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对晚期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行 2 周期化疗后的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及化疗毒性 和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 100 例晚期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 例)采用肠内联合肠 外营养同时化疗,对照组(50 例)是普通饮食行化疗,每周期化疗前后检测和评估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毒性反应、生活 质量指标、院内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化疗前和第 1 周期化疗后与对照组各项营养指标、生活质量、院内感染率 相比,均未见临床统计差异。第 2 周期化疗后,治疗组的体质指数和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第 1 周期(19.59±4.05vs18.91±3.36, P < 0.05;109.5±7.55g/Lvs103.10±4.63g/L,P < 0.05)。化疗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8.0%vs70.0%,P < 0.05)。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22.0%vs52.0%,P < 0.05)。治 疗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vs26.0%,P < 0.05)。结论 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在 2 周期化疗后可明显改 善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有效减轻化疗不良反应,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晚期癌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比较肠内营养(EN)及肠外营养(PN)支持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88例住院晚期癌症患者,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量表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将诊断为营养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改善情况、生存质量及功能康复状况。结果: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0.1%,≥70岁者发生率高于<70岁者(P <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和功能康复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 EN 组营养状况指标、生存质量指标和功能康复指标均优于 PN 组(P <0.05)。结论:晚期癌症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在胃肠道功能正常时首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重庆市人民医院常见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营养风险筛2002、PG-SGA、体格测 量、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重庆市人民医院自 2015 年 5 月 4 日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的 311 例 16 种常见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进 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并调查这些患者的营养治疗情况。结果 311 例患者中,有营养风险(NRS 2002 ≥ 3 分)的 为 44.37%(138/311)。以 PG-SGA 评分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结果显示,52.73%(164/311) 的肿瘤患者存在中度营养不良 (PG-SGA ≥ 4 分 ),其中31.19%(97/311)为重度营养不良(PG-SGA ≥ 9 分 );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比非消 化道肿瘤患者高(65.41% vs. 43.26%,χ2=13.417,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 最近 1 个月体重下降百分比、左小腿围、非利手握力与 PG-SGA 评分之间有相关性(P 均< 0.001),其中左小腿围、最近 1 个月体重下降百分比与PG-SGA 评分相关性最好(回归系数B 分别为-0.872、0.861,P < 0.001 ),血红蛋白、上臂肌 围与 PG-SGA 评分相关性不具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0.268,0.218);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治疗率仅为43.90% (72/164),营养治疗以单独肠外营养治疗为主,占 91.7%(66/72),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占 6.94%(5/72),单独肠内 营养治疗仅1 例,占营养治疗患者的1.38%(1/72)。结论 52.73% 的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PG-SGA 评分是评估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简便、有效的工具,营养不良的患者营养治疗率低,且以肠外营养为主,肠内营养治疗率极低。 建议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入院后的营养风险筛查以及包括 PG-SGA 评分在内的全面营养评估,并给予正确的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肠内营养组(EN 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平均每组30例。所有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予以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观测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情况以及术前及术后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前蛋白。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EN 组患者术后体质量以及8d 后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前蛋白等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 PN 组(P <0.01);EN 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明显少于 PN 组(P <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相比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有效、经济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肝癌患者肝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接受肝癌切除术治疗的76例老年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接受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结果①手术前,2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IJT)、白蛋白(ALB)、拟胆碱酯酶(PCHE)、前白蛋白(P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7天,观察组TBIL、ALT显著低于对照组,ALB、PCHE、P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手术前,两组患者CD4+T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7天,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胆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老年肝癌患者肝癌切除术后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口服营养补充对头颈部恶性肿瘤同步放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及毒副反应的影响。 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6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头颈部恶性肿瘤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 35 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PG-SGA营养评估。对照组给予营养咨询,常规膳食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同步放化疗开始时至同步放化疗结束(同步化疗2周期),给予口服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400ml/d(能量400 kcal,蛋白质15g)进行营养补充,共计46.23±3.13天。检测两组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和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血液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统计营养不良发生率,和两组患者同步放化疗中断时间和不良反应等资料。 