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Pentacam测量角膜中央3 mm前表面曲率(Ra )、后表面曲率(Rp)及中央角膜厚度(CCT), 根据测量结果,探讨角膜屈光力及角膜屈光指数的计算方法。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2─10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或白内障手术术前检查的患者419例(419眼)。术前采用Pentacam对眼前节进行检查,采集角膜中央3 mm Ra、RP及CCT 的相关数据,计算Ra与Rp比值(AP ratio)、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a )以及后表面屈光力(Kp),按照厚 透镜高斯光学公式计算角膜总屈光力(KGOF)及角膜屈光指数(Ncal)。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种K 值之间的差异。结果:Pentacam测量所得Ra、Rp、Rsimk、CCT、SimK分别为(7.73±0.27)mm、(6.34± 0.24)mm、(7.73±0.27)mm、(537±33)μm、(43.65±1.52)D。AP ratio为1.220±0.026,角膜屈光指数 Ncal为1.328±0.001。结论:利用Pentacam测量角膜参数计算所得角膜屈光指数可以提高角膜总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屈光力预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学龄前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屈光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82例学龄前儿童单纯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进行了屈光结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正视、近视、远视三种不同屈光状态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无显著性。两眼轴长度差和晶体厚度差随屈光参差程度而增大(远视:r值分别为0.936、0.895。近视:r值分别为0.993、0.872,P<0.01)。提示眼轴长度和晶体厚度共同参与了屈光参差的形成,其中眼轴长度起主导作用,晶体屈光度在匹配和协调中为重要成分。眼轴和晶体的发育不等以及比例失调是形成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眼能看清远近不同距离的物体,是需要进行屈光调节的,我们发现,调节的方式不是通过晶体变形来实现,而是通过晶体移位来实现,看远时晶体向前移位,看近时晶体向后移位-晶体移位说,但这不是屈光调节机制的全部内容,屈光调节机制还包括:视远共轭调节(视角调节)和视近共轭调节(焦距调节)的作用-二元调节论,晶体移位说和二元调节论,构成了眼屈光调节机制的全部内容,用这个调节理论,可以重新认识屈光状态的定义,修正晶体变形说的偏见,并且对青少年近视的成因与老视现象等做了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少年儿童部分眼部指数动态观察及其与屈光不正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眼部指数动态变化与屈光不正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疾病、发育正常的儿童580人共1160只眼,测定其眶距、瞳距、内眦距、眼轴长度、眼球突出度等眼都指数及屈光度。追踪观察6年.结果在少年儿童时期,瞳距的变化最大,眶距次之,以下分别为内眦距、眼球突出度和眼轴长.结论屈光不正度与眼轴长度相关有非常显著性,与眼球突出度相关有显著性,与眶距、瞳距及内眦距相关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后房型人工晶体更换术矫治 7 例 (7 眼) 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所致较大度数屈光误差及屈光参差。结果: 手术中顺利取出原后房型人工晶体 6 例 (6 眼), 1 例 (1 眼) 原人工晶体下襻与囊袋间固定粘连难以旋转取出, 剪断下襻后取出含人工晶体上襻的光学部, 后均顺利植入矫正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随访 6 个月至 3 年, 裸眼视力 04~10, 双眼屈光力差0~10 D。患者均可适应工作及生活需要。利用后房型人工晶体更换术为解决因人工晶体所致的难以适应的屈光误差及屈光参差提供了有效的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6.
