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娜 《广东医学》2016,(18):2834-2836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广泛用于炎症、关节炎、疼痛、发烧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等疾病的治疗,并且最近有研究表明其具有预防结直肠癌的效果[1]。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合成前列腺素的环氧合酶( cyclooxygenase ,COX)发挥作用,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损害消化道黏膜[2],除上消化道并发症如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外还存在小肠、结肠部位的并发症,可导致出血、穿孔、狭窄、慢性缺铁性贫血以及蛋白质丢失[3]。然而目前对这类药物导致的胃肠道尤其是小肠损伤这类不良反应尚未有有效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本综述总结了目前一些针对NSAID引起小肠损伤的预防措施及处置方法,为有效抑制该类不良反应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激活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信号通路在大鼠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相关小肠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0ml/(kg·d),模型组大鼠给予双氯芬酸7.8mg/(kg·d),两组大鼠均连续灌胃5d建立大鼠NSAID小肠损伤模型。观察两组大鼠小肠黏膜的大体形态及病理组织学损伤,并进行损伤指数评分。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肠组织中p–P38MAPK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肠组织中AngⅡ、p–P38MAPK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大鼠小肠黏膜未见明显的肉眼及病理组织学损伤,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苏木精–伊红染色见小肠组织上皮结构消失、绒毛坏死脱落、毛细血管充血及淋巴管扩张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大体形态损伤指数及病理损伤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p–P38MAPK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AngⅡ、p–P38MAPK和ICAM–1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AngⅡ、p–P38MAPK及ICAM–1的表达均与小肠黏膜组织学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均P<0.01),AngⅡ与p–P38MAPK、p–P38MAPK与ICAM–1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应用双氯芬酸短期内给大鼠灌胃即可致大鼠小肠损伤,其发病机制可能是AngⅡ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后,上调ICAM–1表达,从而介导NSAID小肠损伤。  相似文献   

3.
王选民  朱亚辉 《吉林医学》2010,31(22):3704-3704
<正>近年来,非甾体抗炎药(NSAID)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普遍,其对胃肠道黏膜损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可导致骨肠道黏膜溃疡、糜烂、并有出血,穿孔的危险。我们于2000年12月~2008年12月连续观察了32例服用NSAID致胃肠黏膜损伤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河南医学研究》2007,16(3):245-245
非固醇类抗炎药(NSAID)是目前临床治疗关节炎应用最广泛的三类药物之一,其中非选择性NSAID的应用历史更悠久,已超过100年。然而,这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NSAID在减轻亿万患者病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以美国为例,治疗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可导致美国每年有较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客观说来,NSAID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使其在临床应用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NSAID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到胃肠道、心血管、肾脏、肝脏等器官或系统。其中,胃肠道刺激…  相似文献   

5.
马忠才 《右江医学》1995,23(4):155-156
闭合性小肠损伤32例临床分析靖西县人民医院外科马忠才闭合性小肠损伤是腹部空腔脏器伤之一。大多数文献将其与腹部其他脏器损伤一起论述,或将其与开放性小肠损伤一起论述,专文介绍较少。本文对我院外科自1985年至1994年共收治的32例闭合性小肠损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pylori)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是两个重要的胃粘膜损害因子.研究感染幽门螺杆菌和NSAID在老年人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关系并采用相关的治疗措施,探讨对长期服用NSAID患者是否应根除幽门螺杆菌是一项非常有临床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伤性小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l 996年9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52例外伤性小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分析52例小肠损伤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确定诊断的依据.单纯修补18例,肠部分切除29例,修补加肠减压5例,51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对小肠损伤的早期正确诊断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其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正> 非甾体抗炎药(NSAID,No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抗炎。在我国药品生产中是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类药。其胃肠道副作用多见,NSAID对肾脏的损害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NSAID通过对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作用以及细胞免疫导致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长期服用止痛剂及其合剂可引起止痛剂肾病,不同NSAID对肾功能损害也不尽相同,本文就NSAID对肾脏损害作以下概述。  相似文献   

9.
非当体抗炎药物(NSAID)是最常用的抗炎药,且有解热镇痛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风湿、类风湿、慢性运动系统损伤、等各种轻中度疼痛,还广泛用于冠心病的防治。目前市场上NSAID商品不下数十种,病人又可自行购得,因而NSAID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严重者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我院1989年1月至1999年1月十年间共收治NSAID所致上消化道出血5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50例中男35例,女15例。工人对例,农民5例,干部及其它25例。年龄最大者63岁,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49t9.45)岁。l亚服用NSAID情况朴炎…  相似文献   

