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I型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与Ⅱ型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7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妇科初治的83例Ⅰ型EOC与143例Ⅱ型EOC,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I型EOC患者平均年龄[(50±14)岁]明显小于Ⅱ型组[(54±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绝经比例(45.85%)小于Ⅱ型卵巢癌组(6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EOC患者腹水检出率较高(72.00%),术前血清CA125及HE4水平较I型高(均P0.05);I型EOC满意切除手术率及完全分期手术率较Ⅱ型组高,而对TC化疗方案敏感度较差。两组患者之间的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脱落细胞检出率、临床分期、FIGO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Ⅱ型卵巢癌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有别于I型患者,二元论可指导卵巢癌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临床对乳腺癌病理应用组织学病理学与分子分类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随机抽选于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乳腺癌患者,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所有患者的组织切片,分别予以分子分类、组织学病理学分类。将不同分类特征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 :150例患者共分为管腔A型、B型、三阴性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过表达型、未分类等5种分子亚型。结论 :临床对乳腺癌病理应用组织学病理学与分子分类,对后期临床诊断筛查以及制定适合治疗方案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阴道镜下宫颈转化区类型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进行研究,探讨宫颈转化区类型对阴道镜下宫颈CIN诊断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月台州地区宫颈癌筛查异常行阴道镜检查并活检诊断为CIN者700例作为研究对象,该700例患者均行宫颈椎切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观察700例宫颈病变患者阴道镜检查情况、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不同转化区阴道镜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符合情况,不同转化区阴道镜下活检病理和LEEP病理结果符合情况。结果 700例患者阴道镜检查结果为:Ⅰ型转化区376例,Ⅱ型转化区203例,Ⅲ型转化区121例;正常和低度病变宫颈188例,高度病变宫颈512例;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高度病变617例,正常和低级别病变35例,宫颈癌48例。Ⅰ型转化区阴道镜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率为72.6%;Ⅱ型转化区阴道镜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率为71.4%;Ⅲ型转化区阴道镜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率为43.8%。Ⅰ型转化区和Ⅱ型转化区阴道镜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比较没有差异(P0.05),Ⅲ型转化区阴道镜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低于Ⅰ型转化区和Ⅱ型转化区(P0.05)。Ⅰ型转化区、Ⅱ型转化区和Ⅲ型转化区阴道镜活检和LEEP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73.4%、67.0%和55.2%,Ⅲ型转化区阴道镜活检和LEEP结果的符合率低于Ⅰ型转化区、Ⅱ型转化区(P0.05),Ⅰ型转化区和Ⅱ型转化区阴道镜活检和LEEP结果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转化区、Ⅱ型转化区和Ⅲ型转化区高度病变阴道镜活检和LEEP结果的符合率均高于正常或低度病变的符合率(P0.05)。结论宫颈转化区类型影响阴道镜对CIN的诊断及阴道镜下活检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新兴学科——分子病理学的出现,使得人类对疾病特别是肿瘤的研究从器官、组织、细胞水平深入到蛋白、染色体和DNA水平。这不仅能为病理诊断提供更准确、更客观的依据,且可更好地指导肿瘤的靶向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极大地推动了病理学的发展。分子病理学的技术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基因突变检测、生物芯片、流式细胞术等,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将在未来的医疗领域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近年来分子病理学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分子诊断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的筛查,实现治疗模式向预测、预防及个体化模式的转变。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方面,可针对不同的疾病需求采用不同的分子诊断策略对相关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包括免疫法检测转录因子、染色体检测、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外显因子、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基因突变检测、致病基因DNA测序、DNA甲基化检测、miRNA检测等技术。在治疗及疗效监测方面,可应用分子诊断技术进行相关的新药研发、个性化药物治疗、治疗方案选择等。同时,还可以应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6.
