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依维莫司与阿昔替尼二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8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4例一线靶向药物(舒尼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或不耐受)的m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病理诊断,其中透明细胞癌34例,非透明细胞癌10例。根据二线治疗方案,将患者分成依维莫司组(依维莫司10 mg,qd,n=25)及阿昔替尼组(阿昔替尼5 mg,bid,n=19)。比较两组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长随访时间为4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依维莫司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2.0~40.0个月,中位PFS为7.0个月;阿昔替尼组PFS为2.0~11.0个月,中位PFS为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依维莫司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2.0~40.0个月,中位OS为9.0个月;阿昔替尼组OS为2.0~11.0个月,中位OS为5.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依维莫司组12.0%(3/25),阿昔替尼组15.7%(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7)。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依维莫司组88.0%(22/25),阿昔替尼组78.9%(1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6)。依维莫司组常见不良反应为口腔炎及乏力,3/4级不良反应有3例(肺炎及贫血各1例,暴发性肝炎1例);阿昔替尼组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及肝功能损害,3/4级不良反应有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1)。结论 依维莫司治疗mRCC在疗效上优于阿昔替尼,不良反应上两者相当,故在二线治疗mRCC上依维莫司比阿昔替尼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初步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治疗的50例晚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50例患者中男性37例;中位年龄为56(22~73)岁...  相似文献   

3.
高亭  何小鹏  李敏  王鹏军 《浙江医学》2019,41(23):2543-2545
目的观察安罗替尼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晚期NSCLC患者采取安罗替尼一线治疗21例,全身化疗2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情况,观察安罗替尼治疗过程中肿瘤原发灶、转移灶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身化疗组中位总生存期(OS)为9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个月;安罗替尼组中位OS为9个月,中位PFS为6个月。在安罗替尼治疗过程中,原发灶长径在短期内变化不明显,仅治疗10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最大转移灶长径在短期内缩小,治疗4、6、8、10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罗替尼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有高血压(57.1%)、乏力(47.62%)、手足综合征(33.33%)、腹泻(14.29%)、咳嗽(14.29%)、促甲状腺激素轻度升高(4.76%),均为2级以内的不良反应,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安罗替尼一线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延长患者OS及PFS,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盐酸埃克替尼联合β-榄香烯对比单用埃克替尼在EGFR敏感突变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筛选EGFR敏感突变型晚期肺腺癌初治患者,按1:2的比例随机分组。联合治疗组接受盐酸埃克替尼联合β-榄香烯方案,对照组接受单用盐酸埃克替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其中联合治疗组12例,对照组26例。结果显示PFS在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1.5个月对比7.0个月(P=0.037)。ORR在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83.33%对比76.92%(P=0.652)。DCR在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00%对比96.15%(P=0.491)。两组患者皮疹(χ2=2.063,P=0.287)和肝功能异常(χ2=0.01,P=0.92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与单用埃克替尼相比,β-榄香烯联合盐酸埃克替尼治疗EGFR敏感突变型晚期肺腺癌可能延长患者的PFS,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21外显子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在接受埃克替尼单药或联合含铂双药化疗一线治疗中与EFGR19外显子突变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20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4例EGFR突变阳性初治晚期NSCLC患者,其中EGFR21外显子突变82例,38例埃克替尼单药治疗,44例埃克替尼联合含铂双药治疗;EGFR19外显子突变92例,43例埃克替尼单药治疗,49例埃克替尼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分别比较EGFR21及19突变患者在两组治疗方案中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差异。结果:埃克替尼单药治疗的患者中,EGFR21外显子突变患者的中位PFS较EGFR19外显子突变患者减少3.5个月(9.5个月vs. 13.0个月,P=0.046),中位OS、治疗1个周期后ORR、DCR无显著差异(P > 0.05)。埃克替尼联合含铂双药化疗的患者中,EGFR21外显子突变患者较19外显子突变患者PFS、OS、治疗1周期后ORR、DCR无显著差异(P > 0.05)。EGFR21外显子突变患者中,联合组中位PFS较单药组延长5.8个月(15.3个月vs. 9.5个月,P=0.002),中位OS较单药组延长20.2个月(46.0个月vs. 25.8个月,P=0.004),两组患者治疗1周期后ORR、DCR无显著差异(P > 0.05)。EGFR19外显子突变患者中,联合组中位PFS较单药组延长9.1个月(22.1个月vs. 13.0个月,P < 0.001),中位OS较单药组延长35个月(61.0个月vs. 26.0个月,P < 0.001),两组患者治疗1周期后ORR、DCR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埃克替尼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对比埃克替尼单药治疗,可显著改善PFS及OS,尤其应用于21外显子突变患者中可取得与19外显子突变患者相当的PFS及OS。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4):63-66+70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与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选译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72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索拉非尼组(n=38)和阿帕替尼组(n=34),索拉菲尼组患者口服索拉非尼400 mg/次,2次/d,并且在3级或4级不良反应发生时,修改剂量为400 mg/次,1次/d或200 mg/次,1次/d。