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口北槽挖槽段泥沙淤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近几年的大量实测资料分析北槽挖槽段泥沙淤积特性,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表明:北槽挖槽段泥沙淤积呈三峰型,其主要淤积部位在264-271灯浮区,南槽、北港水沙与北槽交换的影响使得北槽拦门沙位置上移。三峰型淤积机理各不相同,桃汛时泥沙主要在3^#测点附近集中淤积,洪汛时泥沙在北槽全槽淤积,汛后期泥沙在挖槽段内淤积,实质是洪汛北槽下段的淤积泥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3.
分析计算永定河滞洪水库洪水、径流特性、设计洪水过程线和水库防洪调度运用方案。并对水库泥沙来源和输沙特性、三家店洪水期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以及水库泥沙冲淤等进行分析计算。最后论证推荐为旁侧库方案优于大库方案。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泥沙过程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利用长江口北槽口内和口外大潮和小潮的流速、盐度和含沙量资料,对北槽最大浑浊带水动力、泥沙过程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此外,还利用一维悬沙数学模型对北槽的悬沙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槽口内,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是潮汐的不对称性和河口重力环流。在北槽口外,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则是河口底部泥沙的周期性再悬浮。在长江口北槽口内、口外最大浑浊带中,细颗粒泥沙的再悬浮过程也存在着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入海泥沙通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华林  沈焕庭  严以新  王永红 《泥沙研究》2006,11(6):75-80,F0003
将历史海图的基准面进行统一换算,采用GIS技术,实现了长江口及杭州湾DEM,作为长江口及杭州湾冲淤分析及通量计算的基础。通过百年时间尺度的大范围冲淤分析,结合泥沙动力学、沉积学方法,建立了长江口泥沙收支平衡模式,以此为基础,计算了长江河口若干重要界面的泥沙通量。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基本特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8,他引:31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的粒度、矿物、电荷与絮凝的基本特笥,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以32策米作为粗颗粒泥沙与细颗粒泥沙划分的界限,以利推动我国细颗粒泥沙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泥沙絮凝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针对长江河口的具体情况,介绍我国在河口泥沙絮凝研究工作中有关絮凝机理、絮凝特性和凝沉降动力学模式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长江口北槽涉水工程对该区域水沙条件的影响,利用2009年8月北槽4个同步走航断面的水文泥沙资料,根据通量守恒原理,采用横向均匀、垂向时变的网格,经过时间插值、空间插值和投影的方法,将数据统一到计划断面,对北槽坡槽的水流结构分布特征及泥沙输运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槽南、北边坡和深槽的涨落潮流速具有不同步的特征,南、北边坡先涨先落、深槽后涨后落,平流项输运和潮泵效应是北槽泥沙输运机制的主要影响项;北槽悬沙在深槽和南边坡向海输运,而在北边坡则是向岸输运,这种局部差异可能是北槽拐弯段北边坡淤积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长江口北支连兴港站逐时潮位序列和青龙港站高低潮位序列进行调和分析,从潮汐不对称性方面,寻求出适合描述长江口北支河口形态的参数:变形系数A、G以及振幅参数A2和相位参数P。根据资料所绘制的参数拟合曲线表明,青龙港站、连兴港站均为涨潮占优,且青龙港站潮汐不对称性强于连兴港站,这主要由于长江口北支断面从下游到上游不断缩窄,潮波变形加剧所致;长江口北支从下游连兴港站到上游青龙港站,两站涨潮占优的潮汐不对称性差异在年际变化上总体呈现加强趋势,其主要与青龙港站潮汐不对称性总体减弱、连兴港站基本保持不变有关;北支下泄径流量减少,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龙港涨潮优势特性的减弱。  相似文献   

10.
