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治疗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分为A组(孕期≤12周)、B组(孕期12~27周)、C组(孕期≥28周),三组患者均给予规范、足量的抗梅毒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母婴梅毒RPR滴度情况。结果:A组梅毒孕产妇的足月分娩率88.5%显著高于B组的55.6%及C组的55.6%(P0.05);A组梅毒孕产妇的早产率是11.5%显著低于B组33.3%及C组的37.0%(P0.05);三组孕产妇的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新生儿(P0.05);A组母婴梅毒RPR滴度均显著低于B组、C组母婴梅毒RPR滴度(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孕产妇及早给予抗梅毒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足月分娩率、降低早产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患者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科室妊娠梅毒患者116例临床资料,其中梅毒规范治疗患者86例列为治疗组,未治疗或者治疗不规范患者30例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生3例(3.49%)不良妊娠结局,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26.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68,P=0.002);治疗组发生5例(5.95%)不良新生儿结局,低于对照组6例(26.0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28,P=0.003);治疗组新生儿RPR全部转阴,明显优于对照组8例(44.4.4%)转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58,P=0.013)。结论:对合并梅毒妊娠患者实施规范的抗梅毒治疗是关键的改善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不同孕期妊娠梅毒患者的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共124例妊娠梅毒妇女接受了驱梅治疗,包括孕早期42例,孕中期40例,孕晚期42例。结果:124例妊娠梅毒患者中不良妊娠33例,包括流产死产14例,先天性梅毒患儿19例。孕早期不良妊娠率为7.14%,孕中期为22.5%,孕晚期为5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梅毒患者治疗越早,不良妊娠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60例同期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四组:A组(14例)在孕12周内予以驱梅治疗,B组(18例)在孕28周后予以治疗;C组(24例)整个孕期均进行驱梅治疗;D组(16例)孕期未给予驱梅治疗。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治疗时机、TRUST滴度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流产、死胎发生率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先天梅毒、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RUST滴度≥1∶8时明显高于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81.4%)明显高于A组(50.0%)、B组(55.6%)及C组(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大小依次为:D组>B组>A组>C组;A组新生儿情况明显好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组次之。结论:抗梅毒治疗时机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启动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简称梅控项目)后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确诊的330例妊娠梅毒的妊娠结局。结果 2004-2009年共检测孕妇67693例,妊娠梅毒阳性率从2004年的8.26‰下降至2009年的4.11‰,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从36.92%下降至24.24%,先天梅毒、死胎及不良结局总的发生率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孕28周前治疗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孕28周后治疗的患者及孕期未治疗的患者。结论本区域妊娠梅毒及梅毒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对妊娠梅毒进行正确的干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各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孕期规范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150例,于孕妇产前l周进行RPR及TPPA试验,并对新生儿娩出3d后及以后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不同时间血清学转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0例新生儿中106例RPR、TPPA双阳性,44例单TPPA阳性。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相比,RPR、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较高(P〈0.05)。(2)随访中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在出生后2个月,而TPPA单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为出生后6~12个月间。(3)孕妇产前RPR滴度越高,新生儿血清RPR转阴时间越长(P〈0.05),而孕妇产前RPR滴度与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越高则新生儿转阴时间越长,滴度于1:1~1:4间的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更长(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所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检查结果多呈阳性,且母亲RPR滴度越高的新生儿,其梅毒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时间越长,但RPR均能转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不同妊娠时期的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后对其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早、中、晚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的50例孕妇分别进行驱梅治疗,于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进行梅毒快速反应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IgM(TP-IgM)检测,比较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状况,并与13例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妊娠所生新生儿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不同时期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经驱梅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分别为5.00%、14.29%、35.71%,而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并及时对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是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产前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自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确诊感染梅毒的孕妇确诊了妊娠结局的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等,以正常分娩患者为对照组,以不良妊娠结局及先天性梅毒的梅毒孕妇为病例组,用统计学分析,评价影响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及其关联性。