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究肘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锻炼运动器联合个体化康复锻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19-07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60例肘关节骨折,30例单纯进行个体化康复锻炼(基础组),30例采用肘关节锻炼运动器联合个体化康复锻炼(联合组)。比较2组锻炼2周与4周后肘关节屈曲度、肘关节背伸度、前臂旋前度、前壁旋后度,比较2组并发症情况及末次随访时的疗效。结果 6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与术后锻炼,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锻炼4周后2组肘关节屈曲度、肘关节背伸度、前臂旋前度、前壁旋后度均较锻炼2周后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2周及4周后联合组肘关节屈曲度、前臂旋前度、前壁旋后度均较基础组大,肘关节背伸度较基础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锻炼期间及出院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等级较基础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肘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进行肘关节锻炼运动器联合个体化康复锻炼干预能够改善肘关节主动活动度,促进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黄晋  罗鹏飞  刘春娥 《中国骨伤》2020,33(10):895-902
目的:比较手法闭合复位后采用克氏针桡侧扇形固定和尺桡双侧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穿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桡侧3枚针扇形固定组(A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10(5.00±2.10)岁;Gartland分型,Ⅱ型21例,Ⅲ型9例。尺桡双侧3枚针交叉固定组(B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9 (5.13±2.08)岁;Gartland分型,Ⅱ型19例,Ⅲ型1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前臂旋转活动度恢复情况,术后肘关节提携角及其角度丢失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儿均获得随访,但两组患儿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例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B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2例发生轻度骨折再移位,B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肘内翻畸形、针道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及骨化性肌炎发生。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肘关节提携角及其丢失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早期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具有创伤小,易复位,固定稳定,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的优势。桡侧3枚针扇形固定造成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风险较尺桡双侧3枚针交叉固定更小。  相似文献   

3.
尺骨截骨矫形关节囊松解紧缩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治疗32例陈旧性孟氏骨折,男18例,女14例;年龄2~9(5.3±1.2)岁;均无桡神经损伤症状。患者术前症状为肘关节疼痛、畸形,屈伸及前臂旋转受限,X线示尺骨畸形愈合或呈"弓形征",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术中作尺骨脊后方切口,在尺骨成角畸形最明显处行额状面长斜形截骨,然后采用Boyd切口显露肱桡关节及上尺桡关节,清理关节内的瘢痕组织,复位桡骨头,并在维持肘关节稳定的前提下,对尺骨截骨处进行处理,予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32例患儿均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8个月,其中1例患儿出现术口感染。根据Mackay评定标准:32例患儿术后均无肘、腕关节疼痛症状,29例患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30±5)°/0°,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90°/(85±5)°;2例患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19°/8°,121°/7°),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90°/75°,85°/60°);1例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90°/10°,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80°/60°。优29例,良2例,中1例。结论:尺骨截骨矫形、肘关节后关节囊松解、前关节囊紧缩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osterolateral rotatory instability,PLRI)是指肘关节在承受外翻、外旋及轴向应力时,肱尺关节半脱位、肱桡关节脱位,由于上尺桡关节完整性未受损伤,前臂尺、桡骨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肱骨远端向后外侧旋转脱位的病理状态。其广泛存在于急、慢性肘关节不稳,肘关节骨折脱位及医源性损伤,急性肘关节不稳治疗不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2):1077-1081
[目的]比较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术与克氏针固定术治疗OBrienⅡ、Ⅲ型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5例OBrienⅡ、Ⅲ型儿童桡骨颈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3例,年龄6.8~16岁,平均11.6岁,均为闭合性损伤,术前均无桡神经损伤和肘部其他骨折脱位表现。根据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将患儿分成弹性髓内钉固定组16例和克氏针固定组19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早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桡骨头骨骺早闭、骨折复位效果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后各出现桡神经麻痹1例,3个月内自然完全恢复。术后均为无切口感染、针尾或钉尾刺激等并发症。