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析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初步探讨两种病毒感染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致病机制. 方法 H7N9病毒与H1N1病毒分别感染小鼠,观察不同病毒感染后小鼠生存率,并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脑、肠等组织,伊红-苏木素染色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检测病毒抗原分布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分析肺组织病理损伤与病毒复制、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 H7N9病毒感染小鼠肺及脾脏损伤较轻,存活率较高.H1N1 病毒感染的小鼠肺及脾脏损伤较重,感染后9 d全部死亡;两种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少量间质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差异.但H1N1病毒感染后肺及脾脏中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小鼠机体炎症反应明显强于H7N9病毒感染后小鼠炎症反应. 结论 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后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及程度均不同,病毒复制是小鼠肺损伤的诱发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宿主针对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程度与急性肺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实验旨在初步探讨A/shanghai/4664T(H7N9)和A/PuertoRico/8/34(H1N1)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发病特点,为H7N9致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将同等剂量(5×10^3TCID50)流感病毒滴鼻感染BALB/c小鼠,分析其在感染后体重、肺指数、病毒载量和肺组织病理的变化情况。结果H1N1PR8感染组和H7N9感染组小鼠在7d内体重均持续减低,H1N1PR8组较H7N9组降低更为明显;在感染后3dH7N9组与PBS组肺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感染后7dH7N9组与PBS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H1NlPR8组比H7N9组感染后3d肺指数显著增高(P〈0.05),但感染后第7天无显著差异(P〉0.05)。H1N1PR8组和H7N9组病毒载量在感染后第3天均显著升高,但两组无显著差异;第7天两组病毒载量均有所降低,但H7N9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H1N1PR8组(P〈0.05)。H1N1PR8在感染后3d主要病理变化为炎症细胞浸润和水肿,而H7N9组主要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在感染后7dH1N1PR8组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出现大面积肺水肿;H7N9组表现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H7N9和H1N1PR8感染BALB/c小鼠均可发病,但发病特点有所差异,H7N9病毒对鼠的适应性比H1N1PR8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人高致病H5N1禽流感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及H1N1流感病毒分别感染BALB/c小鼠后的机体反应特征。方法 分别以H7N9病毒、H5N1病毒和H1N1病毒滴鼻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存活率、体征变化及感染后肺组织病理损伤差异,检测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肺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观察小鼠感染后修复状况。结果 H7N9病毒、H5N1病毒和H1N1病毒均感染BALB/c小鼠,小鼠存活率依次为H7N9>H1N1>H5N1,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程度依次为H5N1 >H1N1 >H7N9,PCNA表达水平依次为H7N9 >H1N1 >H5N1。结论 H7N9病毒感染后宿主炎症反应较小,感染后小鼠肺组织自我修复能力较强;H5N1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的机体反应最为强烈,感染后恢复能力差,致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鼻腔将H5N1禽流感病毒接种ICR小鼠,观察其主要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 麻醉ICR小鼠后将100 μL H5N1禽流感病毒原液用移液枪滴入接毒组小鼠鼻腔,接毒后14 d内每隔24 h取材一次,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 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ICR小鼠后表现出明显的病理改变?ICR小鼠的肺部病变最严重,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间质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并有充血和单核细胞浸润,肺泡壁明显增宽,血管充血,有的肺泡溶合,呈气肿状?肝?肾?脑等其它脏器也出现病变?【结论】 禽流感ICR小鼠模型能复制出人类禽流感疾病的许多病理特征,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ICR小鼠的肺病理类似于人禽流感严重病例的肺病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鼻腔将H5N1禽流感病毒接种ICR小鼠,观察其主要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麻醉ICR小鼠后将100恤LH5N1禽流感病毒原液用移液枪滴入接毒组小鼠鼻腔,接毒后14d内每隔24h取材一次.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ICR小鼠后表现出明显的病理改变。ICR小鼠的肺部病变最严重,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间质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并有充血和单核细胞浸润,肺泡壁明显增宽,血管充血,有的肺泡溶合,呈气肿状。肝、肾、脑等其它脏器也出现病变。【结论】禽流感ICR小鼠模型能复制出人类禽流感疾病的许多病理特征,禽流感H5NI病毒感染ICR小鼠的肺病理类似于人禽流感严重病例的肺病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 Swiss和KM 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 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 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 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 Swiss为40%,C57BL/6为25%,KM 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 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5N1禽流感动物模型.