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资助、刘光鼎院士主持的“九五”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及三维地质图象成图方法”2007年5月26日在北京通过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组织的验收.该项目于1997年启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大庆油田联合资助的"九五油储"重大项目的立项背景、研究目标和学科内涵、实验基地及地质目标、组织措施、具体成果概述、实际效果、人才培养和"九五油储"后续的重大成果产出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3.
梁干 《华南地震》2000,20(1):42
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是广东省防震减灾"九五"重点项目,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建设的区域地震台网.它由1个数据处理中心和16个数字地震台站(二期工程完成后将增加到约30个台站)组成,从1997年开始建设,1999年9月正式投入考核运行,12月11日通过了由中国地震局、省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联合组成的专家组验收.  相似文献   

4.
《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8(3):132-135
1993年3月29日至4月23日,以李幼铭为团长,由杨文采、马在田、朱志文一行4人组成的油储地球物理项目考察团赴美访问,旨在了解美国在油储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资对我国立项不久的油储项目舶开展有所借鉴,对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5.
重论"上生下储"与"侧向运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运移是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基础.随着生油层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油气“上生下储”与“侧向运移”已经成为解释生油层与储集层关系的金科玉律.随着世界范围内油气勘探实践的积累和油气形成与分布研究,特别是对基岩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不断深入,上述运移途径需要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国油储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八五”《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重大项目的预研准备及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阐述对油储地球物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九五”期间开展研究的基本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口回坠渤回回蹬”珊而回踢翰蹦蔡冈昭圈喇酚W___轴蹦饲四圃允伯]司家地划乃八八司》J处H减源、四川名地回 刘回回r 刊r缨测-‘、回回口回 兑回腼缀蹬回 高灼-‘J,:工栏小p杨晚爪JJ西省地漫局局长孙1习 大原无外(专输地霍女问姑收令议会炳’了在吹收会上WW 卒 八 W口回回回圈酚圈圈圃骡圃翻圃缀肥回回回蹬胭圃删圈圈 验原 们 太7憾圃回回回回回口回皿圃缀腼暖冈曝圃口口口圈憾圃圈缀缀圈圃圃圈肥回口旧回圃圈圈湘圃 收大 介原 圃回网回回口回回回回回口阻MM儿阶圃回回回肌懒耀网瞩臣口回口圈缀圃圃圃圃腮圃溯圃口口回旧圃圈圈圃瞩 会原 …  相似文献   

8.
。卜 由国家地雳局--’-- 召开的“临汾无线遥 已茵茵肥囊肥已婴囊龋趔囊囊茵龋囊囊囊瞩圈笆臼臼臼回回口回回圈圃辎圃圃圃圈回回圃圈圈廖 测台网验收暨无线遥 圃回缀臼回圈戳回圄回囫回囫回囫回囹回回回口口口回口回口回回圃圃瞩圃瞩回镶圈回醉瞩瞩圈 测技术交流会议”于 圈圈瞄圈瞩缀蹦圈瞩瞩圃圈瞩瞩瞩圃圈圈圈圈圈瞩圈回凹回赐圈回蹬圃匹胭瞩瞩圈 198}手9月11日在临 廖缀缀圈蹦圃镶圈圃圈圈瞩圈 圈蹦圈回圈圈龋圃圃髓圃圈缀缀 科技监测司葛治洲同 回已圈圈溺缀吕回回回回日口回回回医圈琶回回翩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日回圈圃圈回回回…  相似文献   