出生缺陷是影响我国出生人口素质和威胁儿童健康的重大问题, 遗传因素是导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对于由遗传因素所致的出生缺陷, 分子诊断是其筛查、确诊与预防的关键手段。如何在临床开展大规模经济有效的分子诊断与筛查, 是我国出生缺陷防治领域的重大挑战。本文将从我国出生缺陷疾病现状、分子诊断技术在出生缺陷防控中的应用及该技术在临床推广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述评, 以期为出生缺陷分子诊断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HE4和CA125及ROMA在上皮性卵巢癌二元论分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盆腔肿块收治而拟行手术的患者,其中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患者112例(Ⅰ型63例,Ⅱ型49例),卵巢良性疾病(Benign ovarian disease,BOD)患者169例,另包括同期体检后各项指标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10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E4、CA125水平,并计算ROMA指数值,分析3个指标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应用价值。结果EOC组HE4、CA125及ROMA指数水平显著高于NC组和BOD组(P<0.01),而NC组和BOD组3个指标水平无差异(P>0.05);EOC患者随着FIGO病理分期增加,HE4、CA125水平和ROMA指数逐渐升高,并且EOC-II患者HE4、CA125水平和ROMA指数显著高于EOC-Ⅰ患者;ROMA指数诊断卵巢癌效率优于HE4和CA125,并且ROMA指数区分EOC-Ⅰ和EOC-Ⅱ特异性优于HE4和CA125,而HE4和CA125敏感性更高。结论HE4和CA125在诊断EOC中的敏感性优于ROMA指数,但是ROMA指数在诊断EOC和EOC分型中更有效,特异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诊断早期上皮性卵巢癌(EO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鄂州市中心医院妇科收治的EOC患者53例作为EOC组;选取同期进行手术并经过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良性卵巢病变患者178例为良性卵巢病变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中CA125和CA199水平,分析两组患者血清中CA125、CA199水平、恶性肿瘤检出率、超声评分和血流阻力指数(RI),观察EOC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同时对比不同病理分期EOC患者血清中CA125、CA199水平、超声评分和RI。比较单独使用血清肿瘤标志物、超声检测和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 EOC组患者血清中CA125、CA199水平和恶性肿瘤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卵巢病变组(P0.05);EOC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为:呈囊性或囊实混合性,囊壁不均匀的增厚,可见明显的乳头状光团向囊内突起或侵犯囊壁外,有的呈多房结构,房腔大小不一,囊腔内间隔光带呈不均匀性增厚,并有散在的光点及光团,有的伴有腹水无回声区;与良性卵巢病变组患者相比,EOC组患者超声评分明显升高(P0.05),而RI显著降低(P0.05);Ⅰ~Ⅱ期患者血清中CA125、CA199的水平和超声评分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而Ⅰ~Ⅱ期患者RI显著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超声联合血清CA125、CA199诊断EOC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中CA125、CA199水平和超声联合检测可以用于诊断EOC的发展,提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铜绿假单胞菌(P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分型,探讨重症监护室(ICU)中PA医院感染的流行规律。方法采用RAPD技术对13株分离自某院ICU临床诊断为医院感染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的PA进行分型,并与抗菌药物耐药谱分型比较。结果13株PA产生A型(12株,92.31%)和B型(1株,7.69%)2种耐药表型,优势耐药表型为A型;RAPD分型可分2型,分别为Ⅰ型(6株,46.15%)和Ⅱ型(7株,53.85%)。7株分子Ⅱ型和5株分子Ⅰ型的耐药A型PA是优势菌株,可判断为引起ICU中PA医院感染暴发的病原菌。结论ICU存在PA暴发流行,流行株为耐药A型/分子Ⅱ型、耐药A型/分子Ⅰ型。PA产生多重耐药性,RAPD分型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分子流行病学溯源手段。  相似文献   

10.
广义而言,液态活检是指以血液为主的体液标本中细胞及核酸的检测,包括了循环肿瘤细胞和游离DNA两大类。液态活检属于新型的无创性分子病理检测方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对于传统病理学而言,液态活检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主要从分子检测技术以及临床应用价值这两方面综合阐述了液态活检作为一种新的非侵入式的检测方法在临床肿瘤早期诊断、筛查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又称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能一次并行对成千上万个基因进行测序,极大地提高了DNA测序效率并降低了成本。近年来,NGS在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无创产前筛查,肿瘤筛查、诊断和治疗,微生物病原体检测,遗传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及器官移植排斥筛查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NGS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相关临床应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其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还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医学实验室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以促进NGS在临床诊断中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12.