结果:共纳入患者26例,首次治疗孕周(OR=2.67;95%CI:1.99-3.59)、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16.89;95%CI:8.46-33.70)、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1.00;95%CI:6.46-18.72)、RPR滴度上1:8(OR=10.62;95%CI:6.69-16.85)、早期梅毒(OR=65.90;95%CI:38.29-113.44)、非青霉素治疗(OR=3.24;95%CI:1.50-6.97)是CS的危险因素;首次治疗孕周(OR=1.34;95%CI:1.22-1.48)、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3.68;95%CI:2.96-4.58)、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46;95%CI:1.38-1.56)、RPR滴度上1:8(OR=3.11;95%CI:2.50-3.85)、早期梅毒(OR=35.83;95%CI:23.60-54.40)、非青霉素治疗(OR=2.71;95%CI:1.74-4.24)是是APOs的危险因素。结论:孕期治疗延后或孕期未完成治疗或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小于4周、RPR滴度越高、早期梅毒感染、非青霉素治疗是CS和APOs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孕期首次治疗延迟、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的缩短、TRUST滴度增加妊娠梅毒CS和APOs发生的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妊娠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和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影响。方法:将近4年来在我院生产治疗的62例妊娠梅毒患者按孕期发现和治疗时间,分为A组(早孕期<12周)、B组(中孕期12~27周)和C组(晚孕期>27周),三组均按足量规范抗梅毒治疗,观察三组不同孕期治疗时间对妊娠梅毒的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三组治疗后足月分娩率分别为85.7%、58.8%、42.9%;早产率分别为9.5%、29.4%、57.1%;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三组治疗后A组无梅毒新生儿发生,B组中新生儿梅毒发生率为6.5%,C组为42.9%;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早期对妊娠梅毒的治疗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孕妇梅毒感染治疗情况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在我院分娩的孕产妇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并对血清学检查异常的孕妇治疗情况及新生儿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梅毒血清学检查异常孕妇共16例,占同期孕产妇0.66%,其中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的10例,占62.5%。14例新生儿接受TRUST检查,占应检查数的87.5%,其中TRUST阳性5例(35.7%),但滴度均未高过母亲滴度。结论:孕妇梅毒感染有增加的趋势,但正规治疗率低,应在产前门诊加强梅毒的筛查及治疗,同时加强对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筛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产前梅毒筛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发展中国家,孕妇梅毒的流行及由此导致的胎传梅毒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部分发达国家也有发病率上升的报告.产前梅毒筛查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者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及由此带来的高额治疗成本,对产前梅毒筛查进行经济学分析可以评价其是否具有成本效果性,为指导梅毒防治和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主要就产前梅毒筛查和梅毒快速检测的经济学分析进行综述,并介绍筛查的流行病学背景和常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心理状况及进行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妊娠合并梅毒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60),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进行调查,并分别采用SCL-90和CSQ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应对方式进行评价.结果:经过干预,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应对解决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应对自责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多有自卑、焦虑、侥幸等不良情绪,给予其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舟山市2018年—2020年孕产妇梅毒母婴阻断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完善舟山市梅毒母婴阻断措施并消除梅毒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导出2018年—2020年舟山市梅毒感染孕产妇的个案资料,分析其基本特征、检测率、治疗率等。结果 2018年—2020年舟山市行梅毒检测的孕产妇共17 734例,检测率99.98%,仅产时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梅毒感染孕产妇共128例,梅毒检出率为0.72%;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占53.91%(69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占85.94%(110例);户籍以本地为主,占66.41%(85例);传播途径以不详(即患者自己不清楚是怎么被感染的)为主,占67.19%(86例)。不同治疗时期的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前/孕晚期TRUST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时期的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TRUST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前/孕晚期TRUST滴度≥1∶4时,其所生新生儿TRUST阳性率远高于TURST滴度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妊娠期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新生儿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13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82例孕产妇在产前经血清学筛查确诊后给予驱梅治疗,49例孕产妇于临产经输血前四项指标筛查确诊,未进行驱梅治疗,对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治疗组共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7例,发生率为20.73%;未治疗组共发生先天性梅毒29例,发生率为59.18%。