9.
由于油储模型的形态非常复杂,使用地面的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很难获得可靠的信号,而钻孔雷达的探测在钻孔中进行,同时具备较高的分辨率,因此钻孔雷达在测井探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钻孔雷达对油储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使用开源软件gprMax3.0对四种常见的碳酸盐岩储层进行建模,然后用有限差分算法进行了正演计算.分析模拟结果可知,钻孔雷达对串珠状孔洞型储层的识别效果很好;对走向平行于井轴的裂缝带也能进行有效识别,包括裂缝的长度、延伸方向和裂缝带的走向等信息;对断层型的储层的识别效果相对较差,但仍然能判断一部分信息.因此,钻孔雷达在油储中的探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研究历程回顾与认识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扼要回顾我国陆相油储地球物理18年的研究历程、“产学研”一体化组织实施和取得的非常规油气藏新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阐述笔者对陆相油储地球物理学科学命题提出研究目标及内涵的认识,并提出若干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九五”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公用数据采集器存储空间过小的问题,对公用数据采集器的数据存储卡进行了重新设计。详细介绍了设计思想及其实现方法,并通过现场实验观测证明,新设计能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2005年以前的4年时间里,四川省相继建立了若干数字强震子台,以前的8个布局不合理的老旧模拟式强震台全部退役,取而代之的是22个分布于四川省内各主要地震多发地带的数字强震台,从而结束了连续十几年无数字强震观测成果的历史。现在获取记录的数量和质量正在逐年成倍增长,与仪器相关的软件分析系统得到进一步改进,在数据常规处理后,还将四川省现今所有的数字强震仪都转变成了“烈度仪”,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最直接服务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3.
"九五"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整体接入因特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如何将"九五"数字化前兆台站设备整体接人因特网,提供了一种非常简便、实用的整体接人方案.台站原来的构成模式没有改变,台网中心和台站熟悉的原工作方式得到了保留,实现了台站网络化的目标,使现有台网在因特网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它能够与"十五"新建的前兆台网进行集成,便于整个台网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4.
"九五"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耀炜 《地震》2002,22(4):1-8
总结了“九五”以来我国在地震地下流体研究方面的主要科学进展,从流体前兆成因、异常识别与预报技术,流体的作用与前兆机理和观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论述。还阐述了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的科学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利用福建"九五"地震台网和"十五"地震台网的并行条件,对其观测资料的测定位移震级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出二者的位移震级偏差,并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了解两种观测系统的差异对震级的影响,对测定震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及三维地质图像成图方法”(简称“九五”油储项目),已于2007年5月29日,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京组织的专家验收.会上有5位二级课题负责人将报告相关  相似文献   

18.
我们提出确定含裂隙-孔隙的碳酸盐岩储层的问题,为此设置了一个具有充满液体的垂直的裂隙系多孔隙储集岩的物理模型,通过研究其各向异性的起因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稳定了非线性最优化反演程序,并且在VSP试验测出的q_P、q_(S1)、q_(S2)速度的基础上确定一组重要的储集层的参数.  相似文献   

19.
源储配置关系是致密油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的岩心、测井资料为基础,经岩—电关系分析,优选深感应电阻率(RILD)与声波时差(AC)测井参数曲线重叠图法来识别烃源岩,并结合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烃源岩品质评价;同时,开展砂体结构特征研究,并在单井、连井剖面中综合分析烃源岩品质、砂体结构特征、源储配置关系及含油性.研究表明:1)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发育段在深感应电阻率(RILD)与声波时差(AC)测井曲线重叠图上存在明显幅度差,累计厚度一般5~70 m,分布面积达10×104km;岩心分析及测井模型计算TOC值一般2%~20%,平均11.6%,TOC在平面上分布具较强非均质性;基于测试分析数据和实际生产需求,把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泥页岩分为4类,优质烃源岩:TOC10%,中等烃源岩:6%TOC10%,差烃源岩:2%TOC6%,非烃源岩:TOC2%.2)影响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富集程度的关键因素是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其次是砂体结构,以及砂体与烃源岩之间的距离.一般在优质和中等烃源岩发育区,紧邻烃源岩的块状砂体的每米日产油指数(PI)一般大于2.0 t/m·d,远离优质或中等烃源岩的块状砂体PI一般为1.5t/m·d;不论层状砂体与烃源岩的距离远近,PI一般均为1.0t/m·d.差烃源岩发育区,紧邻或远离烃源岩发育区的块状砂体、层状砂体一般均为差油层或干层.  相似文献   

20.
省地震局于八○年十二月一日至二十日在太原召开了《八○年度地震台站观测质量检查验收评比会议》.全省地震专业台站和部分地方企业办台站及省局野外队共二十四个单位五十六个观测项目参加了检查验收评比.台长、业务副台长、技术负责人、省局有关处、室、队、组的负责人和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分阶段参加了会议.检查工作分六个检查组进行,共查量了近万张图纸,计算了近百万个数据,经验收评比委员会审定,除六个观测项目因观测时间短未评出结果外,其余五十个观测项目中,达“优”的17个,占34%;达“良”的14个,占28%;达“可”的10个,占20%;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