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种新型牵引供电网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深入分析我国电气化铁路单相工频交流牵引供电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用高压直流牵引供电网集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构想,较系统地阐述了这种牵引供电网电压等级的选择、整个供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卓越的技术经济性能、面临的历史条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初步得出了这种牵引供电网比现在干线铁路上使用的任何一种牵引供电网性能更好,而其建设投资更少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交流牵引供电系统作为铁路交通的能源供给系统,其供电品质受到高度重视。文章分析了交流牵引供电系统所面临的无功、谐波、负序和末端电压偏低等4类电能质量问题,描述了针对这些问题所采用的一些具体治理措施,指出了各种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一种电能质量综合治理方案,为交流牵引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治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温州市域铁路S1线采用公交化的运营模式,对列车速度的控制要求高,牵引负荷较大,列车自动过分相时运行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证。采用同相供电技术可以取消变电所出口处的电分相,并可较好地解决负序问题。本文以单相组合式同相供电系统为例,介绍了组合式同相供电系统的结构及原理,并基于相关牵引设计资料搭建单相组合式同相供电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对负序有很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相-单相变换器的牵引供电系统及并网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过分相给牵引供电系统带来的问题,研究了三电平三相-单相二极管箝位变换器,把三电平三相-单相变换器用作牵引变电所核心设备,搭建了基于此变换器的贯通式牵引供电系统。分析了三相变换器数学模型,设计了变换器控制系统,研究了单相变换器在贯通式牵引供电系统中的并网控制。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三变电所贯通式牵引供电系统,仿真验证了该系统架构以及三相-单相变换器的控制性能和并网性能,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电力电子技术构建的新型牵引供电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当前牵引供电系统结构的特殊性,存在着谐波、无功、负序、通信干扰、"过电分相"等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其中"过电分相"还对高速铁路的安全、可靠运行构成了威胁.文章提出了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和不同接线方式的变压器以及AT牵引网构成的新型牵引供电系统.新系统采用了AT供电方式,具有综合经济技术性能优越的通信防护效果,利用电力电子技术滤除了谐波、补偿了无功、消除了系统不平衡,实现了同相供电,解决了过电分相问题.分析仿真证实新型牵引供电系统不但可以解决当前牵引供电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且可以提高供电的质量与效率,增强供电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详细分析了我国直流牵引制和单相工频交流牵引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用高压直流牵引供电系统集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构想。介绍了该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并且从杂散电流、隔离开关2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电压等级的选择,初步得出了该牵引供电系统宜采用35kV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概括介绍了秦皇岛地区电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特点,系统地阐述了牵引供电方案的优化选择,并对牵引网供电方式、供电区域及相序的划分和单相牵引变压器AT供电方式在秦皇岛地区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牵引供电系统和普通电力系统相比具有特殊性,从这种特殊性出发,分析了牵引供电系统中存在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并对牵引供电系统中常用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作了归纳.提出应针对牵引供电的特点,解决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电磁兼容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行换相式和同相牵引供电系统的特点,分析一种采用直接三相-单相交直交变换型贯通同相供电系统方案。该方案既能解决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质量问题,又能取消掉牵引网上的薄弱环节"电分相",有利于高速、重载机车实现全线贯通运行。针对贯通供电变电所控制方式,提出采用直接功率控制策略。该方法以瞬时无功理论为基础,控制三相侧和单相侧功率交换。仿真结果表明,在有功和无功指令突变的情况下,变流器能够进行快速跟踪指令,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高速列车再生制动对负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通用方法计算牵引负荷产生的负序电流,讨论单相供电和两相供电方式下处于再生制动或牵引状态的牵引负荷产生的负序电流,为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设计提供参考,并基于负序变化原因给出削弱负序的建议措施。计算结果还为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设计中确定负序提供一种简便的工程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研制出高效可靠的单相AC 220V电源,已有过一些不同的主、控电路方案,其中采用软开关技术是目前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介绍了客车车辆单相逆变器的主电路结构、工作原理以及逆变器软件控制策略.经试验验证,单相逆变器的升压部分采用了零电压软开关技术,效率更高,噪声更小,运行更可靠.  相似文献   

