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从对中国当前历史城镇保护的问题分析入手,通过对历史城镇景观表征与文化内涵作用关系的分析,提出以文化为线索组织城镇景观要素的保护思路,并从城镇格局、族群地段、街巷场所、典型地标等不同景观层面分别论述了历史城镇"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活态保护策略,以期完善我国既有历史城镇保护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旨在从空间集体记忆切入,建立工业城镇生活性景观认知与保护更新方法:通过在北京铁路工业重镇长辛店开展的系列访谈,采集空间集体记忆要素,并依据记忆度、历史价值、现存状况建立空间集体记忆要素综合评价体系,对不同要素给出保护、激活、修缮等发展策略,为科学指引工业城镇生活性景观保护与更新提供依据,以实现生活性景观的整体、活态可持续更新。  相似文献   

3.
历史城镇和传统村落都属于兼具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活态”的文 化景观,历史城镇下面还往往叠压着城市遗 址,这些遗产类型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历史城镇保护时需要统筹予以考虑。保护 历史城镇既要保持其横向空间的完整性, 也要保护其纵向时间的完整性,还要保持 传统的延续性,这样才说得上是完整地保 存了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4.
杜春兰  周容伊 《中国园林》2023,39(10):44-50
寺庙是古代城镇生活与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三峡地区的寺庙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与生态营建智慧。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ArcGIS软件、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对三峡地区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驱动因素以及成因机制进行解析,提出影响要素之间的互动平衡机制,并归纳“借势”“变通”“善用”“适应”等景观营建智慧,以期为三峡地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汪芳  刘迪  韩光辉 《华中建筑》2010,28(5):159-162
"活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探讨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和方法,是在Eco-museum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应于城市空间中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活态博物馆以居民集体记忆、社区居民、空间元素为组成要素;古今并重、主人为主、动态保护为主要特征,本质是社区更新。在山东临清中洲运河活态博物馆案例中,借助已有的资源魅力,激发出地段的活力,对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实现有效保护,进行了规划尝试。  相似文献   

6.
立足当前城乡遗产保护从"资源保控"向"文化传承"的观念导向转变,聚焦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基因的保护传承问题。针对传统历史城镇形态保护方法"依形套式、附形失韵"的问题瓶颈,提出基于景观基因"双系统"识别解译的历史城镇空间特征保护与文化气韵传承关联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城镇景观的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和地域文化的哲学基础、发展观念、实践思维、气质品性等方面,系统识别、解译了山地历史城镇的"空间基因"和"文化基因";并据此提出山地历史城镇景观基因配对关联的保护传承措施,以拓展既有遗产保护研究的理论认知,为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文化的特征识别与保护传承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7.
平遥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不仅承载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景观,而且以多样的方式展示其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及依然满满的活力。传统的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形式已不能满足平遥古城现状发展的需求,活态化的保护成为古城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保护策略。因此,文章基于"景观记忆"的视角,将平遥古城历史文化景观记忆要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古城内具有典型性的景观记忆空间,探寻古城活态保护的景观记忆要素,为平遥古城历史文化景观活态保护与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董宇轩  焦健 《城市住宅》2015,(11):71-73
在世界大同化的城镇建设背景下,文化传承与保护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历史传统格局和活态历史风貌。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运用专业理论和设计方法,以罗西亚大街为例,对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问题和景观保护与创新进行研究,提出保护与更新的建议,力历史街区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空间景观文化失谐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德  杨玲 《中国园林》2010,26(2):24-26
当下迅猛的城镇化进程改变了我们的城镇空间景观,也促使着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但多方面原因造成这个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并不能完全与城镇空间景观的建设、发展合拍,由此造成二者之间的错位使得我们在获得了愈来愈多高品质物质空间的同时,城镇空间景观文化失谐现象渐显。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中国城镇空间景观发展历史,剖析当代城镇空间景观文化失谐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以适应性理念促进城镇空间景观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对于当今的城镇空间景观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史立化名域风貌保护规划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锺毅  毕凌岚 《华中建筑》2003,21(1):73-75
通过对组成陕西秦渡、四川会理、四川西昌三座历史文化名城(镇)传统风貌的物质空间形态及生活习俗的分析,将其内涵归纳为:小城故事、市井人家、山水情韵、街巷幽深、庭院依稀,五大主题提出城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应在于软质景观—城市生活方式及习俗,和硬质景观——历史文化城镇独特的物质空间实体两大部分景观的共同保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从景观、遗产、社区视角审视巴渝传统场镇,场镇之美表现在自然山水和巴渝民居街巷的糅合、江河与丘陵唇齿相依,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学价值。以传承同兴场镇传统风貌为基础,以活态遗产、核心社区为视点,以社区设计为手段,通过3年的驻场调查,为保留可持续的风貌特征,重新梳理社区人与人的关系,提升居民素质和意识,进而改善场镇街巷建筑的硬件构造,并对单体建筑进行逐次再生设计,从而改变整个场镇风貌。调查实践-反馈-再设计-再实践的循环式研究为巴渝传统场镇的风貌留存和蜕变发展做出思考、提炼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古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重要的风景要素。长江三峡库区的古塔蕴含着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传统生态智慧。古塔的营建体现着该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思考。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古塔为研究对象,以选址特征为切入点,对其相地策略、景观表征、环境协同等方面进行剖析,厘清长江上游沿线风景要素“塔”的营建智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风景园林遗产,特别是长江三峡的景观遗产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区域城镇风景特征与自然基底、历史进程、产业、人文等密切相关,梳理传统城镇风景要素及其空间分布、组织特征,对当代语境下的地域性城镇风景体系重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川江流域城镇地处峡江地带,属典型的山地城镇,加之受悠久的演进历程和地域多元文化影响,其城镇风景极具历史及地方性特征。通过对方志、文集、诗歌等文字记载和相关图画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图文对照分析,梳理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要素数量、类型及位置分布;同时借助HGIS技术对城镇古代舆图、城图等进行地理信息的空间表达。归纳宏观视域下风景分布与山水构架的耦合关系,以及城镇及周边视域下城镇与风景互为补充和参照的融合关系。为构建多元的城镇风景要素、强化地方山水格局、促进城镇与风景协同发展等提供研究方法探究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戴彦  张辉 《室内设计》2013,28(5):61-65
山地历史文化村镇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既具有显性的历史文化属性,又具有隐性的生态属性。对其文化保护理应兼顾生态关注,这既体现了对此类遗产构成中原有生态关系的承认与尊重,又强调了生态保护在遗产保护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基于与历史环境的关联,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生态问题有其特殊性和研究重点。结合巴渝地区情况,归纳了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生态特点。揭示了当前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确定生态保护目标的基础上,着重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景观风貌重塑两个层面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问题,提出保护的总体策略与技术框架。凝练解决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生态问题的技术要点,探索山地生态视野下的保护模式,丰富当前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理论。  相似文献   