不同品系的遗传特性对禽流感易感性产生明显的影响,遗传背景可能与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应答机理存在联系:BALB/c和C57BL/6均为近交系,其中BALB/c小鼠的品系特征之一表现为干扰素产量低,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高死亡率(70%),而C57BL/6小鼠的干扰素产量高,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低死亡率(25%),提示不同遗传背景小鼠的干扰素水平与H5N1感染致死具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H5N1禽流感病毒易感性相关基因以及其与宿主免疫反应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了解新型H7N9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传播能力以及通过何种途径进行传播。方法 H7N9病毒感染小鼠后与同居小鼠合笼,研究同居小鼠的临床变化指征、病毒复制情况、病毒在组织中的分布以及病理变化。以同居小鼠分泌物接种其他小鼠,观察同居小鼠通过何种途径传播病毒。结果 H7N9病毒可以在肺组织、肠组织和脑组织中复制,并可以在同居小鼠中传播。H7N9病毒感染小鼠其咽、眼分泌物以及粪便均具有感染性,其中尤以咽拭子的传播风险最高。结论 H7N9病毒可以不通过适应就感染小鼠,并引起小鼠间传播。被感染小鼠分泌物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H5N1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方法。方法以H5N1病毒作为抗原包被96孔板,与待检血清作用后,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山羊抗小鼠IgG作为二抗,用ELISA方阵法确定最佳抗原、血清稀释浓度。结果感染7 d小鼠血清中抗体水平很低,感染14 d血清抗体水平较高,最佳抗原稀释度1∶100,最佳血清稀释度1∶200。结论这种快速检测H5N1病毒的诊断方法直接有效、方便易行,有助于H5N1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雪貂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动物模型。方法A/Anhui/1/2013(H7N9)禽流感病毒经鼻吸入感染雪貂,观察动物临床症状和体征,上呼吸道排毒情况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雪貂感染后出现体重下降、活动减少以及打喷嚏的临床表现,上呼吸道、心脏、肝脏及嗅球可检测到活病毒,上呼吸道排毒的峰值出现在感染后的第3—5天。血清抗体滴度最高达到1280,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粒细胞数量增加。组织病理学显示动物肺脏呈局灶性间质性肺炎及肺泡炎改变,CT显示肺内片状阴影。结论成功建立雪貂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动物模型,模型的建立为H7N9禽流感发病机制研究、药物及疫苗的评价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探讨H7N9禽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的感染与致病能力,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以病毒滴鼻感染小鼠,在BALB/c小鼠肺组织中连续传代,通过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比对探寻适应的分子机制。结果禽流感H7N9A/Anhui/1/2013病毒,经过在小鼠体内进行9次传代后,对鼠肺适应株与野生型毒株进行基因比对,发现适应株HA基因,NA基因以及PA亚基共发生了4个有义突变。结论禽流感H7N9A/Anhui/1/2013病毒经连续传代后基因发生突变,但对病毒的毒力以及致病力影响仍需后续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1.
新型甲型H1N1流感主要临床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临床特征。方法依据国家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试行版第三版诊断,将1起以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的疫情暴发202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中62例住院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归纳此次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结果调查202例患者中,发热是最普遍的全身表现,其中低热52例占25.74%,中等程度发热99例占49.01%,高热51例占25.25%;局部症状中以咳嗽为最常见占77.23%;患者有乏力49.5%、头痛49.5%、头晕47.52%、咽痛47.52%、流鼻涕47.03%、鼻塞45.05%、打喷嚏40.59%;四肢酸痛和腰背酸痛分别占28.71%、36.63%;62例住院患者中外周血白细胞异常者14例,淋巴细胞异常者29例,肝功能ALT轻度升高6例,胸片有肺部感染者4例,心电图异常者2例。结论此次甲型H1N1流感的全身中毒症状主要以发热、乏力、头痛、头晕、四肢和腰背酸痛等为主,局部症状以咽痛、流鼻涕、鼻塞、打喷嚏为主,血常规可有异常,并发细菌感染时胸片异常,心脏、肝脏受累的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甲流疫苗)和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普流疫苗)同期接种的不良反应,分析甲流疫苗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种疫苗接种记录,对其中记录的不良反应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甲流疫苗接种156 738人次,发生不良反应18人,发生率11.48/10万;普流疫苗接种116994人,发生不良反应7人,发生率5.98/10万。分析发现,甲流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全国水平、普流疫苗相当;此外2种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在职业、年龄及性别分布上相同;2种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6~25岁年龄段、学生中较高,且有随着年龄段的升高,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rs=-0.999,P<0.001)。此外,2种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除肌肉痛外,其余症状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别。结论综上所述,甲流疫苗临床观察时间短、接种后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但总体来看,接种甲流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保护甲流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3.
