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桡侧腕短伸肌腱部分移位修复第一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桡侧腕短伸肌腱分为上、中、下3部分,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桡侧腕短伸肌腱长度为(15.3±1.9)cm(10~22.5cm),其宽度:上段为(15.4±5.2)mm(5.3~23.8mm),中段(10.0±3.0)mm(4.2~18.5mm),下段(5.5±0.6)mm(3.7~9.6mm);厚度:上段为(0.6±0.3)mm(0.1~1.4mm),中段为(1.8±0.7)mm(0.7~3.0mm),下段为(2.1±1.2)mm(0.8~3.1mm)。结论:桡侧腕短伸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以修复第一腕掌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尺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尺侧腕屈肌腱分为上、中、下3部分作形态学测量,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尺侧腕屈肌腱宽度:上段为(7.6±0.9)mm,中段(6.4±0.7)mm,下段(5.5±0.6)mm。厚度:上段为(1.7±0.3)mm,中段(2.0±0.3)mm,下段(2.3±0.2)mm。尺侧腕屈肌腱性部分长(16.7±2.7)cm。力学测试:尺侧腕屈肌全肌腱破坏载荷为(266.7±45.2)N,半肌腱破坏载荷为(107.2±19.9)N,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5)。结论:尺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以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临床应用12例,均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第一腕掌关节脱位修复提供术式设计的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对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分长17.8±2.6cm,肌腱上、中、下段宽分别为13.7±3.1mm,5.6±1.1mm和4.6±0.5mm,肌腱上、中、下段厚分别为1.5±0.5mm、2.0±0.3mm和2.4±0.3mm。结论:桡侧腕腕长伸肌部分肌腱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修复第一腕掌关节脱位,术式设计合理,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临床应用3例,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拇长伸肌腱移位治疗拇外翻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在35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桡侧腕短伸肌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的关系,该肌神经来自桡神经的深支或浅支,可分离长度平无12.3cm以上,横径1.1mm,伴行动脉外径1.3mm,设计以神经肌支和伴行血管为蒂的桡侧腕短伸肌神经血管肌蒂,可转位修复正中神经损伤所致的前臂屈肌群的瘫痪。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桡尺远侧及第 1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 ,分别对桡侧腕屈肌腱、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 :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长 ( 17.8± 2 .6)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13 .7± 3 .1)、( 5 .6± 1.1)和 ( 4 .6± 0 .5 7)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1.5± 0 .5 )、( 2 .0± 0 .3 )和 ( 2 .4± 0 .3 )mm。桡侧腕屈肌腱性部长 ( 14 .3± 1.1)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9.11.4)、( 5 .5± 0 .9)和 ( 4 .0± 0 .4) ,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2 .4± 0 .6)、( 2 .2± 0 .4)和 ( 2 .6± 0 .5 )mm。结论 :采用桡侧腕屈肌腱和桡侧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 ,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 ,适用于桡尺远侧关节或第 1腕掌关节脱位的修复 ,临床应用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为吻合血管神经的选择性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侧成人胸部及手部标本中,解剖观察胸小肌的血管神经分布及胸小肌和大鱼际肌的形态、大小并将二者进行比较;然后按照大鱼际肌纤维走行方向,参考血管神经位置,将胸小肌修剪合适后移植固定于同侧手部大鱼际,模拟正常手部拇对掌功能予以牵拉,观察标本手部拇对掌过程。结果:胸小肌位置恒定,具备独立的动、静脉和神经支配;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胸小肌进行移植模拟,获得了标本手部的拇对掌过程。结论:在标本上选取部分胸小肌移植于手部大鱼际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术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拇对掌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在手功能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手以拇对掌实现握持动作,以握持形式完成手80%以上的功能[1]。一旦丧失拇对掌功能,对手功能影响巨大,因而必须积极设法重建拇对掌功能。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很多,目前研究仍集中在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腓肠肌移位重建伸膝功能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肠肌形态,血供及其神经作了解剖学观测,在2侧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实验,结果表明,带血管神经蒂的腓肠肌移位代股四头肌,不必吻接血管,向肌内分离结扎血管束两侧的小分支,可获得血管蒂长度,临床应用3例,经手术后3个月随访,肌力达Ⅲ~Ⅳ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上肢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据此设计带血管的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的手术方式。