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自1975~1984年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2250例,我们对其中450例重症出血热应用凉血化淤治疗,收到一定效果,现初步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450例中,男性332例,女性118例。以21~40岁者最多(82%),最小14岁,最大76岁。重型205例,危重型245例。二、实验室检查;(一)甲皱微循环观察:共观察320例,甲皱微循环障碍可发生于发热期、低血压期和少尿期,其频率分别为50.0%、100%、93.8%。至多尿期、恢复期渐趋正常。甲皱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2.
益气活血饮对老年心脑血管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饮对老年心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3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28例、高血压病患者34例按中医辨证均为气虚血瘀证,予益气活血饮口服;比较其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并与健康老年人对比,同时观察益气活血饮对上述心脑血管病的疗效。结果上述心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均存在甲皱微循环障碍,与健康老年人比较有明显差异;经益气活血饮治疗后,患者甲皱微循环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83.70%。结论益气活血饮能改善老年心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血瘀证与单皱微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5~1991年以来,我们以中医气、血痰理论为指导,对220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进行甲皱微循环活体观察,同时以同龄组20例为对照,旨在为冠心病血瘀证的辨证提供客观指标,并探索甲皱微循环在冠心病血瘀证辨证论治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笔者观察40例宫颈息肉患者的舌质及舌下静脉,结合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从血流粘滞性增高和微循环的角度进行对宫颈息肉与血瘀证关系的探讨,并从中医血瘀证方面对宫颈息肉发病机理作进一步的研讨cl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40例患者均为宫颈息肉的患者,经妇科检查确诊,并手术切除;术后组织病理检查而明确诊断为宫颈息肉(启肉组),年龄22岁~64岁,平均368岁。在观察M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时,设立40例非宫颈息肉组门E息肉组),年龄27岁~68岁,平均412岁,与宫颈息肉组作对照研究c组织病理学观察是将1993年4…  相似文献   

5.
<正> 笔者对71例气虚、阴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4个证型的患者进行甲皱微循环观察,以探讨中医辨证与甲皱微循环的关系及为中医“证”的实质研究提供部分客观依据。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年老多瘀”、“年老多虚”,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改变。老年虚证与老年本虚标实证、虚中夹瘀证、血瘀证有否联系?本文以甲皱微循环为指标,观察老年虚证等的甲皱循微环变化,以探讨其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61例子宫肌瘤患者甲皱微循环9项指标观察,其中6项均有明显异常,证实微循环障碍是子宫肌瘤病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理变化。因此,以上检查可作为子宫肌瘤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的一项观察指标。本文亦分析了出现微循环异常的机理,并就甲皱微循环异常出现率有关若干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骨折早期血瘀证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骨折早期血瘀证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 ,将符合血瘀证的宏观标准的四肢骨折患者在外伤后 7天内与健康人作血细胞参数、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指标的对照检测。结果发现 ,血瘀组与对照组相比 ,血浆黏度 ,纤维蛋白原有显著性增高 (P <0 .0 0 1) ;甲皱微循环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表明微观指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甲皱微循环与骨折早期血瘀证宏观指标相关 ,但血液流变性障碍并不严重 ;纤维蛋白原在骨折早期血瘀证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84年6~7月在宁夏六盘山区海拔1750m 的固原山区调查了211例健康成人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同时与海拔1010m 的银川地区健康成人208例的甲皱微循环作了对比,以了解不同海拔高度的甲皱微循环各项指标有无差异,为开展高原地区血瘀证的防治工作提供客观指标。对象和方法两地受检者均为18~60岁健康人。两组工人、农民、干部分布均等。均在宁夏生活五年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失眠症24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临床上对功能性精神病的研究,发现有许多证候与血瘀有关。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又发现失眠症(主要由精神分裂症和神经官能症引起)患者的甲皱微循环有异常改变。为此,我们对240例失眠症患者作了甲皱微循环观察,并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血瘀证患者甲皱微循环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瘀证患者甲皱微循环检测的研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蔡辉,宁静,吴利群,胡兵,苏全胜指导于德勇陈林囡(210002)在祖国医学领域中,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研究较为活跃。近十余年来人们对血瘀证本质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有从微循环方面研究者。本研究以甲皱...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83例气虚血瘀及84例气滞血瘀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甲皱微循环及血液粘滞性的观察,并探讨了血液的浓粘聚不同倾向与血瘀证从气分型论治的关系,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遵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和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29],选择167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气短乏力、舌淡脉虚等症状明显,经辨证为气虚血瘀证83例,男32例,女51例,平均58岁。胸胁胀闷而痛、焦急不安或叹息或嗳气脉弦等症状突出,经辨证为气滞血瘀证84例,男57例,女32例,平均55岁。对照组60例,为年龄相仿的健康者。  相似文献   

