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在隐匿性冠状动脉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7例无冠心病症状的体检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T全心扫描后,对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及分级评价,并评价成像质量及估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发现狭窄性病变34例,其中多支狭窄性病变25例,单支狭窄性病变9例;重度狭窄(≥75%)4支,中度狭窄(50%~75%)9支,轻度狭窄(<50%)55支.图像质量1级51例,2级6例.平均辐射剂量(2.67±0.47)mSv.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隐匿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如何控制图像质量。方法通过对我院9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再根据原始图像和容积重现,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建等四个方面分别对患者冠状动脉图像的清晰程度及各个血管分支显示情况进行对比评价,并分析如何提高图像质量。结果 320排CT对冠状动脉成像图像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阳性检出率高,与冠脉造影进行比较,评分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20排CT对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管壁斑块性质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及分析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敏感率以及特异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间46例在本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66例患者,让其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的检查。对比64排螺旋CT冠状成像与常规冠状造影检查结果,了解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敏感率以及特异性。结果:以常规冠状造影检查结果为标准,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率为97.01%,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性为95.35%。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属于无创检查,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5例冠心病疑似患者进行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满足影像学判断的有39例,占86.7%;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左前降支及各段分支、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等,CT图像基本满足影像学诊断的要求,占83.5%~96.3%。结论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能够较好显示冠状动脉以及它的主要分支,它实现了冠状动脉的无创检查,为冠心病的筛查及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精确、经济可行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变异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CTA)结果,冠状动脉起源变异9例,发生率3.4%。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重建方法评价变异冠状动脉的行径及其与临近大血管的关系,用仿真内镜(CTVE)评价异位开口及其与临近冠状动脉开口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起源变异9例中,右冠(RCA)开口于左冠窦2例,RCA开口于前降支(LAD)1例,RCA开口高位2例,LAD与回旋支(LCX)分别开口于左冠窦2例,LCX开口于右冠窦1例,LCX开口于右冠主干1例。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开口及冠状动脉全貌,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变异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 19例房颤患者行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以优、良、差为标准,评价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分布。同时评价平均心率<70 bpm和平均心率≥70bpm两组图像质量分布情况。结果平均心率<70 bpm和平均心率≥70 bpm组间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43);针对RCA、LAD、LCX,图像质量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91,0.51,0.53)。结论对于房颤患者,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扩大冠状动脉CTA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女性冠心病疑似患者在1个月内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ornary angioiography,CAG)检查,对冠状动脉的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进行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50%的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CTA评价>5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4.0%,符合率为78.8%.结论:64排螺旋CT对女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评价女性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评价左室射血分数的特点,分析其对评价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方法选取5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320排动态容积CT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分析探讨两种检查的左室射血分数值。结果320排动态容积CT系统自动计算的左室射血分数值比2DE的左室射血分数值稍大,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排动态容积CT修正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值比2DE的左室射血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0排动态容积CT系统自动计算的左室射血分数值比320排动态容积CT修正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值稍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对左室射血分数的检查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了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接收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和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测,由两位知名医师对造影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有78例患者一次性检查成功,2例患者由于自身原因第一次检测失败,第二次检测均成功。同时对左冠主干狭窄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对左前降支狭窄诊断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相对较差,而右冠和左回旋支狭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低。结论将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应用于冠心病临床诊断之中,不仅可以提高狭窄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该类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提供借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意外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0例(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意外发现少数潜在危险型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1例,分别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窦并形成较大拐角9例,其中5例右冠状动脉管壁不规则钙化,另4例右冠状动脉正常;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窦且左主干走行于主动脉肺动脉两大血管之间1例;单一右冠状动脉畸形1例,其中一分支见管壁不规则钙化。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筛查时,能意外发现冠状动脉的起源异常,而对少数潜在危险型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认识,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造影术3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及相关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 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或右侧桡动脉,采用Judk ins法行多角度、多方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31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181例(57.5%)。