长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许全  喜熊明 《人民长江》2006,37(12):5-6
阐述了长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理念和系统功能以及系统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矢量数据编辑子系统、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子系统、水文泥沙专业计算子系统、水沙信息可视化分析子系统、长江河道演变分析子系统、基本信息查询子系统、长江三维可视化子系统、水文泥沙河道信息网络发布子系统等8个子系统的功能实现.该系统采用数据库、GIS、遥感、网络融合技术,实现了对长江流域近110亿条水文泥沙监测数据和5万余幅地形观测资料的统一管理,提高了长江水文信息处理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时钟 《泥沙研究》2000,(6):72-80
本文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方向1)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是非均匀沙,其运动机理究竟如何?2)大规模水利工程究竟如何影响长江口最大浑浊带?3)在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的数学模拟中,如何考虑河口波、流相互作用(耦合)及其对近底细颗粒泥沙输移的影响?4)整个长江口水域瞬时、连续的水深、含沙量、地形变化资料的获*粒泥沙过程数学模拟的精度。5)长江口悬沙以拉格朗日模式输运,而过去大多悬沙观测调查是在欧拉模式中进行,如何进行欧拉和拉格朗日模式对比研究?6)风暴潮、台风等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南支河段悬移质含沙量计算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给出了一个水平二维悬移质计算模型,对现有的输沙方程作了改进.文章阐述了新输沙方程的推导、差分计算格式及稳定性,讨论了用优化方法确定挟沙能力的理论基础及计算公式。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并应用长江口南支河段实测资料进行率定及验证计算. 结果表明,模型给出的输沙方程及优化方法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实用上是可行的.其中优化率定方法还可应用于环境等同类问题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深水航道海域悬浮泥沙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和维护的核心问题为泥沙问题。对长江口深水航道 7 个浮标所在海域进行了不同浓度含沙水体的反射光谱测量,并且结合“长江口深水航道水文、泥沙、波浪自动遥测系统”遥测数据和野外现场取样数据,对其光谱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海域悬浮泥沙的敏感波段在 730 ~ 930 nm 之间,并且 731 nm 附近的一阶微分与悬浮泥沙浓度相关性较好。在对其光谱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悬浮泥沙光谱反射率、光谱反射率均值和反射率一阶微分的指数反演模型和二次反演模型,结果显示 900 nm 波长的指数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定量反演出悬浮泥沙浓度。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北支沉积特征及北支河道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江口北支CY、XL1、XL2及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分析,揭示长江口北支沉积沙体在垂直方向上沉积相序的演变规律,北支表层沉积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而探讨长江口北支河道的演变趋势,为长江口北支的进一步开发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徐六泾河段洪季中水期悬浮泥沙沉降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9月27日至10月5日长江口洪季中水期间,在徐六泾2号水文平台处,结合OBS3A、LISST100(B)和ADCP对该地区的悬浮泥沙在大中小三种不同潮型下进行观测.详细分析了洪季中水期该处悬浮絮凝体沉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潮差会对絮凝体的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相同絮凝体粒径下,大潮差时絮凝体有效密度和沉降速度都是小潮差时絮凝体的1.5倍,整个测量期间沉降速度约为0.5~3.0mm/s.针对目前利用分形学研究泥沙沉降特性的成果结合本文结果可知徐六泾处絮凝体质量分形维数约为2.5,并且由于泥沙形状及分布不均的影响泥沙沉降特性的系数约为0.43~0.5.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水文泥沙测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指出了两国在水文测站分类与管理方面的异同以及水文泥沙资料的传输、存储、分发等方面的管理情况。就黄河水文而言,应学习和借鉴美国在水文泥沙测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的成功经验和优点,提高和改进黄河水文泥沙测验管理水平;应研究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完善各种测站建设和仪器配置标准;应通过立法确定水文的地位,明确水文经费的投入渠道,确立水文事业经费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增长的标准;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向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7.
18.
泥沙的扬动流速是指泥沙颗粒跃起后不再回落到床面,而是悬浮于水中,并随水流运动前进时的临界流速.在4次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扬动流一般公式,对长江口区流向稳定时期同步观测的垂线平均流速、底部悬沙粒径、水深和泥沙沉速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拟合长江口区非均匀细颗粒粘性泥沙杨动流速公式,相关系数达0.85以上.经该公式计算的长江口非均匀细颗粒粘性泥沙扬动流速值大于已有公式计算值.  相似文献   

19.
引入粒径谱函数的颗粒分析方法,改进以往粒径累积频率曲线中无法用数字关系式表达的缺陷,标准化后的标准谱函数参数可简化为唯一的谱宽指数,更直观地反应粒径级配关系,使颗粒分析具有统一的标准.研究表明:粒径的粗细、均匀程度等特征值均可用数学形式表达.已采集的长江口分析沙样,属细颗粒泥沙范畴.谱函数参数:粗度A<1,泥沙越粗A值越大,其变化范围在0.22 ~ 0.66之间;非均匀度B>1,泥沙越不均匀B值越大,B值范围在1.05 ~2.93之间;长江口泥沙谱宽指数b值在0.05~0.66之间.实验及其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各取样点泥沙的特征值差距较大,表明长江口泥沙粒径在粗细及均匀程度上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北支沉积物粒径趋势及泥沙来源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杨欧  刘苍字 《水利学报》2002,33(2):0079-0085
本文以长江口北支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资料为根据, 运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对该区域进行分析处理, 获得采样区沉积物粒径趋势矢量分布. 结果表明: 长江口北支青龙港以上河段的沉积物有向下游搬运的趋势; 而青龙港以下的河段, 沉积物的搬运方向是从下游指向上游; 长江口北支口外海域的沉积物有向长江口北支运移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 本文还探讨了导致长江口北支不断淤积的物质来源: 北支以口外海域来沙为主, 上游也有少量泥沙直接进入北支; 北支口外海域来沙以长江口南支入海泥沙扩散倒灌为主, 苏北沿岸泥沙供给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