治疗组死胎、早产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流产发生率高于未治疗组,早孕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死胎率、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孕组,流产、早产发生率高于晚孕组与中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40例,感染率为33.33%;阴道分娩组感染6例,感染率为54.55%,阴道分娩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是导致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治疗时间及科学规范的驱梅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铁营养状况对孕妇血生化及新生儿血生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产科分娩孕妇(孕周≥28周)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于分娩前1周内测定孕妇的血清铁蛋白(SF),根据铁营养状况进行分组,即铁不足组(n=38)、铁正常组(n=42)、铁过量组(n=30)。在分娩后1周内,抽取孕妇空腹静脉血、新生儿(出生1周内)的指尖血,应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标本中的血生化(CK、TBA、AFU、UA、ALT、GLU、TBIL、CR、LDH、BUN、TP、ALP、ALB)水平,并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三组的TP、ALB、TBA、ALP、CR水平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T、AFU、CK、LDH、GLU、BUN、UA水平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铁营养状况对孕妇血生化及新生儿血生化部分指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临床管理中,监测该类孕妇的铁营养状况,对于降低临床上预防因铁不足或铁过量所致贫血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从而探寻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以及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临床医学办法。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接诊的妊娠合并梅毒8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不实施任何治疗,观察组实施全过程的抗霉素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患者血清RPR滴度、治疗孕周与新生儿梅毒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足月产38例,占95.00%,对照组足月产10例,占25.00%,观察组早产、流产、死亡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没有死亡和流产的情况发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常新生儿有35例,占87.50%,对照组仅7例,占17.50%,而两组患者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10,P=0.0003);观察组在先天梅毒儿、窒息儿、低体质量儿等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分析:患者血清RPR滴度≥1∶16的新生儿预后明显没有患者血清RPR滴度≤1∶8的好,两组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越早的治疗孕周,其先天梅毒儿的发生也就越小,不同治疗时间的梅毒产妇产出正常新生儿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孕产妇极易出现不良的妊娠结局,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尤为重要,及时有效地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采取规范化的抗梅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有效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浙江省2013—2014年梅毒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2013—2014年预防梅毒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资料,比较梅毒孕产妇与同时段一般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差异。同时,按照治疗情况对梅毒孕产妇分组,比较是否治疗及是否规范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共收集3985例梅毒孕产妇及其所分娩胎儿/婴儿信息,其中死胎12例,活产3973例。3985例梅毒孕产妇中接受抗梅毒治疗3210例占80.55%,未治疗775例占19.45%。321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未规范治疗967例占30.12%。分娩的3985例胎婴儿中有异常症状/体征45例占1.13%;低出生体重279例,发生率7.00%;早期新生儿死亡45例,发生率1.13%,后两项均高于一般孕产妇[819494例中低出生体重儿26092例(3.18%),早期新生儿死亡1029例(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75例未治疗的梅毒孕产妇中,早产121例(15.61%),低出生体重84例(10.84%),早期新生儿死亡19例(2.45%),胎传梅毒27例(3.48%)和新生儿异常症状/体征22例(2.84%),均分别高于3210例接受治疗的梅毒孕产妇(8.26%、6.07%、0.81%、0.81%、1.03%,均P<0.01)。967例未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早产(10.44%)、低出生体重儿(8.17%)、早期新生儿死亡(1.55%)、胎传梅毒(1.65%)和新生儿异常症状/体征发生率(1.96%)均高于2243例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7.31%、5.17%、0.49%、0.45%、0.62%,均P<0.01)。结论浙江省2013—2014年梅毒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未治疗及未规范治疗的妊娠期梅毒严重威胁正常妊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梅毒产妇住院期间的负性心理,探讨对其实施临床干预的意义和方法.方法:选取梅毒产妇15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3例,观察组82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产妇100例,使三组产妇各方面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产妇的负性情绪实施临床干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三组产妇入院时心理特点、分娩后心理表现进行调查,并以SCL-90量表分别于产妇入院后和出院前对产妇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合并梅毒的产妇其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健康产妇,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方面两组产妇得分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154例(99.35%)产妇担心梅毒会传染给胎儿,此外,担心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对工作产生影响、不能对患者个人信息保密或者是影响以后的生育,居产妇负性心理的前5位.观察组产妇经过临床干预失眠烦躁、害怕、羞愧、后悔、悲观绝望、抑郁、报复等不良心理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之后经过心理干预的观察组产妇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接近于健康产妇,而与对照组产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应给予患者针对性的临床干预,包括积极的心理护理和抗感染治疗,以此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