随访6~20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3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根据Metaizeau骨折复位评定标准,克氏针固定组骨折复位优良率(73.68%)和弹性髓内钉固定组骨折复位优良率(81.2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etaizeau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弹性髓内钉固定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93.75%)高于克氏针固定组(6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BrienⅡ、Ⅲ型儿童桡骨颈骨折手术时使用弹性髓内钉固定或克氏针固定均可达到满意的骨折复位与愈合。使用弹性髓内钉固定有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且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恢复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11月~2010年3月间收集7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病例,同时收集67例儿童前臂远端骨折采用闭合复位、长臂石膏外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均在1个月后拆除固定装置并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系列观察随访至活动度恢复到健侧的90%为止.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及前臂远端骨折外固定后肘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情况对比分析.[结果]术前评价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肱骨髁上骨折组分别需14.05,16.23,3.05,2.11周可恢复肘关节伸、屈及前臂旋前、旋后四个方向的90%活动度.前臂远端骨折组中,肘关节伸、屈及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要恢复到预期目标分别需2周和4~5周.两组患者在肘关节伸屈、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固定1个月,肘关节伸屈功能恢复至正常需3~4个月,前臂旋转功能恢复需2~3周,旋后较旋前功能更易于恢复,肘关节屈曲功能恢复最慢.长臂石膏外固定一个月对儿童肘关节功能恢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上尺桡关节松解改善肘部创伤后前臂旋转受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尺桡关节松解改善肘部创伤后前臂旋转受限的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12月共收治12例肘部创伤后前臂旋转受限患者,男9例,女3例;左侧3例,右侧9例.患者初次治疗时平均年龄为37.7岁(27~48岁).原始损伤包括:"恐怖三联征"3例,尺骨近端骨折4例,桡骨头骨折4例,冠状突骨折1例.11例患者松解术前有手术史.受伤至松解手术时间平均9个月(6~27个月).松解术前患者前臂旋前平均17.5°(0~80°),旋后平均39.1°(0~90°),前臂旋转活动度平均56.7°(0~130°).7例采用后侧入路,3例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2例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术中去除上尺桡关节周围增生瘢痕及骨赘,如上尺桡关节已融合,则切除中间骨桥,注意保护肱二头肌腱止点,尽量保留桡骨头,术中尽量达到旋前80°,旋后90°.术后第1天开始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并常规口服吲哚美辛预防异位骨化.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8.3个月(14~25个月)随访.松解术后患者旋前平均70.8°(60°~80°),旋后平均86.7°(70°~90°),前臂旋转活动度平均为157.5°(130°~170°).术后前臂旋转功能按Failla标准 [2]评定:12例患者皆为优.6例合并异位骨化患者松解术后1例复发异位骨化,7例采用后侧入路患者2例出现皮下血肿,均未做特殊处理.12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肘关节不稳定及上尺桡关节脱位等情况.结论 对于肘部创伤后前臂旋转受限患者,术前审慎评估肘关节功能情况,术中仔细松解上尺桡关节,尽量保留桡骨头,术后早期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桡骨远端骨折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后腕部功能与下尺桡关节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影响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原因。方法:8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27例,女58例;年龄17~74岁,平均42.3岁。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伤后6~9个月(平均6.7个月)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CR片,检查下尺桡关节稳定性,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GW评分)对腕部进行功能评估。结果:85例获得6~9个月随访,平均6.7个月。19例有下尺桡关节不稳定。下尺桡关节不稳与放射学检查下尺桡关节情况之间无明显的联系。下尺桡关节不稳的患者GW评分平均为12.37±5.899,稳定的患者GW评分平均为6.85±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骨茎突是否骨折其G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有尺骨茎突骨折其下尺桡关节不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明显成角或短缩畸形的桡骨远端骨折损伤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可能是造成下尺桡关节不稳、影响腕部功能的主要原因。伴随桡骨远端骨折的尺骨茎突骨折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3诊治的78例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47例采用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手术治疗(锁定板组),31例采用外固定架手术治疗(外固定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关节塌陷情况、DASH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握力、屈曲度、背伸度、旋前度、旋后度、桡侧倾斜度、尺侧倾斜度。结果 7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6.2个月。锁定板组手术时间较外固定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DASH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握力、腕关节背伸度、旋后度、桡侧倾斜度以及尺侧倾斜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板组在屈曲度、旋前度表现较外固定组更好,关节塌陷数较外固定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接骨板手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能更好地恢复腕关节的屈曲和旋前功能,维持关节面平整性,但并不能减少并发症以及获得更好的功能评分;医师应综合考虑骨折分型、关节面塌陷以及患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虹霖  胡芳  程丽丽  朱丹 《骨科》2018,9(2):148-151