阿帕替尼组患者接受初始推荐剂量750 mg/次,1次/d,在任何3级或4级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下降至250 mg/次,每日一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不良反应(AE)。 结果 索拉非尼组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5例,病情稳定(SD)10例;阿帕替尼治疗组中部分缓解(PR)6例和病情稳定(SD)7例,完全缓解(CR)0例。索拉非尼组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长于阿帕替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索拉非尼组的中位生存期(OS)显著高于阿帕替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索拉非尼与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均值得肯定,但索拉菲尼疗效优于阿帕替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厄洛替尼作为挽救方案治疗吉非替尼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11月吉非替尼治疗进展后接受厄洛替尼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观察的主要指标为: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及不良反应.结果 随访至2010年6月,共有22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22例患者均可接受疗效及生存评价,其中部分缓解(PR)2例,稳定(SD)12例,进展(PD)8例,RR为9.1%,DCR为63.6%,中位为PFS 3.0个月,OS为5.5个月.4例患者检测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2例有突变,2例无突变,全部患者均得到疾病控制.1例男性吸烟腺癌合并颅内转移患者原发无效给予厄洛替尼治疗后颅内病灶达到CR.亚组分析显示:吉非替尼治疗疗效SD者DCR显著提高(90% vs 58.3%,P=0.031),其RR、PFS及OS分别为20%、3.0个月及5.5个月.Ⅲ/Ⅳ度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1/22(4.5%)、肝功能损害1/22(4.5%)及肺间质纤维化1/22(4.5%).结论 吉非替尼治疗失败后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给予厄洛替尼挽救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获益率,其中吉非替尼治疗疗效SD患者显著提高疾病控制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厄洛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晚期NSCLC(腺癌和鳞癌)患者,腺癌和鳞癌患者均分为未治疗组、化疗组、靶向治疗组及化疗+靶向治疗组.靶向治疗服用厄洛替尼.通过生存分析比较各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中位总生存期(OS).结果 肺腺癌及肺非腺癌各自的四组间,中位PFS、OS均存在统计学差异,靶向治疗组中位PFS、OS均较未治疗组的长.肺腺癌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的中位OS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厄洛替尼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中位PFS及OS较未治疗者长;厄洛替尼治疗的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型者中位OS较野生型者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68例经一线及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靶向组和联合组各34例。靶向组单用阿帕替尼,500 mg/d;联合组采用阿帕替尼+紫杉醇,紫杉醇175 mg/m2,每3周1次。比较两组近期疗效、生存期和不良反应,并对影响疗效和生存期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靶向组PR 4例(11.8%)、SD 12例(35.3%)、PD 18例(52.9%),联合组PR 8例(23.5%)、SD 16例(47.1%)、PD 10例(29.4%),靶向组和联合组ORR分别为11.8%和23.53%(P=0.038),DCR分别为47.1%和70.6%(P=0.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靶向组与联合组相比,中位PFS为4个月vs 8个月,中位OS为7.5个月vs 12.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年龄、EGFR状态(EGFR19、20、21任何一个外显子突变即称为EGFR突变阳性)、临床分期、吸烟情况、PS评分等不同亚组间ORR、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评分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PS评分0~1分患者的PFS和OS均优于PS评分2分的患者(P<0.05)。68例患者中52例(76.5%)发生不良反应,其中44例(64.7%)为 1~2级轻度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综合征、神经毒性、高血压等,在减量或停药后好转。结论:阿帕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及以上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联合紫杉醇化疗能有更好的疾病控制及生存获益,尤其是PS评分好的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减瘤性肾切除术联合舒尼替尼治疗肾癌合并肺转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3月—2021年1月收治的26例肾癌合并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患者为先行减瘤性肾切除术,术后给予舒尼替尼靶向治疗,称为联合手术组。9例患者单用舒尼替尼靶向治疗,称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24个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6例患者总中位随访时间是22.5(8~63)个月,其中有2例患者仍在继续治疗。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联合手术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更高(23.53%vs.11.11%),疾病控制率(DCR)更高(94.12%vs.88.89%),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更长(15 vs.9个月),总生存时间(OS)更长(26 vs.16个月),24个月生存率更高(58.82%vs.11.11%),不良反应发生差异不大,经药物减量和对症治疗可耐受。结论 减瘤性肾切除术联合舒尼替尼治疗肾癌合并肺转移优于单用舒尼替尼,可延长无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时间,且不良反应可控,可使患者生存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厄洛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线和三线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ⅢB期和Ⅳ期接受二线或三线厄洛替尼治疗的NSCLC患者,其中84例患者接受厄洛替尼二线治疗,61例患者接受厄洛替尼三线治疗。