李丽  李侗曾  梁连春  闾军 《北京医学》2011,33(3):203-206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确诊的335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普通型与危-重型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09年10月前患者多有甲型H1N1流感接触史,病情轻;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患者少有甲型H1N1流感接触史,危-重型患者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的护理体会。方法:着重加强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避免各种护理并发症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在短期内出院。结果:70例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患者症状、体征在短期内消失,胸部X线检查结果提示肺部渗出灶明显吸收,无一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及流感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在合理的临床治疗基础上,通过以上护理措施,甲流合并肺炎患者病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在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的变化趋势。方法:观察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入住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科的20例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均治愈出院。以氧合指数200为界限进行分组,分为氧合指数≥200组(A组)和氧合指数〈200组(B组),监测两组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结果:①相对于A组,入院时及治疗第1天,B组的白介素-2(IL-2)明显增高(P〈0.05)。②与A组相比,治疗第3天,B组白介素-4(IL-4)明显增高(P〈0.01)。③白介素-6(IL-6)总体均数明显呈下降趋势,由(27.26±27.88)pg/mL下降至(1.15±0.51)pg/mL。与A组相比,入院时及治疗第1天,B组IL-6明显增高(P〈0.01)。④与A组相比,入院时及治疗第3天B组,白介素-10(IL-10)明显增高(P〈0.05)。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体均数明显呈下降趋势,由(37.56±48.48)pg/mL下降至(6.25±9.29)pg/mL。与A组相比,B组TNF-α明显增高(P〈0.01)。结论:①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氧合指数〈200)的细胞因子IL-2、IL-6、IL-10和TNF-α比氧合指数≥200组的高。②随着病情的好转,致炎因子IL-2、IL-6和TNF-α逐渐下降,而抑炎因子IL-4和IL-10先升高,后下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情况、高危人群、临床特征、重症及危重症的判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策略进行扼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型H1N1病毒所致肺炎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实验室证实的甲型H1N1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及CT影像学表现。结果 按照甲型H1N1病毒肺炎的受累面积,将27例患者按初诊时肺部的影像改变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种类型。轻度者10例,表现为散在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样阴影;中度者9例,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的、多发片状实变阴影及结节影,5例合并胸腔积液,并伴有轻、中度代偿性肺气肿;重度者8例,表现为双肺大片实变阴影伴有空洞,其中2例合并霉菌球,3例伴有支气管扩张,4例合并纵隔及胸壁皮下气肿,均伴有双侧胸腔积液及中、重度肺气肿。6例死亡病例中,1例为轻度肺炎恶化死亡,1例为中度肺炎转化为重度肺炎后死亡,其他4例为重度肺炎病例。结论 甲型H1N1肺炎表现为多肺段受累的磨玻璃样变和实变,重度者常伴有空洞、支气管扩张、胸腔积液、纵隔皮下气肿及霉菌感染,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8.
2009~2010年深圳市福田区甲型H1N1流感病毒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深圳市福田区2009-2010年流感监测样本,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 Time RT-PCR)进行核酸检测和型别鉴定,同时进行病毒分离和血凝实验。结果 2009年8月-2010年12月共检测467份咽拭子样品,核酸检测阳性129份,阳性率为27.62%;病毒分离毒株101株,阳性率为21.63%。结论在2009年8月份甲型H1N1流感开始流行并成为流行的优势毒株,并持续到2010年3月份;5~59年龄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率较高,而5岁以下及≥60岁年龄组分离率反而较低。  相似文献   

19.
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在亚洲的持续爆发引起了人们对全球流感大流行的担心。截至2006年2月,已有160多人被证实感染了H5N1型禽流感,80多人已死亡。本文对H5N1型禽流感的起源,传播,预防及治疗,以及可能的流行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