目的 比较游乐园式功能锻炼与视频功能锻炼方法对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方法 收集本科室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3例,男54例、女29例,年龄为2~14岁,平均6.5岁。伤后至就诊时间为(7.1±2.8) h。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儿分为:视频组42例,术后康复运用视频功能锻炼方法;游乐园组41例,术后康复运用游乐园式功能锻炼方法。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患儿对两种功能锻炼方法配合的依从性(根据2000年美国Mariond护理评价分类系统进行设计)和肘关节功能恢复程度(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肘关节ROM值)。结果 游乐园组患儿依从性较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快,并且平均锻炼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视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游乐园式功能锻炼指导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既可以促进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又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小儿骨科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加石膏外牵引疗法与手术治疗无神经血管合并症的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对151例儿童无神经血管损伤合并症的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均为GantlandⅢ型,其中男87例,女64例;年龄1~12岁,平均5.3岁。采用闭合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76例(保守组),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75例(手术组)。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锻炼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51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18.3个月(6~36个月)。保守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明显短于手术组(P〈0.001)。两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丢失量及提携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Flynn等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保守组优31例,良35例,可7例,差3例;手术组优27例,良30例,可17例,差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加石膏外牵引治疗无神经血管损伤合并症的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与手术治疗相当,骨折愈合时间短,便于早期锻炼肘关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渐进式功能锻炼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双钢板内固定术后对肘关节功能影响。方法:对纳入标准的80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均给予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术后即可给予渐进式功能锻炼;对照组术后患肢于伸肘30°位石膏外固定制动,1周后(术后7~11天)开始功能锻炼。采用肘关节Mayo评分、肘关节活动度比较2组术后2周、术后3月、术后6月肘关节功能,并对术后6月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80例均获得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3月、术后6月肘关节疼痛、活动度、稳定性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术后6月治疗组肘关节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3月、术后6月肘关节屈曲度、肘关节伸直差值度、前臂旋前度及前臂旋后度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术后6月治疗组肘关节屈曲度,肘关节伸直差值度,前臂旋前度,前臂旋后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月两组优良率经Wilcoxon秩和检验(Z=–1.976,P<0.05);术后6月两组优良率经Wilcoxon秩和检验(Z=–2.042,P<0.05);2组术后6月均无出现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总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远端C型骨折双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渐进式功能锻炼在肘关节活动度、功能恢复、疼痛缓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既可靠而肘内翻发生率又低的外固定方法。方法:将150例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98例采用长板式夹板将肘关节部固定成外翻15°并塑为"L"形,内外侧夹板超肘关节的前后长板式四夹板固定治疗。乙组52例采用传统的超肘关节四夹板固定治疗。结果:两组病例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骨折端对位的保持上甲组明显优于乙组,从第8d起就出现显著的差异(P〈0.01)。肘关节功能恢复甲组优于乙组(P〈0.05)。结论:前后长板式四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端固定可靠,能有效地防止肘内翻的发生,疗效优于传统的超肘四夹板外固定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分别采用后侧入路(A组,20例)、外侧入路(B组,20例)及内外侧联合入路(C组,20例)3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记录切口显露时间、手术时间,依据Jupiter et al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时间:A组为(78.12±8.44)min,B组为(65.42±5.67)min,C组为(58.36±4.77)min;切口显露时间:A组为(13.27±2.89)min,B组为(10.24±1.41)min,C组为(9.48±1.32)min。C组的手术时间及切口显露时间均少于A、B组(P<0.05)。功能评定:A组优良率70%(14/20),B组优良率85%(17/20),C组优良率90%(18/20),B、C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于A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侧入路不应作为常规首选,外侧入路为有效可靠选择,内外侧联合入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将47例儿童肘内翻畸形患者按固定方法分成两组,均先行肱骨髁上不全楔形截骨,然后分别采用传统克氏针内固定(A组,24例)和骑缝钉内固定(B组,23例)。比较两组术后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无一例出现肘内翻复发。