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厄洛替尼二三线治疗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15.5%和13.1%(P=0.690),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1.9%和60.7%(P=0.87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4.000个月和3.330个月(P=0.334),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1.770个月和25.830个月(P=0.461)。两组不良反应近似。结论厄洛替尼用于晚期NSCLC二线治疗或三线治疗,两者疗效相当。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盐酸埃克替尼同步联合含铂两药化疗及盐酸埃克替尼单药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2年8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144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n=64)一线接受盐酸埃克替尼同步联合铂类为基础的两药化疗,对照组(n=80)一线接受盐酸埃克替尼单药治疗。对比两组近期及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周期后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较对照组延长了9个月(中位PFS:19.0个月vs.10.0个月,P < 0.001),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对照组延长了21个月(中位OS:40.0个月vs.19.0个月,P < 0.001)。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程度轻,主要为皮疹(17.50 %),无需特殊处理。研究组患者皮疹发生率并未增加,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P < 0.001),经治疗后均有好转。结论: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盐酸埃克替尼同步联合化疗推荐作为一线治疗的较优选择,可给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治疗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晚期乳腺癌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均经多线治疗失败后接受阿帕替尼靶向治疗,其中发生阿帕替尼治疗相关性高血压16例为继发高血压组,未发生高血压30例为无继发高血压组。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46例患者中部分缓解12例,疾病稳定25例,疾病进展9例,客观缓解率(ORR)为26.1%,疾病控制率(DCR)为80.4%,中位PFS为4.2个月。继发高血压组和无继发高血压组ORR和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继发高血压组中位PFS为6个月,长于无继发高血压组的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年龄、激素受体状态、Ki-67表达、转移部位数、蒽环类药物治疗史、手术史、放疗史、体力状况评分等因素与患者的PFS无关(P>0.05),而治疗相关高血压是延长患者PFS的保护性因素(OR=2.722,95%CI:1.272~5.825,P=0.010)。...  相似文献   

14.
陈咏峰 《吉林医学》2023,(2):433-435
目的:探讨阿昔替尼结合替雷利珠单抗在一线靶向治疗失败的晚期肾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麻城市人民医院100例一线靶向治疗失败的晚期肾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均50例。对照组采用阿昔替尼治疗,试验组采用阿昔替尼、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治疗方案。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周期后,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β1(TN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评价患者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疾病控制率、客观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TNF-β1、VEGF、TIMP-1、MMP-2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线靶向治疗失败后,给予阿昔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治疗晚期肾癌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治疗复发转移性食管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2例复发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均接受安罗替尼治疗,分析其近期疗效、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安罗替尼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9.1%,疾病控制率(DCR)为77.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13个月。体力活动状态(PS)评分0~1分患者中位PFS(4.43个月)明显长于2~3分的患者(1.50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转移患者中位PFS(4.43个月)明显长于肝转移患者(3.53个月),但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S评分(HR=0.100)、肝转移(HR=0.139)是安罗替尼治疗复发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安罗替尼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有乏力、高血压、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等,均为Ⅰ~Ⅱ级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改善或恢复正常。结论安罗替尼治疗复发转移性食管鳞癌有效,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埃克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1-2013年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晚期NSCLC患者46例,口服埃克替尼125 mg/次,3次/d,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副作用,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控制率(DCR)及毒副作用。结果 46例患者中位PFS为6个月。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病理类型、埃克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中位PFS有回归关系(P<0.05);性别、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与中位PFS无回归关系(P>0.05)。EGFR阳性NSCLC患者中,埃克替尼一线治疗者较二线治疗者PFS延长(χ2=10.99,P<0.001)。46例患者未观察到完全缓解(CR)患者,部分缓解(PR)19例,稳定(SD)17例,疾病进展(PD)10例,DCR为78.3%(36/46)。不同性别、吸烟、ECOG评分、病理类型、埃克替尼治疗、EGFR的NSCLC患者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毒副作用是Ⅰ~Ⅱ级皮疹、腹泻、转氨酶升高,总治疗相关毒副作用发生率为26.1%(12/46)。