结果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进入肌肉前分出2个分支,分别由肌肉的上下1/3处进入肌肉;远端肌支横径(1.5±0.2)mm,可无损伤分离长度为(2.8±0.3)cm,足够到达受区,其营养血管发自第1或第2掌心动脉,起始处直径为(0.8±0.3)mm。结论带血供的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指对掌肌功能的术式具有可行性,该术式实用性、有效性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The origin and course of the nerve to the 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teral aspect of the elbow joint and proximal portion of the radius—both of which are frequent sites of pathology and surgical treatment. The specific origin of the nerve supply to the 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 muscle has been attributed variably by diverse anatomic and clinical texts to be the radial nerve, its deep branch or its superficial branch.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most common source of the nerve to the 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 as well as the most predictable topographic site of its origin. A total of 111 limbs were dissected, with the most common origin (56.7%) found to be the deep radial nerve, followed by the superficial branch of the radial nerve (31.5%), and least frequently from the bifurcation of the radial nerve into its superficial and deep branches (11.7%). This nerve branch was found to arise in most individuals within one centimeter of the distal edge of the humeroradial joint and to pass distally about 3.5 centimeters before entrance into the 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 muscle. © 1993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模拟指浅屈肌腱束经骨隧道重建中央腱止点的手术方法,验证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8例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用示、中、环指共24指,解剖观测指浅屈肌腱及中央腱、伸肌腱的相关解剖结构。选取12指(示、中、环指各4指)新鲜成人手指标本进行模拟手术,均人为设计中央腱止点断裂。将指浅屈肌腱两侧部分腱束从中节掌侧止点处经指骨钻孔后引至背侧,与背侧中央腱断端编织缝合重建中央腱止点,测量不同缝合间距的PIP(近指间关节)被动伸直角度和被动屈曲角度。 结果 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大时,被动伸屈角度大,但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松弛明显;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小时,被动伸屈角度小,且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张力大,均不能保证手指被动伸屈活动。指浅屈肌腱的缝合间距在1.5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75°,缝合间距在1.0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30°,缝合间距在1.0~1.5 cm时,即切取到Camper腱交叉时,PIP被动伸直和屈曲角度最接近手指功能位时的角度。 结论 切取转移的指浅屈肌腱至Camper腱交叉时可以完成中央腱止点重建,供腱损伤小,重建止点是相对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模拟指浅屈肌腱束经骨隧道重建中央腱止点的手术方法,验证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8例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用示、中、环指共24指,解剖观测指浅屈肌腱及中央腱、伸肌腱的相关解剖结构。选取12指(示、中、环指各4指)新鲜成人手指标本进行模拟手术,均人为设计中央腱止点断裂。将指浅屈肌腱两侧部分腱束从中节掌侧止点处经指骨钻孔后引至背侧,与背侧中央腱断端编织缝合重建中央腱止点,测量不同缝合间距的PIP(近指间关节)被动伸直角度和被动屈曲角度。 结果 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大时,被动伸屈角度大,但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松弛明显;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小时,被动伸屈角度小,且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张力大,均不能保证手指被动伸屈活动。指浅屈肌腱的缝合间距在1.5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75°,缝合间距在1.0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30°,缝合间距在1.0~1.5 cm时,即切取到Camper腱交叉时,PIP被动伸直和屈曲角度最接近手指功能位时的角度。 结论 切取转移的指浅屈肌腱至Camper腱交叉时可以完成中央腱止点重建,供腱损伤小,重建止点是相对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