人眼能看清远近不同距离的物体,是需要进行屈光调节的。我们发现,调节的方式不是通过晶体变形来实现,而是通过晶体移位来实现:看速时晶体向前移位,看近时晶体向后移位——晶体移位说。但这不是屈光调节机制的全部内容,屈光调节机制还包括:视速共轭调节(视角调节)和视近共轭调节(焦距调节)的作用——二元调节论。晶体移位说和二元调节论,构成了眼屈光调节机制的全部内容。用这个调节理论,可以重新认识屈光状态的定义,修正晶体变形说的偏见,并且对青少年近视的成因与老视现象等做了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华焱军  ;王勤美  ;黄锦海 《眼科》2014,23(5):308-312
目的 评估Pentacam HR测量角膜屈光术后眼角膜参数的可重复性并比较用Pentacam HR角膜参数计算未手术眼和角膜屈光术后眼角膜屈光指数的差异。设计 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 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术前及术后检查者,分为两组:A组为接受常规术前检查者207例207眼;B组为接受常规术前检查且术后3个月(LASIK)或6个月(PRK)以上复查者67例133眼。方法 A组受试眼行主觉验光和Pentacam HR检查;B组受试眼手术前后分别行主觉验光和Pentacam HR检查。两组中Pentacam HR检查均获得三次有效结果。主要指标  变异系数(CVw)、组内标准差(Sw)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Pentacam HR获得的未手术眼(A组)和角膜屈光术后眼(B组)的角膜中央前表面3 mm范围内平均曲率半径(Ra)、角膜中央后表面3 mm范围内平均曲率半径(Rp)和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可重复性。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分析A组和B组中计算获得的角膜屈光指数的差异。结果 A组中Pentacam HR获得的Ra、Rp和CCT分别为(7.780±0.235)mm、(6.341±0.225)mm和(541.67±31.79)μm; B组中Pentacam HR获得的Ra、Rp和CCT分别为(8.625±0.412)mm、(6.379±0.237)mm和(461.89±34.70)μm,均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CVw均<1%,ICC均≥0.99)。基于Pentacam HR获得的参数计算角膜屈光指数,A组为(1.3278 ± 0.0008);B组为(1.3227±0.0019)(t=34.634,P=0.000)。结论 Pentacam HR获得的未手术眼和角膜屈光术后眼角膜中央前、后表面3 mm范围内曲率半径和中央角膜厚度均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基于Pentacam HR获得的角膜屈光术后眼的角膜屈光指数小于未手术眼的角膜屈光指数。(眼科, 2014, 23: 308-312)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眼内散射光的检查,探讨人工晶状体屈光指数对白内障术后眩光值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08/2014-03期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0.5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7例77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所有的人工晶状体均为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随机分为3组;选用Tecnis ZCB00(屈光指数1.47)组22例22眼;选用Hoya PY60AD(屈光指数1.52)组24例24眼;选用Alcon SN60WF(屈光指数1.55)组31例31眼;测量患者术后的BCVA、瞳孔直径、散光度数等数据,C-QUANT测量散射光值。结果:各组的年龄、眼轴、BCVA、瞳孔大小、散光度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cnis组散射光值1.04±0.15;Hoya组散射光值1.19±0.14;IQ组散射光值1.14±0.18;眼内散射光值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52,P=0.007<0.05),BCVA与散射光值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r=-0.133,P=0.124>0.05)。结论:选用高屈光指数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术后散射光值会更高。  相似文献   

9.
屈光手术眼后段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处理上海医大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赵培泉,王文吉屈光手术(refractivesurgery)由来已久。手术方法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透明晶体摘除伴或不伴人工晶体植入术(clearlensextractionwitho...  相似文献   

10.
近视屈光矫正术后人工晶体度数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视屈光矫正术后白内障手术时间、屈光状态的改变以及人工晶体度数选择的可靠性。方法:经RK、PRK、ALK、LASIK治疗后的白内障病人6例(9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选用经SRK三元回归公式自动计算的近正视化或近视(-5.00D)的人工晶体,随访3月~3年对白内障术前和术后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前节和眼底情况进行检查。结果:屈光矫正术后行人工晶体植入的9只眼中,2只眼达到了术前预测的屈光度,接近正视;3只眼达到术前预测的-5.0的屈光度,随时间的推迟,近视度数逐渐回退;4只眼未达到术前预测的屈光度,产生 5.00~ 7.00的屈光度,其中2只眼行人工晶体更换术。结论:对于近视眼屈光矫正术后的白内障病人,若白内障术前预测人工晶体度数较大时,SRK公式所计算的人工晶体度数可参考并使用;如预测人工晶体度数较小(< 10.00D)时,人工晶体值仅供参考。选择最佳的人工晶体计算公式和改进角膜屈光度的测量方法是消除屈光矫正术后人工晶体度数发生错误的关键,也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挫伤性屈光不正的眼超声生物学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莉  任德敏 《眼科研究》1995,13(4):256-257
对112例挫伤性屈光不正患者进行了超声生物学检测。结果提示,挫伤性近视患者眼球解剖结构存在两大变,即晶体前移和厚度增加,超声前房深度、晶本厚度在伤后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具显著性差异。并对挫伤屈光不正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屈光不正及其并发症天津医学院世界人工晶体中国天津培训中心赵绍贞,袁佳琴准分子激光(ExcimerLaser)应用于眼科的第一阶段的研究是关于准分子激光所导致的人体组织内的生物物理学变化[(1)、(2)],特别是其脉冲能量、脉冲...  相似文献   

13.