12.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低碳节能技术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论述,给出未来城 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低碳节能技术发展方向的合理建议。首先对目前清洁能源和再生能量利用技术在轨道交通中 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已投运线路实测数据,分析光伏发电和再生制动能量利用对节能降碳的作用;针对不 同牵引制式的特点,分别提出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绿色柔性供电系统架构,一方面充分消纳清 洁能源,另一方面通过双向变流器、同相供电等技术提高能量利用率,改善供电质量,最终达到节能降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动车组检修效率,提出一种基于三相电流动态平衡控制的动车所地面电源装置,用于向动车组提供地面检修供电,以替代传统的交-直-交电源。通过分析交-直-交电源在使用中存在的缺陷,以及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提出使用三相负载电流的动态平衡调节技术使其达到平衡状态,避免单相负载对动力变压器及上级配电系统的影响,使负序电流不能进入高压电网,使动力变压器三相负载电流的动态平衡,并讨论以三相电流动态平衡装置为核心的动车运用所地面电源系统的设计。在动车运用所使用该技术可以简化低压配电设计,降低建设投资,统一不同用电制式动车组的供电设计。通过对样机的测试,证实该技术能消除单相用电制式动车组所产生的负序电流。  相似文献   

14.
单相电源变换为三相电源的技术在电气化铁道辅助用电和偏远山区供电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寻找一种电源变换技术为这些用电场所提供高性价比的三相电源具有现实意义,但其技术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本文介绍单相交流电源变为三相交流电源的分相原理,给出单相电源变换为三相电源的2个理论方案;介绍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CR)和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的工作原理,与单相电源变换为三相电源的原理相结合,提出分别基于TCR和TSC的单-三相电源变换器的实现方式,进而得出适用于电气化铁道和偏远山区供电的单-三相电源变换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储能技术种类多样、应用广泛.国内外储能技术已经形成了多部标准,特别是电网及电动汽车领域的标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完善.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储能技术标准则相对匮乏.首先对国内外储能技术的相关标准进行梳理和分类,然后重点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3部国内外储能技术标准展开解读,最后对分类和解读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强化储能系统安全性要求、加快城轨储能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借鉴国际标准中关于仿真方法和储能单元寿命评估等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型单相三电平PWM整流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单相三电平PWM整流器电路拓扑,详细分析了该电路的工作状态,推导了其数学模型,引入滞环电流控制来实现该电路单位功率因数和低谐波等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三电平PWM整流器能有效地抑制注入电网的谐波,实现交流输入端单位功率因数和能量的双向流动,并且系统具有很好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7.
首先简述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了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史、热点技术、高新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的关键技术.并对工业上的380 V通用变频技术、高压变频技术、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功率变换技术及城市轨道车辆中电力电子技术作了介绍.最后对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中的永磁电机的发展作了简单的陈述.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内首条城际地铁项目——广州佛山地铁车辆运营特点,全面介绍车辆VVVF交流牵引、SIV辅助供电、列车监控、乘客信息系统、烟火报警系统等电气技术性能与特点以及系统的研制、配置和新技术应用。利用车载移动宽带传输系统使得乘客可以在车上欣赏到实时的亚运赛事,这成为车辆电气的一大技术亮点。  相似文献   

19.
牛得田  单巍 《机车电传动》2003,(5):91-93,99
分析了高速列车车体结构轻量化的必要性及所采取的措施,对比了国外几种典型的车体铝合金结构,介绍了“中华之星”动车组铝质拖车的车体铝合金结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地铁电动车组交流牵引计算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提出了一种地铁电动车组交流牵引计算模型,介绍了基于Windows环境下所开发的相应的系统仿真程序,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其结果达到了国外设计公司提供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的要求,也与上海地铁2号线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基本一致。该软件通过模拟地铁电动车组的实际运行,计算出电动车组的运行距离、运行速度、从接触网受取功率(或电流)以及能耗等随时间的变化量。然后,再将这些数据经过功能性处理,以满足不同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