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粘膜悬入胃腔式吻合5 6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防止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及狭窄的吻合术式。方法自1990年1月-2003年12月对5630例食管癌患者行肿瘤切除,均采用食管-胃粘膜悬入胃腔式吻合方法,遵循“窄边距、密针距、锯齿缝、轻打结”的吻合技巧,观察分析术后吻合口瘘及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563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9例(0.87%),其中颈部吻合口瘘29例,胸内吻合瘘20例,吻合口狭窄30例(0.53%),其中颈部吻合口狭窄6例,胸内吻合口狭窄24例。结论食管-胃粘膜悬人胃腔式吻合是防止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和狭窄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颈部吻合术中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食管胃侧-侧吻合对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效果。方法自2014-01—2015-02间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食管胃吻合口后壁侧-侧吻合,吻合口前壁间断缝合完成食管胃颈部吻合53例,术后随访患者进食、反流情况,并行纤维胃镜、造影检查评估吻合口内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均顺利完成食管胃颈部吻合,其中胸上段食管癌22例、胸中段食管癌31例。手术径路分为左开胸二切口37例,右开胸三切口6例,胸腔镜10例。术后病理分期:Ⅰ期7例,ⅡA期13例,ⅡB期22例,Ⅲ期1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3.7%),经禁食水,局部换药,胃肠内及胃肠外营养10 d后愈合。全部病例切缘均无癌残留,术后随访3~24个月,行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吻合口直径(1.4±0.02)cm,所有患者进食顺利,无吻合口狭窄。结论应用直线型缝合器行颈部侧侧吻合,可有效防止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难治性颈部吻合口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食管癌术后难治性颈部吻合口瘘患者给予连续冲洗法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21 d。结论连续冲洗法是食管癌术后难治性颈部吻合口瘘的一种快速、简单、价廉、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部持续负压引流装置治疗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价值。方法将98例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1例采用颈部持续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对照组47例采用更换敷料治疗。对比2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颈部持续负压引流装置治疗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能有效缩短瘘口愈合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食管床叠胃颈部分层斜坡吻合的临床经验,探讨中、上段食管癌的吻合部位及方法的改进,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实验组采用经食管床叠胃颈部分层斜坡吻合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98例,与对照组采用单层宽边吻合术92例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98例中,1例发生吻合口瘘,无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15例。对照组中5例发生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16例。结论经食管床叠胃颈部分层斜坡吻合能有效减少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减轻胃食管反流等,提高术后生存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纵隔瘘的发生原因、诊断方法、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3 902例行食管癌颈部吻合手术发生的25例颈部吻合口-纵隔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01—2007-12间食管癌颈部手工吻合手术720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纵隔瘘2例;2008-01—2010-12间食管癌颈部机械单层吻合手术2 431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纵隔瘘22例;2011-01—2013-01间改进手术方法后食管癌颈部吻合手术751例,颈部吻合口-纵隔瘘1例。10例颈部吻合口-纵隔瘘发生在右开胸三切口颈部吻合手术;15例吻合口-纵隔瘘发生在左开胸二切口颈部吻合手术。25例患者合并各种并发症21例,行口服造影剂胸透、CT检查及胃镜确诊。所有患者均采用脓腔引流、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25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食管癌手术颈部吻合口-纵隔瘘发生主要与吻合方法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有关。造影、CT及胃镜检查可确诊。早期诊断、充分引流及良好的营养支持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合方法是预防颈部吻合口-纵隔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镜直视下食管扩张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次扩张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4.4%。3例扩张后出现持续胸痛,食管造影示食管穿孔,经积极保守治疗后瘘口愈合。无消化道大出血、呼吸及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扩张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见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术前、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在65例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治疗中,对吻合口的处理采用食管胃“两定点吻合”加半边大网膜覆盖。作为术式改进组;另对50例食管癌,贲门癌采用传统吻合方式,将肌层行间断缝合包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灶的病理分类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比较两组的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术式改进组未发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发生吻合口狭窄4例。食管重建中,对吻合口的操作采用食管胃“两定点吻合法”能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胃分层缝合,外层半荷包包埋吻合方法在食道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近5年来施行食管胃分层缝合,外层半荷包包埋吻合法的106例食管癌病人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本组吻合瘘发生率为0,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传统吻合法。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45%,同传统吻合法无差别。结论食管胃分层缝合,外层半荷包包埋吻合法,在术后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吻合法。该术式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管留置时间对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狭窄与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7-2018-12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食管癌Mc-keown术式的400例食管癌患者,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量结果采用(x±s)表示。分析肠内营养管留置时间与吻合口狭窄和瘘的关系。结果术后营养管留置时间与吻合口瘘显著相关(P<0.05),营养管留置4周的患者优于留置1周的患者;营养管留置时间与吻合口狭窄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术后化疗、吻合口瘘、瘢痕体质可能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高危因素,营养管留置时间与吻合口狭窄无明显相关。术后呛咳可能是引起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营养管留置时间与吻合口瘘显著相关。营养管留置4周较营养管留置1周能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切除颈部消化道重建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2年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接受食管癌切除术并行颈部消化道重建的94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吻合口良性狭窄定义:出现吞咽困难症状、经内镜证实需内镜扩张治疗,同时排除经病理证实的恶性病变。分别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来明确与吻合口良性狭窄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56例(16.5%)患者术后出现颈部吻合口良性狭窄。