屈光参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屈光度不同,其程度或性质有一定差别〔1〕。屈光参差是影响双眼单视,导致儿童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多因一眼视力尚好,常造成漏诊,延误治疗时机。本文就屈光参差的研究方法、屈光参差对视功能的影响、屈光参差与弱视的关系及屈光参差的治疗等作一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矫治效果。方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白内障行手术摘除人t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病情稳定时间〉2年的屈光不正患者58例(66跟)行LASIK,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情况。结果56眼(84.8%)LASIK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10跟(15.2%)LASIK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2行。结论LASIK是矫治自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眼内硅油对屈光状态影响的理论推导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眼内硅油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 1)理论推导 :在 5种模型眼上推导硅油填充后屈光变化。在无晶状体模型眼上设计 4种硅油状态 ,计算其对屈光的影响。 ( 2 )临床观察 :3 4只硅油填充眼 ,测定硅油取出前后的镜片屈光度。结果  ( 1)理论推导 :不同折射率的硅油可导致不同有晶状体模型眼镜片屈光度增加 6 0 7~ 8 3 9D。对于无晶状体眼 ,房水 /硅油界面为平面时 ,眼屈光无变化 ;硅油形成与玻璃体腔相同的球体、屈光指数为 1 40 5时 ,镜片屈光度改变 -5 47;硅油量过大或不足时 ,眼屈光度随硅油量不同而改变。 ( 2 )临床观察 :硅油导致有晶状体眼屈光改变6 90 5D± 1 40 3D ;无晶状体眼无巩膜环扎者屈光改变 -6 5 8D± -3 3 8D ,巩膜环扎眼屈光改变 -9 10D± -4 42D。结论  ( 1)硅油导致无晶状体眼近视化 ,有晶状体眼远视化。 ( 2 )Helmholtz模型眼是研究硅油对有晶状体眼屈光影响的最佳理论模型。 ( 3 )眼内硅油对无晶状体眼屈光状态的影响与硅油填充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5 例16 眼角膜屈光手术后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临床资料。3 眼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经冷冻治疗,9 眼经巩膜冷冻引流视网膜下液联合加压环扎术,4 眼经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冷冻环扎术。结果 术后经1~18 个月平均8.2 个月随访,视网膜均复位。15 眼较术前视力均提高,9 眼近视增加平均2.3D,散光增加0.8D,散光轴亦有移位。结论 角膜屈光手术对视网膜脱离的复位无明显影响,但复位手术可导致屈光度改变影响屈光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粘贴式白内障镜片矫正白内障术后屈光不正连云港市东海眼病防治研究所于建春矫正白内障术后屈光不正的方法很多,如人工晶体植入、戴角膜接触镜及普通光学眼镜等;但在广大农村,受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配戴普通光学眼镜仍是目前最实用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我科使用粘贴式...  相似文献   

18.
儿童眼屈光成分与视力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眼的屈光成分发育与视力发育的关系。方法对54例108眼3~4岁儿童的视力及角膜屈折力、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体厚度、屈光状态进行连续3年随访。结果角膜屈折力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前房深度、眼轴长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晶体厚度、远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小,视力随年龄增长缓慢上升。结论角膜屈折力在3岁前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而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体厚度屈光度在视力发育中起重要作用,说明3~6岁儿童视力是动态的发育过程,而且发育的程度及速度不一,不宜仅用视力作为诊断幼小儿童弱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9.
角膜散光晶体散光与总合散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梁丹  关征实 《眼科学报》1995,11(2):70-72
探讨角膜散光、晶体散光及总合散光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三者随年龄的变化规律。门诊屈光不正患者,散瞳检影验光及Topcon角膜曲率计检查。共194例382眼;角膜散光67.9%循规性,晶体散光68.1%反规性,总合散光60.7%循规性;88.5%角膜散光与总合散光相同性质,46%的眼总合散光为角膜与晶体散光之和,41.3%的眼为角膜散光循规性,晶体散光反规性,发挥中和与抵消部分膜散光的作用。随年龄增加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患者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近视和随近视增长的眼轴长度(AL)可能是防止DR发生发展的保护因素,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尚不清楚起保护作用的是哪种屈光参数。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文献对近视性屈光不正状态、AL、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晶状体度数等相关眼生物测量参数与DR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和可能的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