骨性愈合时间:A组3~3.5(3.1±0.2)个月,较B组的2.2~3.2(2.7±0.4)个月长(P0.05);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A组135°~154°(144.5°±7.7°),较B组的155°~175°(164.3°±7.3°)小(P0.05)。结论采取骑缝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内固定可靠,骨折端愈合较快,肘关节功能恢复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肘横纹小切口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横纹小切口复位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记录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时间3~6周。无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神经损伤、肘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140°~150°、伸直0°~8°,前臂旋前80°~90°、旋后75°~80°;根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8例,良2例。结论肘横纹小切口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黄健林 《中国骨伤》2011,24(8):675-677
目的:探讨双侧克氏针结合外侧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至2010年采用双侧切口切开,交叉克氏针并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8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男53例,女29例;年龄5~12岁,平均7岁。根据骨折临床愈合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及肘部提携角结果,按Flynn评定标准综合评定疗效。结果:82例均获随访,时间0.5年,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2.8±3.7)°,提携角(12.7±2.2)°。依据疗效评定标准,优80例,良2例。结论:采用双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并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恢复快的特点,是目前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是目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方法,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并发症发生问题。目的:评价尺神经沟置针术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1998年1月到2010年10月采用尺神经沟置针术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44例,随访时检查环小指运动及感觉情况,测量双上肢长度、肘关节活动度,摄双肘正位片测量Baumann角或提携角。采用HSS肘关节功能评价法评分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 结果:144例患儿,随访14~85个月,平均60个月,根据HSS肘关节功能评定法行功能评价:优140例,良4例,无肘内翻和肘外翻畸形发生,无继发尺神经损伤,肢体无短缩。 结论:尺神经沟置针术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及外观,预防了肘内翻畸形及继发尺神经损伤,且对骨骺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non-isplaced and mini-displaced 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s in children.
Methods: Nine children aged 2-9 years with non-displaced or mini-displaced 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s were examined by high-resolution ultrasonography. The fracture line through the joint surface was visualized by ultrasonography in 6 case, in which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was performed on 3 patients and other 3 patients did not receive the treatment because of patients' or their parents'refusal. In the remaining 3 children, ultra- sonography did not reveal the cartilaginous trochle involvement at the joint surface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as adopted.
Results: The average follow-up period was 8 months. The sonographic findings were confirm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one child who receive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another child who received percutaneous pinning. The elbow function and fracture healing were good in cases received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Among the three cases who refused to receive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re-displacement occurred in 1 case and delayed union in 1 case. All three cases receiving conservative treatment had good results both in elbow function and fracture healing.
Conclusion: High-resolution ultrasonography enable to reveal non-displaced and mini-displaced 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s as well as to ascertain whether the cartilaginous trochlea humeri was involved. For these cases, arthr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unnecessary.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后,其内侧采用经鹰嘴旁入路穿针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2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均采用闭合复位结合交叉克氏针固定,其中肱骨内侧采用经鹰嘴旁的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方式.评定其内固定治疗术后肘关节活动功能的效果.结果 术后18例患儿获得了6~12个月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