结果:干预组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同步放化疗前,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值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同步放化疗结束后,干预组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步放化疗结束后干预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较同步放化疗前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对照组同步放化疗后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步放化疗期间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干预组Ⅰ级28.57%,Ⅱ级68.57%,Ⅲ级2.86%,Ⅳ0,和对照组Ⅰ级34.29%,Ⅱ级45.71%,Ⅲ级14.29%,Ⅳ5.71%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咽粘膜炎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中断治疗天数干预组为1.09±1.06d,对照组为1.80±1.2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5,P<0.05)结论: 头颈部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给予口服营养补充,可以防治其营养状况的恶化,减少同步放化疗期间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但不能降低粘膜炎的发生;可减少患者同步放化疗的中断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胃肠肿瘤患者分为术后予以肠内免疫营养疗法的观察组和行全素营养疗法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生化指标以及随访3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营养干预后,观察组不仅营养状况指标而且微型营养评估法(MNA)、体重指数(BMI)、血清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BG)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肿瘤患者术后予以肠内免疫营养治疗,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可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探讨以胶原蛋白为基质的肠内营养制剂与标准型肠内营养制剂对患 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判断新型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本研究共 6 家医疗单位共同参与,共收集 74 例,随机 分为对照组(标准肠内营养)及干预组(以胶原蛋白为基质的肠内营养),口服补充 1673.6kJ(400kcal) /d,持续 21 天, 检测研究开始前后患者体格指标、营养相关指标及安全性指标。 结果 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食用肠内营养制剂后营养风险 筛查 NRS 2002 评分显著下降(P < 0.025),血白蛋白较食用前显著增高(P < 0.025),组间比较显示对照组与干预组体 格指标、营养相关指标及安全性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25)。 结论 新型肠内营养制剂与标准型肠内营养制剂均可 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治疗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免疫功能以及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各免疫细胞(CD3+、CD4+、CD4+/CD8+和NK)的活性均较术前减弱(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患者各免疫细胞的活性与术前水平相近(P>0.05),对照组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和实验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的发热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含量分别为(25.2±5.8)g/L、(136.7±18.8)g/L和(25.5±6.0)g/L、(134.3±17.7)g/L,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实验组术后第7天前白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分别为(172.5±22.8)g/L、(37.6±7.7)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45.5±20.5)g/L、(31.3±7.5)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间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和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转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应用于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能够改善其术后营养状况,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阿帕替尼是目前首个治疗晚期化疗耐药胃癌患者的有效口服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该研究旨在探讨免疫肠内营养对晚期胃癌患者使用阿帕替尼治疗后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免疫肠内营养)和对照组(普通饮食指导)各54例,观察组给与免疫肠内营养剂(瑞能,华瑞制药公司,200ml/瓶)联合阿帕替尼,对照组给与普通饮食营养指导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前后进行营养和代谢指标、治疗不良反应、疗效以及院内感染率的观察,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营养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两周期的阿帕替尼治疗后,观察组的PG-SGA、BMI、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院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期治疗后,观察组的BMI、ALB、P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的BMI、Hb、ALB、P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在阿帕替尼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中乏力、骨髓抑制、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抗血管生成治疗期间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可以显著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并有效减轻治疗相关消化道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benign ovarian tumours and lactose among 746 case women identified at seven New York metropolitan hospitals and 404 community controls, age and hospital frequency matched to the expected case distribution. No increase in risk was found for lactose (highest quartile versus lowest: adjusted odds ratio = 0.82 (95% CI 0.57-1.20) or for any other lactose foods.  相似文献   

13.
肠外营养在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是长期无法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不足患者的主要营养治疗途 径。 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包括肿瘤患者,尤其是短肠综合征患者来说,家庭肠外营养方案的推进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生存机 会。 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临床医师选择患者肠外营养途径时,除考虑减少并发症以及提高营养摄入率之外,还需考虑患者的 生存质量。 输液港(PORT)是一种完全置入人体并留置于皮下的闭合式静脉输液装置,具有感染风险低、生活便利性高、维护 简单、使用期限长等技术优点,因其能最大程度减轻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刺激,目前常被用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并多次住院的 患者。 临床实践已证明,患者放置输液港只需要在手术室进行一个 15~ 20 min 的小操作,一个输液港平均可以反复使用达 10 余年,维护成本也低至 6000~ 8000 元。 本文根据输液港的适应人群、适应证及置入方式和途径等,对输液港在临床工作中的 使用提出指导性意见,探寻输液港在成年患者长期肠外营养使用过程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Up to 12000 patients with gynaecological, urological and rectal cancer undergo radical pelvic radiotherapy annually in the UK. More than 70% develop acute inflammatory changes causing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during treatment because healthy bowel tissue is encompassed in the radiation field. In total, 50% go on to develop chronic bowel symptoms, which affect quality of life due to permanent changes in the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e.