13.
气虚证与甲皱微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各种虚证中气虚证是最常见的一种,尤其在老年人或久病体弱者中多见,涉及病种十分广泛。甲皱微循环检测,因其部位暴露,观察方便,是最常用的活体微循环动态观察窗口。本文在对160例气虚证患者作甲皱微循环检测的基础上,随机选择其中40例进行治疗前后的甲皱微循环检测和临床观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观察了50例声带息肉患者甲皱微循环,并与50例非声带息肉声嘶患者作对照观察,结果提示声带息肉患者有末梢微循环障碍。还对200例声带息肉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声带息肉主要病变集中于声带粘膜固有层,最突出表现为Reinke's层的局部微循环障碍。从微循环的角度论证了声带息肉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了声带息肉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5.
按摩是中医传统医疗手段,腹部按摩是其中的一个流派,主要施治部位是腹部。腹部按摩对脑电阻图和甲皱微循环的影响国内外很少报导。本文旨在通过4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进行腹部按摩前后脑电阻图和甲皱微循环的观察,证明其有改善脑电阻图和甲皱微循环的作用,并对其机理和意义作一分析和探讨。对象和方法 1、观察对象本组观察的40例均为临床确诊的脑动脉硬化患者,其中4例为糖尿病合并脑动脉硬化。男性36例,女性4例。年龄43~73岁。其中43~60岁19例,61~70岁18例,>70岁3例,平均年龄60.95岁。脑电阻图检查均提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血瘀证微循环障碍与气病致瘀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近年来在血瘀证的研究中,对“气”的作用涉及较少。鉴于“气病致瘀”尚未见有较系统研究及报道,我们结合与中医气血学说有密切关系的微循环理论,对141例气虚血瘀与气滞血瘀不同证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进行了甲皱微循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临床表现和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学检查所见,提出了小儿腺病毒肺炎辨"血瘀证"的依据,认为中医血瘀证与西医微循环障碍有其共同的病理基础和临床表现。临床以活血化瘀中药为主治疗婴幼儿腺病毒肺炎654例,病死率从六十年代初期30%左右降至5.66%;活血化癌中药对早期 ARDS 的肺组织电镜观察的动物实验也支持该论点。  相似文献   

18.
王小娟  郭建生  汪艳娟  喻嵘  陈彤 《中成药》2001,23(5):343-345
目的:以血流动力学及颅多普勒超声(TCD)为指标,观察正天丸对血瘀型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对30例血瘀型偏头痛患者给予正天丸口服治疗,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液流变学指标,甲皱壁微循环积分值、TCD、并作前后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甲皱壁微循环积分值、TCD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天丸能显著降低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改善甲皱壁循环异常与TCD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喘证患者的甲皱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1光倒喘证患者的甲皱微循环临床观察.并同时设立健康组进行检测,其结果:健康组甲皱微循环积分1.16士O.85.喘证组中的肺肾气虚、风寒袭肺、疫法阻肺、痰热空肺其微循环积分分别为2.91士1.47、3.SO士1.71、3.73士1.77、4.16土1.gO。经统计学处理.喘证各证候的甲皱微循环积分与健康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O.门);且上述等证患者甲皱微循环积分呈递增改变.说明本病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情况与病情演变、证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论证正常晚期孕妇女机体是否存在血瘀,探索其血瘀的规律,我们采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同步观察36~40周晚期孕妇女的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性指标,并与同等例数的生育年龄健康妇女对照。资料与方法晚孕妇女组:40例。24.95±2岁。来自在本院产前检查的36~40周孕的妇女,素体健康,排除水肿、高血压等妊娠疾病。对照组:40例。24.55±6岁。来自本院女性献血员,素体健康,无月经疾病。用M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按《甲皱微循环临床检测手册》(全军微循环专业组编.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987:1-9)拟定的观察指标和方法观测甲皱微循环情况。血液流变性检测按本院血液流变室常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