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祁世曼 《护理研究》2013,27(2):151-152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心脏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6例心脏术后发生顽固性低氧血症病人给予俯卧位通气及相关护理措施。[结果]经俯卧位通气治疗后病人顽固性低氧血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顺利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结论]俯卧位通气及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改善病人顽固性低氧血症症状,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随时可以发生各种危及生命的病情变化,必须进行较其他手术更为严格的护理,其中适时地及时地建立各种治疗管道并进行精心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科从1980年5月至1991年2月,对40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进行术后各种管道的护理观察,收能了满意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阶段性康复训练在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阶段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及训练2周后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pO2)、最大通气量(MVV),以及住院时间、出院时6 min步行试验距离和护理总满意度。结果 训练2周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低于训练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SpO2、MVV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院时6 min步行试验距离长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阶段性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对202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病人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整体监护,包括对心脏手术病人的术前、中、后的全面评估,准确地提出病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护理诊断,正确地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主管护士整体护理水平提高,健康教育到位,护理计划如期实施,病人得到高质量的监护,病情恢复快,致使监护时间明显缩短,平均缩短了8.18h,经t检验,t=13.93,P<0.001。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了4.30%,死亡纺下降了1.4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在心脏术后发生低氧血症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总结5例肥胖患者在心脏术后发生低氧血症行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情况,重点分析其护理要点与措施。结果 5例患者低氧血症皆改善,成功拔出气管插管,从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肥胖作为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密切做好生命体征观察和镇痛镇静处理,针对性做好肥胖患者的体位管理、皮肤护理、呼吸系统护理等,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氧合,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对202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病人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整体监护,包括对心脏手术病人的术前、中、后的全面评估,准确地提出病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护理诊断,正确地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主管护士整体护理水平提高,健康教育到位,护理计划如期实施,病人得到高质量的监护,病情恢复快,致使监护时间明显缩短,平均缩短了8.18 h,经t检验,t=13.93,P<0 001.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了4.30%,死亡率下降了1.42%.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补钾的监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由于血液稀释、低温、碱中毒、手术刨伤以及利尿剂和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使用等,易造成低血钾。高浓度补钾可迅速纠正低钾且满足心脏术后限制液体入量的要求。严密的血清钾、心电图、血气及尿量的动态监测是安全补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估俯卧位通气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NKI、维普、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俯卧位通气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随机交叉试验,同时手动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及相关系统评价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3月30日。按照预先制订的文献纳排标准筛选资料,提取文献,评估文献质量,利用RevMan 5.3软件及Stata/SE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篇文献,其中,中文13篇,英文6篇,共计1148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俯卧位通气组的PaO_(2)[MD=0.81,95%CI(0.52,1.1),P<0.001]、SaO_(2)[MD=0.62,95%CI(0.09,1.16),P=0.022]、PaCO_(2)[MD=-0.66,95%CI(-1.15,-0.18),P=0.007]、PaO_(2)/FiO_(2)[MD=0.93,95%CI(0.56,1.3),P<0.001]、RR[MD=-1.04,95%CI(-1.86,-0.23),P=0.013]、机械通气时间[MD=-1.04,95%CI(-1.64,-0.44),P=0.001]、住院时间[MD=-0.87,95%CI(-1.1,-0.64),P<0.001]和VAP发生率[RR=0.61,95%CI(0.37,0.99),P=0.044]与仰卧位通气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H[MD=0.21,95%CI(-0.46,0.88),P=0.544]、HR[MD=-0.51,95%CI(-1.23,0.22),P=0.169]、MAP[MD=0.08,95%CI(-0.14,0.29),P=0.485]和CVP[MD=0.04,95%CI(-0.18,0.25),P=0.729]与仰卧位通气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SaO_(2)、PaO_(2)、PaCO_(2)、PaO_(2)/FiO_(2)和RR,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且不影响pH、HR、MAP和CVP。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精神障碍原因分析和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春晖  王德玉  郑静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1025-1026
近年来,随着体外循环和心脏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手术后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居高不下,尤其是术后精神障碍等成为主要并发症之一。现将我科体外循环手术后发生精神症状的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15~60岁,平均23±5.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治术10例,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5例,瓣膜置换术1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心脏粘液瘤摘除术5例,冠状动脉搭桥加瓣膜置换术6例,其中10例在医生及家属奉劝下才施行手术。全部在低温全麻CPB下实施手术,CPB时间45~160 min,平均65±20 min,其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优质护理服务对体外循环术后低氧血症患儿俯卧位通气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该院体外循环术后低氧血症患儿56例,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时间段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1.