多聚焦于嵌合缺失突变, mLOY遗传易感位点数目较多(最多达156个), 而mLOX遗传易感位点数目则较少。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两对引物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技术,对28例镜下无精子、先天性睾丸发育不良男性不育症患者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扩增。一对引物特异于SRY基因序列称为引物对A,扩增片段长为280bp,另一对引物B,可从X染色体及Y染色体分别扩增出两个DNA片段,分别为590bp、355bp。在确定SRY基因无大缺失情况下,用引物对A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有无基因突变。结果发现有7例患者SSCP与正常男性不同,可能有突变。进而用Sanger氏的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该7例患者280bp片段DNA序列,有3例在128密码子发现A→T突变;使原赖氨酸的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AAG→TAG)。结果提示部分镜下无精子、先天睾丸发育不良男性不育症患者可能与性别决定基因突变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11.
遗传因素导致的生精障碍是引起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发现,Y染色体长臂上无精子因子(AZF)的缺失可以导致男性生精障碍,大多表现为无精或严重少弱精.在特发性无精症、隐睾和精索静脉曲张的不育患者中均已检测到AZF的缺失.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解决男性不育问题的同时,也有可能将父代的遗传缺陷传递给男性后代,所以对无精症及严重少弱精症患者尤其是行ICSI助孕的不育男性有必要常规行AZF缺失的检测.现就Y染色体AZF微缺失的机制、与特发性男性不育及睾丸病变的关系、微缺失检测的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男性不育的遗传学依据并对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基因进行诊断,为开展针对男性不育的辅助生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83例原发性无精子症及少精子症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采用多重PCR的方法进行Y染色体AZF区15个STS位点微缺失检测,并以30例正常生育男性为对照。结果:13例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其中7例为无精子症,占53.8%(7/13),6例为少精子症,占46.2%(6/13),且1例存在AZFb+AZFc的微缺失。在70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患者中8例存在AZF基因的微缺失,2例存在AZFa的微缺失,缺失构成比为25.0%(2/8);1例存在AZFb的微缺失,缺失构成比为12.5%(1/8);2例存在AZFc的微缺失,缺失构成比为25.0%(2/8);1例存在AZFb+AZFc的微缺失,缺失构成比为12.5%(1/8);1例存在AZFb+AZFc+AZFd的微缺失,缺失构成比为12.5%(1/8);1例存在AZFa+AZFb+AZFc的微缺失,缺失构成比为12.5%(1/8)。正常男性对照组染色体核型均正常并且不存在AZF基因的微缺失。实验组与正常男性对照组比较Y染色体AZF区域的微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染色体异常及Y染色体AZF区域的微缺失与男性原发性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遗传因素是男性不育的主要病因之一,并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垂直传递给男性子代.相当数量的临床非特发性重度少精子或无精子患者有AZF缺失.与精子发生有关的基因大量集中在Y染色体长臂的AZF区.在男性不育临床有必要开展使用外周血细胞DNA的AZF检查.  相似文献   

14.
全世界大约有15%的夫妇不育,其中男性不育约占50%。Y染色体长臂上的AZF缺失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AZF进一步分为AZFa、AZFb和AZFc3个区域,不同区域的微缺失引起不同程度的精子发生障碍。因此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对男性不育的诊治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Y染色体微缺失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多重定性PCR法、实时荧光PCR法、基因芯片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法。  相似文献   

15.
性逆转综合征是一种性分化异常疾病.患者染色体核型和性表型相反,包括46,XX男性和46,XY女性2型.其发生机制包括Yp-Xp末端易位、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易位、存在未能检出的XX/XY嵌合、SOX9基因过度表达或缺失、参与性别决定的其他基因或分子发生突变等.临床表现有很大的异质性,46,XX男性多因婚后不育就诊,46,...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特别是DAZ基因微缺失与特发性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的关系. 方法:采用PCR技术,对236例无精子症及少精子症患者AZF的13个Y染色体特异序列标签位点,进行Y染色体特别是DAZ基因微缺失的检测. 结果:101例特发性无精子症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13例,发生率12.87%,其中11例发生DAZ基因微缺失,发生率为10.89%.135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12例,发生率为8.89%,其中9例发生DAZ基因微缺失,发生率为6.67%.精液正常者(对照组)26例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 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是造成男性精子发生障碍的常见病因之一. DAZ基因与精子发生直接有关,是AZF重要候选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在优生遗传咨询中的临床意义和诊断男性不育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的有生育需求的3 364例男性优生遗传咨询患者及男性不育症患者进行Y染色体无精症因子(AZF)检测,患者年龄22~53岁,不育年限为1~14年。按生育史分为已生育组和未生育组,进行AZF基因检测和精液常规分析。结果 3 364例患者中诊断为男性不育症者有1 291例,已生育者329例,未生育者3 035例。共发现33例患者存在AZF基因微缺失,2例来自已生育组,缺失率为0.6%(2/329);31例来自未生育组,缺失率为1.0%(31/3 035)。在1 291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中,发现30例存在AZF基因微缺失,缺失率为2.3%(30/1 291)。此外,33例AZF基因微缺失患者中,有26例患者存在AZFc区域缺失,6例患者存在AZFb+c区域的缺失,还有1例患者存在AZFa+b+c区域的组合缺失。结论江西地区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率处于人群平均水平,其检测有助于为男性不育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为育龄夫妻确定良好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测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门诊122例男性不育患者行Y染色体AZFa、AZFb、AZFc和AZFd区15个序列标签位点(STS)[包括由欧洲男科学会(EAA)推荐的6个STS位点]基因进行微缺失检测,并同时进行基础性激素和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122例男性不育患者中AZF基因微缺失患者共检出12例,总缺失率为9.8%(12/122),其中无精子症组、严重少弱精子症组和少精子症组患者的缺失率分别是11.1%(5/45)、10.9%(6/55)、4.5%(1/22);1例为染色体核型异常,核型为45,XY,-13-14+t(13;14 )(q11;q11),未检测到AZF微缺失。无精子症组和严重少弱精子症组患者Y染色体AZF微缺失率明显高于少精子症组(χ2=7.810,P=0.005;χ2=7.700,P=0.006)。3组间基础性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ZF微缺失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引起原发性无精子症、严重少弱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男性不育患者在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前进行AZF微缺失检测,可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治疗带来的心理痛苦和经济压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多态性对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对647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647例男性不育患者中常染色体多态性21例,占全部受检者的3.25%,高于普通群体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2.6%)。21例常染色体多态性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0例,占1.55%(10/647);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增长11例,占1.70%(11/647)。结论:常染色体多态性可能与男性生殖异常有关,尤其是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增长,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2型猪链球菌中国强毒株05ZYH33菌毛蛋白编码基因SSU0474缺失突变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SSU0474缺失突变株,PCR及RT-PCR对筛选的突变株进行验证,革兰染色和电镜比较突变株SSU0474与野毒株之间的差异,小鼠实验进一步比较突变株的毒力变化.结果 引物特异性PCR证实SSU0474基因缺失突变株构建成功;革兰染色结果显示突变株和野毒株染色特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SU0474基因的缺失未明显影响细菌的生长速率;电镜结果表明突变株SSU0474细胞壁明显变薄,细菌菌毛样附属结构缺失;小鼠毒力实验结果提示突变株SSU0474的毒力明显下降.结论 本研究成功获得菌毛蛋白编码基因SSU0474缺失突变株,并对该基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为系统研究2型猪链球菌中国强毒株05ZYH33菌毛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