10.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是临床常用的抗炎解热镇痛药,其不良反应颇多,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消化不良、上腹不适、诱发胃粘膜损伤、甚至溃疡、出血、头痛头晕、耳鸣等,已为临床医生所熟知,但对肾功能的影响却重视不够。我们结合病例分析,提出NSAID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点,供临床医生参考。一、病例资料例1,男性,78岁。多发性骨髓瘤3年,冠心病心功能Ⅲ级1年。现低蛋白血症,蛋白尿,肾功能正常,日尿量1500~2500nd。因骨关节病,口服双氯芬酸钠(扶他林,北京汽巴制药公司产品)25mg,每日3次,第3天出现少尿用利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闭合性小肠损伤的诊断水平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 5 0例闭合性小肠损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早期诊断 ,合理治疗是提高闭合性小肠损伤诊治水平的关键。结论 :综合判断分析 ,及时发现不典型损伤 ,重视多发性损伤 ,强调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消炎及抗风湿作用,但不良反应多见,本文通过复习近年文献,对NSAID的不良反应加以综述,并着重讨论其皮肤反应。美国1981年最常用的100种药物中,NSAID就有7种(阿司匹林第7位,布洛芬第12位)。美国皮肤病学会药物副作用反应报告系统(ADRRS)近年统计,NSAID可以引起135种不良反应,且在同一化学分类中的药物可发生类似的不良反应。NSAID引起的皮疹种类较多,约2~20%的患者可发生此反应(附表)。一、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自1853年问世以来,至今在临床仍占有重要地位。我们通过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发现将其  相似文献   

13.
<正>小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可发生在许多临床案例中,包括低血流量状态下的心脏功能不全、肠系膜动脉栓塞、小肠移植、失血性休克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等([1])。小肠I/R损伤可导致微循环炎性反应,黏膜细胞凋亡([1])。小肠I/R损伤可导致微循环炎性反应,黏膜细胞凋亡([2]),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vstemic inflammatory)  相似文献   

14.
严梅娣  张海生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188-1188,1199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肠损伤诊治经验。方法对86例外伤性小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中单纯小肠损伤34例,并同多发伤52例。手术前明确诊断36例,手术探查获得诊断50例。采用肠破裂修补术72例,行部分小肠切除术14例。均治愈,无一例死亡。结论外伤性小肠损伤预后与损伤程度、多发伤情况、就诊时间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及时剖腹探查、合理手术方式、控制感染及营养支持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郑珊 《医学研究杂志》2003,32(11):22-23
1.目的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小儿外科临床一系列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基础,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中肠扭转、复苏后肠损伤和小肠移植等,对缺血再灌注后产生的肠粘膜坏死、溃疡和全身病变,目前治疗仅限于一般的对症处理,故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本研究的目的为应用液体呼吸剂治疗动物小肠缺血再灌注(ⅡR)的局部损伤,EGF促进修复,  相似文献   

16.
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理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匹林化学合成的非甾体抗炎药 (NSAID)问世至今已有百余年 ,因其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故临床应用经久不衰。但也因其易引起胃肠道溃疡、出血 ,肝、肾损害以及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而导致临床医生使用NSAID时处以谨慎态度。为了解决NSAID的不良反应问题 ,在药学界坚持不懈的努力下 ,终于在上世纪 5 0年代相继研制出不同的化学结构而药理作用相似的保泰松、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吡罗昔康等NSAID ,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关节病以及急慢性疼痛、发热等 ,为解除患者病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在抗风湿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奥美拉唑是第一个问世的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非甾体抗炎药(NSAID)引起的胃粘膜损伤等。伴随着奥美拉唑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随之增多,可累及机体的多个系统,出现多种不良反应[1-5];多种药物与奥美拉唑合用药效受影响,不良反应风  相似文献   

18.
胡建强  杨英 《安徽医学》2014,(6):787-789
目的研究替普瑞酮在防治非甾体抗炎药(NSAID)相关性溃疡复发中的作用。方法选取NSAID患者126例,确诊为溃疡者23例,非溃疡者103例。12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口服原使用的NSAID药物,研究组在服用NSAID药物基础上加服替普瑞酮胶囊,每次50 mg,每日3次。随访6个月,记录症状严重程度并复查胃镜,评价黏膜损伤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入选时,总体胃黏膜损伤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胃黏膜损伤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时,研究组中有6例好转,而对照组则新增7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8例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研究组有3例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症状,其发生率为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长期服用NSAID的人群,同时加服替普瑞酮可以显著改善胃黏膜损伤,促进胃黏液分泌,减少和防止溃疡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刘国龙  张平 《重庆医学》2008,37(15):1725-1726
目的 探讨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及其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对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的受伤机制、早期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7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掌握手术探查指征、选择合适的术式和术中仔细探查.  相似文献   

20.
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包括阿斯匹林、消炎痛、甲氯灭酸、氟灭酸、布洛芬、萘普生、索林达等),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类药物,特别是自1971年Vane等证明这类药物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合成以来,其应用范围更加扩大。但由于PG是体内一族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其合成受抑制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甚至毒副作用,其中对肾脏的不良作用是较普遍和较为严重的。本文将根据NSAID干扰肾PG合成的理论阐述它对肾功能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