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致低氧血症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械通气是在患者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应用呼吸机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因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会厌功能丧失,咳嗽反射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导致分泌物不易咳出.因此,及时有效引流气道内分泌物对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1].临床上常用吸痰的方法来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但吸痰的同时可能降低肺泡气体的氧浓度,使肺泡的容积和压力改变,导致低氧血症[2].低氧血症是吸痰操作所导致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导致低氧血症的原因既与吸痰操作对氧浓度、肺通气和换气功能的影响有关,又与原发疾病相关.在吸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适度增加吸人氧浓度、减少吸痰对肺通气的影响、控制吸痰操作等方面来寻找预防措施.本文对吸痰致机械通气患者低氧血症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探讨吸痰操作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68例低体重小儿体外循环术后的呼吸道管理经验.术后加强机械通气管理,除常规护理以外,从视、触、叩、听4个方面加强观察与护理,掌握吸痰指征,通过有效的体疗,进行湿化,遵循科学的吸痰原则和方法.结果 本组发生呼吸道并发症5例,其中2例肺不张,3例肺部感染,其余均未出现呼吸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某院呼吸科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2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1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音乐疗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比较两组应用咪达唑仑和吗啡的情况、治疗天数及脱机成功率。结果试验组使用的咪达唑仑和吗啡的剂量少于对照组(P<0.01),使用吗啡率低于对照组(P<0.05),使用咪达唑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脱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疗法能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者使用镇静、镇痛药物的剂量,提高脱机成功率,缩短治疗时间,并具有经济、无创且操作简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效预防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头部压疮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86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后入ICU的患者实施预防头部压疮的护理,包括术前评估、认真交接、局部减压、尽早拔管.结果 186例中有4例发生头部压疮,经过护理3例愈合良好,1例未愈合.结论 此护理方法效果较好,值得其他护理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复温过程中体温变化对血乳酸水平及氧代谢的影响,为合理控制患者体温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进行监测,分别在肛温37,37.5,38,38.5℃时采集动、静脉血标本,检测动静脉血氧代谢及血乳酸值。结果复温时全身的氧耗量明显增加;动脉血乳酸值在肛温37.5℃时最接近正常,37,38℃时次之,肛温38.5℃时血乳酸值最高(高乳酸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复温过程中,体温变化是影响氧耗量和血乳酸水平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将患者体温控制在37.5℃左右的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心脏移植术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10例心脏移植术后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的护理经验。10例心脏移植术后出现急性供心衰竭行ECMO辅助治疗,术后监测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变化、体温、尿量、引流液、活化凝血时间(ACT)、肝肾功能、游离血红蛋白、胶渗压情况。9例痊愈出院,病死1例,ECMO辅助时间40-824h,床旁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心功能得到恢复,移植术后ECMO辅助100h顺利撤除,远期随访结果满意。ECMO支持治疗期间加强心肺功能监护,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加强肺部及呼吸道护理,加强心律失常、出血、栓塞、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防治,可明显降低心脏移植术后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吸气肌训练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机械通气患者吸气肌训练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1篇文献,共1 0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训练后最大吸气压[WMD=7.98,95%CI(7.22,8.73),P<0.001]、训练前后最大吸气压差值[WMD=5.76,95%CI(4.23,7.29),P<0.001]、动脉氧分压[WMD=9.55,95%CI(4.00,15.10),P<0.001]和动脉血氧饱和度[WMD=2.00,95%CI(1.15,2.85),P<0.001];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SMD=-0.33,95%CI(-0.52,-0.14),P<0.001]、脱机时间[SMD=-1.00,95%CI(-1.51,-0.48),P<0.001]和ICU住院时间[WMD=-3.46,95%CI(-5.36,-1.56),P<0.001];并降低病死率[RR=0.55,95%CI(0.33,0.91),P=0.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最大吸气压,提高呼吸肌肌力与耐力,改善患者氧合状态,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使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3~8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试验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进行气道湿化;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试验组患者痰液黏稠度、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湿化效果满意,痰液黏稠度较稀薄,肺部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肺部超声的气道廓清方案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入住合肥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的机械通气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实施基于肺部超声的气道廓清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气道廓清方案。比较干预第1、3、5天,两组肺部超声评分、氧合指数、膈肌功能情况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23例,其中17例因自动退出或在ICU入住未满5 d给予剔除,最终纳入106例,试验组56例,对照组50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肺部超声评分、氧合指数、膈肌运动幅度及膈肌厚度变异率的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结论 基于肺部超声的气道廓清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氧合状况,增强膈肌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时间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其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85例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相关资料,以吞咽功能恢复结局及恢复时间为因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吞咽功能恢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时间为1~12(2.72±1.85) d。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插管时间(RR=0.987,P=0.004)和拔管后首次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RR=0.828,P<0.001)影响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时间。结论 气管插管时间和拔管后首次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是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尚需进一步明确吞咽障碍恢复进程及相关预后指标,从而优化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