该181例中受累部位前降支141例(77.9%),右冠状动脉82例(45.3%),左回旋支68例(37.6%),左主干3例(1.7%);累及单支血管病变104例(57.5%)、2支血管病变40例(22.1%)、3支血管病变37例(20.4%)。发现15例单发心肌桥,5例冠心病合并心肌桥,心肌桥发生率6.3%。1例(0.3%)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出现1例(0.3%)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0.3%)腹膜后大量出血,1例(0.3%)右冠状动脉近段夹层,2例(0.6%)右侧股动脉穿刺处假性动脉瘤,11例(3.5%)血管迷走反射,皆给予相应处理后治愈,无不良后果。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为冠心病诊断金标准,它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可靠,并指导治疗,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心血管造影对右心室双出口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1例右心室双出口患者的临床及心血管造影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的心血管造影诊断与术后诊断完全相符,符合率为100%.11例主动脉、肺动脉同时显影,两大动脉起自右心室.8例室间隔缺损,3例心内膜垫缺损.其中5例室间隔缺损位于肺动脉瓣下,同时并右冠状动脉异位开口;3例室间隔缺损位于主动脉、肺动脉之间,同时合并左右心房互换、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室间隔缺损远离肺动脉和主动脉,肺动脉发育差.另1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二尖瓣、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结论 心血管造影对右心室双出口及合并畸形可做出较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常亚彬  程佶  徐兆峰  李颖  陈欣 《天津医药》2019,47(11):1175-1178
目的 分析 10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对侧冠状窦(AAOCA)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总结、分析 2018年 6月—2019年 6月本院 10例 AAOCA患儿临床症状、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和 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结果。结果 10 例 AAOCA 患儿均无典型运动后胸痛及晕厥,静息心电图正常,经 TTE 首检示AORCA 8例,AOLCA 2例,CTCA结果与 TTE诊断一致,提示异常起源冠状动脉均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开口狭窄 7例(AORCA 5例,AOLCA 2例),主干受压狭窄 4例(均为 AORCA),AOLCA合并壁内段 1例,起始角度为锐角 8 例(AORCA 6 例,AOLCA 2 例),AORCA 同时合并高开口 1 例。结论 对于无典型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正常的儿童AAOCA,TTE可以早期正确诊断。CTCA除明确诊断外,可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走行位置、开口是否狭窄、起始角度以及是否合并壁内段等危险因素。AAOCA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并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冠状动脉造影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CCA)的发生率、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0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1020例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在千佛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对其中有冠状动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CCA解剖学特征进行分类。结果 1020例患者共检出冠状动脉畸形31例(发生率3%),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17例(占54.8%),冠状动脉瘘9例(占29%),冠状动脉结构异常5例(占16.2%)。结论老年人CCA并非少见,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老年人冠状动脉畸形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大多数CCA并不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肾脏cT灌注特点,分析破1:5大小、数目及位置与肾血流量的关系。方法采用AQUILION ONE320排CT,对22例超声诊断AD的患者,术前进行双肾血流灌注检查(5mL/s,50ml,320mgI/m1),同时行胸腹部大血管cT血管造影检查,测量肾血流量参数值,并观察AD内膜破口的位置、大小及数目,比较分析患者破VI大小、数目及位置与肾血流量的关系。结果22例患者中,只有1个破口者15例,破口大小(16±9)mm;/〉2个破口者7例,破口大小(6±3)nlnl。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B型)1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A型)6例。只有1个破口者肾血流量平均为(280±77)ml∥(min·100ml),A型AD患者肾血流量平均值低于B型[(210±32)ml/(min·100ml)比(292±43)mW(min·100m1),P〈0.01],破口大小与肾血流量高度相关(r=0.968,P=0.000);≥2个破口者。肾血流量平均为(246±63)ml/(min·100m1)。随破口数量增多,患者肾血流量平均值升高(P〈0.05),肾动脉起源于假腔侧。肾灌注优于真腔侧(P〈0.05)。结论AD患者内膜破口大小及数目、位置是影响。肾动脉灌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147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重建图像行影像学评价,所有患者均行常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对照。结果 147例患者共有1980个冠状动脉节段可用于评价。显示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2%,特意性为94%,阳性预测值为82%,阴性预测值为96%。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一种无创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动态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性。方法对确诊变异型心绞痛36例的动态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中有30例冠状动脉造影存在有意义的病变(狭窄≥50%),占83%,其中中、重度狭窄(〉70%)共21例,占58%。单支病变所占比例高于多支病变,血管病变最多见于左前降支,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病变在70%以上的狭窄病例中,ST段抬高大于0.2 mV者15例,占42%;持续时间大于3 min者14例,占39%。结论变异型心绞痛更易于发生在有病变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冠状动脉痉挛发生率越高。冠状动脉痉挛时ST段抬高幅度及持续时间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CT影像学研究,探讨上颌窦气化与上颌窦炎的关系。方法对鼻部不适病例进行螺旋CT扫描,然后将观察的结果分成正常组和上颌窦炎组,每组80例,测量每组的上颌窦体积,分析上颌窦体积与上颌窦炎的关系。结果疾病组右侧上颌窦体积为(9.89±2.86)cm3,左侧上颌窦体积为(10.11±2.54)cm3,对照组的右侧上颌窦体积为(27.16±14.12)cm3,左侧上颌窦体积为(28.35±15.07)cm3,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窦气化程度与上颌窦炎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气化程度越低,上颌窦炎的发病率越高;反之,气化程度越高,上颌窦炎的发病率越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从髂总动脉到股动脉段CT造影在冠状位及矢状位最大密度投影中的解剖特点分析,指导下肢动脉疾病介入治疗时患者正确的投照体位及超选择下肢血管的插管方法,以提高介入插管的准确率及成功率。方法:(1)分析56例正常成人髂总动脉至股动脉段CT造影资料,测量冠状位测量髂总动脉间成角。(2)在矢状位和冠状位测双侧髂内动脉开口位置高低,髂总动脉的长度。(3)在横断位观测两侧股深动脉开口位置。结果:(1)正常成年男性双侧髂总动脉间成角均值小于正常成年女性,男女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左侧髂总动脉长于右侧髂总动脉,右侧髂内动脉开口高于左侧髂内动脉开口。(3)股深动脉开口起始部位81%起自于股动脉后侧。结论:(1)在髂内动脉介入手术操作时,成年男性股动脉穿刺对侧髂内动脉插管应用成袢技术,成年女性应采用直接插管技术。(2)病变在右侧动脉的介入操作的难度明显高于左侧。对不同患者应根据其髂内动脉的解剖特点实行个体化介入手术操作。(3)在动脉造影时,若发现股浅、股深动脉显影有重叠,则将患者臀部抬高25~°30,°或将X线球管旋转25~°30°(即斜位),这样可明显弥补前后位时的不足,使大部分肢体的股深动脉开口及其第1段清楚显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TOF MRA)对后组静脉窦,尤其是窦汇区解剖及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受检者行常规MRI和3D CE TOF MRA检查,排除颅内静脉系统病变后,对MR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中,横窦左右对称12例,优势侧横窦位于右侧14例,左侧2例;上矢状窦和直窦与左右横窦均有四种连接方式;左右横窦之间可以连接或不连接;非优势侧横窦可以发育细小或完全不发育。结论3DCETOFMRA是显示窦汇区的正常解剖和变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