15.
浅谈历史城镇的保护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桢敏 《山西建筑》2005,31(16):13-14
针对历史城镇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历史城镇的保护原则为指导,从城镇层次的保护、城镇景观层次的保护、建筑层次的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一套完善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尹赛  吴尧 《中国园林》2023,39(9):81-80
禹王台公园为民国时期“河南农林实验总场”的旧址所在,其演变在中国近代圃地园林中具有典型性。首先对禹王台公园的变迁进行研究,总结出其近代以来的3次空间类型转换:从纪念型园林转化为圃地园林;从清末民国的农事试验场,通过水系疏浚、堆山造林、建筑廊亭构筑、植物园与动物园营建完成了农林圃地向近代公园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近代公园逐渐转变为综合性公园。其次,从内因(历史名胜的发展需求)和外因(政府农林事业的政策)2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禹王台公园近代转型的动因。最后,从当代风景园林的视角将近代农林试验场与近代公园进行比较,提出了农林试验场在发展过程中兼具了部分公园的职能,并且在近代园林发展史中起到了拓展近代园林的类型、间接保护和延续了部分传统园林资源、为城市公共园林和风景区绿化提供了支持,以及促进园林技术发展等重要作用。归纳总结出近代农林试验场是中国近现代园林发展的过渡环节,也是现代公园的重要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任维  吴丹子  王向荣 《风景园林》2017,24(2):91-100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我国最重要的人工消落带,垂直落差达30m,其生态保护、科学利用与健康发展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关系着上游诸多库区城镇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基于风景园林学的综合视角,以重庆市云阳县城市区域消落带为研究对象,梳理与归纳其特征为周期性、层级性、多样性、脆弱性;构成为自然草地、农田、自然林地、硬质堤岸、码头、荒地、公园绿地、临时性建筑;功能为生态功能、社会功能;问题为生态环境恶化、江城景观割裂。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出其景观规划的内涵与原则,并着重从土地利用模式与植物景观营造两方面开展其景观规划策略的探索性研究。以期为云阳县及其他三峡库区城镇城市区域消落带景观规划构建研究框架,也为其他区域的消落带人居环境建设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合三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