结论 埃克替尼是不吸烟、EGFR阳性的晚期腺癌NSCLC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且对于EGFR阳性的NSCLC患者,埃克替尼应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根治性同步放化疗(CCRT)后替吉奥(S-1)辅助化疗的老年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共计102例老年食管鳞癌患者(≥70岁)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既往均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接受过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根据是否行替吉奥辅助化疗分为化疗组(42例)和对照组(60例)对T分期、辅助化疗、原发肿瘤长度(GTV长度)等进行Kaplan-Meier统计学分析。  结果  化疗组与对照组2年、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54.1%、42.6%和38.4%、28.5%(P=0.081),2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55.4%、44.3%和32.9%、21.8%(P=0.024),2年、3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FFS)分别为68.2%、61.4%和39.2%、25.9%(P=0.004)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辅助化疗有着更好的PFS和LRFFS(均P<0.05),临床分期Ⅱ~Ⅲ期相较于Ⅳa期有着更好的OS、PFS及LRFFS,淋巴结状态(N状态)与OS及PFS密切相关,年龄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对于老年食管鳞癌患者,经同步放化疗后替吉奥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无进展生存率和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晚期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相关因子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量与舒尼替尼远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转移性晚期肾癌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予患肾根治性切除术,病理证实均为ccRCC。所有患者术后均予舒尼替尼标准给药方案治疗,50 mg每天1次口服,服药4周、停药2周为1个疗程,每6周随访1次,随访至2015年12月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入组患者病理标本肿瘤组织中VEGF-A、VEGF-C、VEGFR-2、VEGFR-3、PDGF和PDGFR-α、β的表达水平,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与靶向治疗远期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截至研究终点日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不能控制的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的情况,存活4人,死亡16人,死亡患者均因肿瘤进展导致。Spearman分析显示VEGFR-2高表达与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存在显著相关,单因素Cox生存回归分析中VEGFR-2强阳性与肿瘤进展风险降低(OR=0.162,95%CI:0.031~0.839,P=0.030)及死亡风险降低(OR=0.204,95%CI:0.041~1.015,P=0.052)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晚期ccRCC患者中,VEGFR-2高表达与较长的PFS及OS存在显著相关,VEGFR-2强阳性与肿瘤进展风险降低及死亡风险降低显著相关,提示VEGFR-2有可能成为晚期肾癌靶向治疗的远期疗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诱导化疗后的III-IVA期的鼻咽癌患者放疗同期化疗时最适累积奈达铂总量,分析同期奈达铂总量对诱导化疗后的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影响。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诊于云南省肿瘤医院共109例接受IC+奈达铂CCRT,根据CND四分位数将奈达铂组患者分为低(≤120 mg/m2)、中(121-200 mg/m2)、高剂量( > 200 mg/m2)3个组别,再根据肿瘤诱导化疗后反应将奈达铂组患者分别分为CR/PR和SD/PD 2个亚组,分析统计诱导化疗后不同累积奈达铂总量对患者的预后的影响,以期得到最适CND。  结果  CND低、中、高剂量组各项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CR/PR、SD/PD分组进行生存分析,累积OS率分别为77.2%、50.0%,3 a OS率98.2%、62.9%,累积PFS率63.2%、45.0%,3 a PFS率77.2%、54.8%,CR/PR组的各生存率优于SD/PD组(P < 0.05);根据CND低、中、高剂量分别对2个亚组进行分析,CR/PR亚组的累积OS率为93.3%、93.8%、60.0%(P = 0.046),3 a OS率100.0%、93.8%、100.0%(P > 0.05),累积PFS率86.7%、78.1%、30.0%(P = 0.007),3 a PFS率93.3%、90.6%、60.0%(P = 0.017),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在OS率、PFS率、3 a PFS率方面较高剂量组显示出显著优势;SD/PD亚组中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多因素分析中,IC后的疗效评价(CR/PR&SD/PD)是III-IVA期鼻咽癌患者OS、3 a OS、PFS、3 a 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 < 0.05)。  结论  III-IVA期鼻咽癌患者IC后CR/PR患者的生存获益远优于SD/PD的患者,IC后的肿瘤反应(CR/PR&SD/PD)是III-IVA期鼻咽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III-IVA期鼻咽癌患者在IC后CR/PR的亚组中,接受低、中CND的患者生存率较高剂量组改善显著,对于该类患者来说CND似乎不需要超过200 mg/m2 即可获得较好生存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中疗效差异。方法按
照入组标准选择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NSCLC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吉非替尼250 mg/d治
疗,一组接受厄洛替尼150 mg/d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次要观察指标为总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
(DCR)。结果共入组50例患者,其中吉非替尼组27例,厄洛替尼组23例,吉非替尼和厄洛替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0个月和
10.0个月,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293),但厄洛替尼组略显优势。ORR分别为55.6%和60.9%(P=0.711);DCR分别为85.2%和
87.0%(P=0.861)。无论19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还是21号外显子的L858R错义突变均可以从EGFR-TKI治疗中获益,且突变位
点的不同不能导致EGFR-TKI疗效的差异(P=0.072)。结论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均是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NSCLCL患者
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厄洛替尼略显优势。无论19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还是21号外显子的L858R错义
突变均可以从EGFR-TKI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