病理学诊断尤其是分子病理诊断是临床医师诊治疾病的重要依据,病理科的质量控制也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分子病理检查,提高病理诊断含金量是当代病理发展乃至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政府行政部门和病理业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快速促进病理学科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检测对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妇产科收治的78例卵巢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OC患者38例(A组),卵巢良性肿瘤40例(B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C组),测定并比较3组空腹血清CA125、HE4、IL-17的浓度及阳性率,分析各标志物与EO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评价单一标志物检测以及联合检测对EOC的诊断价值。结果 A组患者血清CA125、HE4及IL-17含量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HE4与IL-17联合或3种标志物联合后卵巢癌组阳性率进一步提高(P0.05)。不同标志物检测在不同病理特征的卵巢癌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4诊断卵巢癌灵敏度(84.2%)和特异度(92.8%)均高于其它两种,与病理结果达到极好的一致(Kappa系数=0.770,K≥0.75);IL-17诊断的准确性、预测值、正确诊断指数及Kappa系数均和CA125比较接近。HE4与IL-17联合或3种标志物联合后灵敏度达到92.1%和94.7%。早期卵巢癌HE4和IL-17的诊断灵敏度(88.2%、82.4%)均较CA125高(64.7%),联合CA125后,可以将灵敏度提高到94.1%。结论检测血清中IL-17和HE4的含量对EOC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可达到或超过CA125,在早期卵巢癌患者血清中阳性率较高。IL-17和HE4联合或进一步联合CA125可以提高对上皮性卵巢癌,尤其早期卵巢癌的诊断敏感性,二者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满足肺癌临床早期筛查需求,拟在CT图像分析及病理细胞学诊断中建立智能化辅助筛查工具,提高图像分析效率,降低医生工作量。方法:在对肺癌临床早期诊断技术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机器学习建立肺癌CT及病理切片图像辅助分析工具的方案;基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理念,采用图像模式增强、分割及机器学习分类模型等方法构建肺癌图像辅助诊断系统,以解决肺癌早筛的推广及应用范围受区域医疗资源分布限制的问题。结果:通过构建肺癌图像辅助诊断系统,实现了CT图像肺结节分割、数字病理细胞及细胞核分割、CT肺结节辅助筛查及细胞及细胞核辅助筛查等功能;系统阳性病例的辅助诊断准确率接近临床低年资医生的诊断水平,平均筛查时间缩短58%,为肺癌早期筛查创造条件。结论:通过构建肺癌图像辅助诊断系统,提高了图像分析效率,降低医生工作量,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医疗资源不平衡,为临床诊断提供辅助筛查支持,有助于提高肺癌早期筛查在临床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核医学分子成像是分子影像技术的一种,它可以将分子医学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利用分子影像技术的临床前期研究直接应用到临床中去。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将多种模式医学影像成像技术结合的SPECT/CT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SPECT/CT是由高端SPECT和多排螺旋CT结合成一体化的设备,不仅提供SPECT的功能影像,而且提供CT的解剖显像,提高了传统定位、定性的准确性。SPECT/CT的诊断效能远远大于单独的SPECT或单独的CT,也大于单独SPECT与单独CT联合诊断的效能。SPECT/CT在多种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影像学科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Ovarian cancer is commonly a fatal disease and, despite advances in screening and treatment,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etiology has limited prevention strategi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ic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of major food groups and the risk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EOC). We identified 7 cohort studies and 27 case-control studies of consumption of major food groups (fruits and vegetables, meats, eggs, fish, dairy products, grains, fats and oils) and EOC risk. Vegetable but not fruit consumption was found to possibly exhibit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risk of EOC, whereas high meat consumptio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A protective effect on risk of EOC for whole-grain food consumption as well as for consumption of low-fat milk is suggested b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However, evidence for associations of foods such as fish, grains, milk products, and fats and oils with EOC risk is limited and inconsistent, and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se dietary determinants of EOC are warranted. In conclusion, a typical Western diet, which is high in meats and low in vegetables, may b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ovarian cancer incidence. Howeve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pecific dietary factors and EOC risk remains unclear and merits further examination. In particular, future studies need to address the effect of milk products according to fat content and possible biological mechanisms to explain observed effects.  相似文献   

17.
分子流行病学主要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其研究首先必须确定生物标志物.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分析生物数据的工具学科,可以分析和整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组学及蛋白组学等标志物的高通量数据.生物信息学在流行病学筛选及研究疾病易感性、病因探索、疾病诊断和预后等标志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生物信息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宫颈保留的价值及适时切除阑尾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和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1999~2008年上皮性卵巢癌患者145例,其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以及阑尾、宫颈的转移情况。结果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行子宫全切术者134例,均未发现宫颈转移。57例行阑尾切除术者阑尾转移率为28.1%;行阑尾切除术者早期患者未见阑尾转移,38例晚期患者阑尾转移率为42.1%;不同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的卵巢癌患者,阑尾转移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皮性卵巢癌不易转移到宫颈,对于年轻、早期患者以及晚期手术困难者,在手术治疗时可以保留宫颈;上皮性卵巢癌的阑尾转移与FIGO分期密切相关,从治疗目的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利弊权衡来看,主张早期患者可不切除阑尾,晚期患者以阑尾切除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分析它与卵巢癌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探索它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真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对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合肿瘤的病理学行为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KAI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阳性与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腹水密切相关(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KAI1蛋白有望成为上皮性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的生物学指标,通过对这种蛋白表达的检测有助于筛选可能发生卵巢癌转移的高危人群,指导临床随诊和治疗。KAI1蛋白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演变和转移密切相关,检测其表达情况对判断肿瘤的分化、临床进展以及估计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