单因素分析显示,心血管病史(P=0.001)、糖尿病病史(P=0.041)、管状胃重建(P=0.050)、端端吻合(P=0.013)及术后出现吻合口瘘(P=0.008)与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心血管病史(P=0.004)、管状胃重建(P=0.026)、端端吻合(P=0.043)及术后吻合口瘘(P=0.001)为吻合口良性狭窄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食管切除管状胃颈部重建具有较高的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率。对于具有心血管病史者,应维持术后血压的稳定;尽量避免行端端吻合;对于术后吻合口瘘者,在瘘口愈合后可考虑尽早行内镜扩张以预防吻合口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机械吻合术与分层吻合术在预防食管和贲门癌手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食管反流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将316例食管和贲门癌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机械吻合组(162例,采用食管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和分层吻合组(154例,采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分层吻合术)。分别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食管反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机械吻合组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2%和2.0%,而分层吻合组则分别为3.9%和4.7%,两组比较P<0.01。两组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88.8%、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预防食管和贲门癌手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方面,机械吻合优于分层吻合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行三切口食管切除术(McKeown术)颈部吻合后发生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单一治疗组中行McKeown术,以管状胃代食管的所有食管癌患者,以术后出现良性吻合口狭窄并进行连续扩张次数≥3次的患者为狭窄组,无术后狭窄或狭窄较轻扩张次数<3次的患者为非狭窄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ASA评分、手术方式、吻合方式、管胃上提部位、肿瘤R0切除情况、吻合口瘘等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入选271例患者,有9.6%的患者需要行3次或3次以上的扩张治疗。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70岁)、术前新辅助治疗、手工吻合、胸骨后管胃上提路径、吻合口瘘、肿瘤的非R0切除与严重的吻合口狭窄均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瘘(OR=5.541,95% CI:2.110~14.549,P=0.001)和胸骨后管胃上提路径(OR=6.736,95% CI :1.623~27.965,P=0.009)是严重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吻合口瘘、胸骨后上提路径是食管癌McKeown手术颈部吻合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1999年4月~2004年6月,笔者对52例食管癌患者,在食管部分切除后,用黏膜缝合法加肌层套叠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在预防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食管反流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吻合器在颈部胃食管吻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食管癌切除后采用消化道吻合器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经验,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125例食管癌患者,根据采用的手术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器械吻合组:行食管癌切除后采用国产常州WGWB-26型吻合器进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手工吻合组,行食管癌切除后采用手工方法进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比较两种手术术式的胃食管吻合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器械吻合组吻合时间少于手工吻合组(30±5min vs.55±5 min, P<0.05),近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手工吻合组(0% vs.4.8%, 0% vs.9.5%,P<0.05);器械吻合组随访1~15个月食管X线钡餐检查证实无吻合口狭窄.结论 使用吻合器行胃食管器械吻合,能增加吻合的可靠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造口袋在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患者4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在颈部瘘口周围放置造口袋进行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瘘口处置引流管接负压器引流,比较2组的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和换药费用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的住院天数、换药次数、换药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治疗中应用造口袋,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换药费用,同时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使患者舒适度、满意度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法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们共诊治8例食管癌胸内吻合口瘘,3例颈部吻合口瘘病人,对其发生的原因及诊断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痊愈出院,1例吻合口瘘愈合后吻合口闭锁带空肠造瘘管出院。结论针对吻合口瘘应预防为主,胸内吻合口瘘应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中毒症状轻、一般状况较好、胸腔积液有局限可能的患者,采用相应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效果。颈部吻合口瘘发生后对全身的影响较轻,一般通过局部引流和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瘘口多会自行愈合。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食管、胃吻合的确切程度。以往手法吻合易出现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吻合口早、中期瘘常危及患者的生命,严重的吻合狭窄使患者术后进食吞咽困难,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食管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占所有食管癌术后并发症中的2%~30%;食管吻合口瘘可引起颈部、纵隔的严重感染甚至发生胸骨后脓肿,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死亡.尽管缝合技术和材料不断发展,吻合口瘘仍然是一个未解决问题.目前尚没有稳定、可靠和特定的动物模型,而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是明确食管吻合口瘘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三切口术后胸内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胸一科自2010-08—2016-10间行食管癌三切口手术286例,术后明确吻合口瘘98例,其中单纯颈部吻合口瘘77例、吻合口纵隔瘘14例、吻合口右胸内瘘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吻合口瘘经积极治疗后,全部愈合。纵隔瘘经持续胃肠减压和鼻饲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也痊愈出院。7例胸内瘘患者,有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在44~189 d,平均76 d。通过对286例食管癌三切口手术的分析,特别是7例胸内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观察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规律,找寻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单纯吻合口瘘经拆除颈部切口缝线,定期更换辅料后,平均13.6 d愈合。吻合口纵隔瘘经敞开颈部切口引流,延长胸胃减压时间和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后,平均35 d愈合。7例胸内瘘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后,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76 d。结论食管癌三切口术后吻合口右侧胸内瘘虽发生率低,但病情多较危重。在病情尚允许情况下,行吻合口造影,能早期明确诊断。给予颈部切口敞开引流,胸腔积液定位后闭式引流,充分胃肠减压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迅速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