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may influence acute and chronic bowel symptoms but the validity of the advice given to patients is not clear. To assess the inci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malnutrition and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of therapeutic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used to manage gastrointestinal side effec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lvic radiotherapy and those with chronic bowel side effects after treatment, a critical review of relevant original studies on human subjects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specific set of mesh terms in MEDLINE and EMBASE databases and the Cochrane Library in September 2003. Full texts of all relevant articles were collected and reference lists were checked. Sources of grey literature including conference abstracts and web-based information were also reviewed. A total of 36 papers published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between 1966 and 2003 were identified. In all, 14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12 prospective cohorts, four retrospective, two qualitative, one validation, one pilot study and two case reports were obtained. These included 2646 patients. Eight articles including three conference abstracts and web-based information were found. None of the studies was definitive because of weakness in methodology. No studies could be combined because the interventions and the end points were different. There is no evidence base for the use of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or manage bowel symptoms attributable to radiotherapy. Low-fat diets,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and elemental diet merit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胃癌患者营养治疗和药学服务的作用。方法拟行新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行常规化疗,干预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临床药师对其营养状况进行全程干预,两组化疗方案均为XEL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每组各30例,观察治疗结束后两组营养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完成率。结果干预组患者化疗结束后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严重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干预组全部按计划完成治疗,常规治疗组6例患者暂停或终止化疗(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胃癌化疗患者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抗肿瘤治疗顺应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Patients undergoing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esophageal cancer are at a high risk for malnutrition due to the effects of chemoradiation, dysphagia, and malignancy induced cachexia. Preparation for esophagectomy requires careful assessment of nutritional risk and adequate supplementation as indicated. Supplementation via the enteral route is preferred to the parenteral route but requires feeding tube placement. Endoscopically placed silicone stents have also shown promise as a means to alleviate malnutrition and avoid invasive feeding tubes. J. Surg. Oncol. 2009;100:82–87. © 200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约 80% 的 NPC 发生在中国,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中国重点防治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疾病本身及抗肿瘤治疗的影响,营养不良成为 NPC 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其中接受放疗的 NPC 患者是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的群体之一,营养不良严重影响 NPC 患者的预后。合理的营养治疗对于 NPC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有积极的影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佳时机采取合适的营养治疗对保证患者放化疗的顺利进行起关键性的作用,并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应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何种营养治疗方式(肠内或肠外营养),均应该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能量需要,制定适合于患者的营养方案,并根据体重及相关指标变化及时调整,以提高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能力,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第 5 位和第 4 位,并且呈逐年上 升趋势。营养治疗对食管癌患者具有重要作用。食管癌患者由于梗阻、吞咽困难、肿瘤消耗等因素易造成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液体摄入量不足,引起营养不良的情况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和后续治疗。营养治疗的正确使用,是外科医生和医学肿瘤学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科医生应该意识 到食管癌患者是营养不良相关并发症的高危人群。而超重和肥胖明确的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体重降低不仅与手术的风险 有关,还与化疗、放疗和综合治疗依从性差有关。这最终转化为在较差的恢复率和较低的治愈率。口服营养补充是一个简 单的程序,但需与营养专家紧密配合。管饲喂养,随着商业配方的使用,为不适合口服营养补充的患者提供适量的宏观和 微量元素。在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条件下,应有限应用经皮胃造瘘术,因为它已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胃肠道肿 瘤的外科手术。充分利用 EN 或 PN 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AimsPatients with oesophageal cancer undergoing chemoradiation with curative intent are at high risk of malnutrition and its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increased side effects of treatment. We have developed a nutrition pathway (NP), involving the early then periodic nutrition assessment of all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multidisciplinary oesophageal clinic who were planned to receive definitive chemoradia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Patients were assessed as at ‘low’, ‘moderate’ or ‘severe’ nutrition risk, and were provided with appropriate nutrition intervention ranging from preventative advice (low risk), oral nutrition support (moderate risk) to enteral feeding (severe risk). Outcomes for 24 patients treated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P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24 patients treated using the NP.ResultsPatients managed using the NP experienced less weight loss (mean weight change −4.2 kg ±6.4 cf. −8.9 kg ±5.9, P = 0.03), greater radiotherapy completion rates (92% cf. 50%, P = 0.001), fewer patients had an unplanned hospital admission (46% cf. 75%, P = 0.04), and those that did had a shorter length of stay (3.2 days ±5.4 cf. 13.5 days ±14.1, P = 0.002).ConclusionEarly and regular nutrition assessment/intervention and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nutrition care results in improved treatment tolerance for patients with oesophageal cancer receiving chemorad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