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针灸治疗肿瘤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总结针灸疗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有关缓解临床癌性疼痛、减轻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静脉炎、顽发热症状等病症,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中的作用。肯定针灸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并指出针灸治疗恶性肿瘤值得更广泛应用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癌因性疲乏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为困扰的症状之一,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针灸疗法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简便易行,近年来针灸在癌因性疲乏领域的应用逐步受到关注。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维普、知网、万方、Pub Med和Cochrane Library等国内外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运用针灸干预癌因性疲乏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客观评价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疗肿瘤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曾金雄 《中国针灸》1999,19(6):376-381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肿瘤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医学界的重点课题。近年来,随着针灸疗法的广泛开展,国内外学者用针灸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一些进展。针灸配合其它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远期疗效,缓解癌性疼痛,减轻化疗、放疗的不...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正逐渐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现今临床对于肿瘤的治疗无论是良性肿瘤亦或是恶性肿瘤,往往都需要投入较巨大的社会医疗资源。现代医学对于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等,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近年随着中医学相关治疗手段的介入和人们对于肿瘤治疗认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医家和患者认识到中医药在肿瘤防治方面的重要性;针灸疗法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随着针灸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不断应用,其治疗效果亦逐渐得到国内外医家的普遍认可。本文通过对近10年国内应用针灸对肿瘤治疗的临床报道类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针灸疗法在缓解肿瘤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不良反应及治疗术后并发症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并分别对其进行整理、评述,以探讨和挖掘针灸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内在应用价值;同时对针灸临床诊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探析,防微杜渐,以期进一步推动针灸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SCI)后炎性反应是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障碍。在SCI的发生发展中,炎性反应涉及多种复杂调节机制,包括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激活,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的释放等。针灸治疗SCI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与调节SCI后炎性反应细胞功能、细胞因子表达、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炎性小体的活化、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有关。本文总结近年来SCI炎性反应的机制研究进展及针灸干预的作用机制,为阐明SCI发病机制及针灸干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恶性肿瘤的患病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表明肺癌与乳腺癌分别是男女两性最常见的肿瘤及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2]。化疗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疗可以杀死肿瘤细胞,但化疗药物带来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癌性疼痛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综合治疗的疗效。针灸治疗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及调和脏腑等作用,Notch、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是针灸治疗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关键路径,同时针刺与艾灸都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参与抗肿瘤综合治疗的全过程,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疗效确切。现本文就针灸治疗肿瘤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邓德厚 《中医药学报》2010,38(5):141-144
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主要的自觉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针灸疗法以其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癌痛治疗控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不足。现就近10年来针灸治疗癌痛研究综述如下,为针灸治疗癌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放化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其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评价与转化中心近6年来开展的针灸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的恶心呕吐(CINV)、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BCRL)和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研究结果,结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发布的针灸在肿瘤研究方面的共识及最新临床证据摘要(PDQ?),对针灸在干预肿瘤化疗、手术后不良反应中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以挖掘和探索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以上病症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抑郁症(PSD)是卒中后出现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针灸治疗PSD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许多新式针灸疗法不断涌现,使得针灸治疗PSD的手段更加丰富。本研究从中医对PSD病因病机的认识、针灸治疗PSD的机制及临床研究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其中相关的问题,以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PSD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查阅针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献,总结其近10年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在2012年—2021年间收录的关于针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献,对其结果进行梳理、总结。结果 在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中,针灸疗法多样,包括普通针刺、电针、艾灸、穴位注射、耳穴、经皮神经电刺激及综合疗法等等,且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中,疗效显著,且具有安全、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无成瘾性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综述近10年来针灸疗法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概况。颈源性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本病病因仍未明确,临床工作中治疗方法仍未达成共识。针灸是现阶段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报道不断增多,本文对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的颈源性头痛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综述,认为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不同针刺疗法在减轻头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温针灸、针刺联合推拿等治疗方法疗效尤为突出,可为颈源性头痛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柳美善  李瑞 《中国针灸》2012,(10):952-956
通过web of Science,PubMed检索近5年SCI源期刊文献,对其中针灸临床治疗头痛的论文,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国外SCI源期刊针灸治疗头痛临床文献没有依据辨证论治思想进行选穴治疗;②国外SCI源期刊针灸治疗头痛采用假针作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均显示针灸疗效与假针疗效无差异。表明因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及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异,西方世界对中医针灸认知程度也尚浅,他们并未掌握中医针灸技术的精髓。国外SCI源期刊针灸治疗头痛临床文献使用假针作对照并不能凸显针灸疗法的优势,而应用假针作对照的试验设计也并不适合针灸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预防及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提供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通过查找文献对近年来针灸治疗此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结果近些年来应用针灸疗法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研究越来越多,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结论针灸治疗本病具有作用平稳、见效快、疗效好的特点,在提升白细胞的同时,还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避免使用药物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很好的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并发症之一,针灸疗法以其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等优势,在PHN的治疗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针灸治疗PHN的相关文献,系统回顾了临床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及取穴规律,同时也为日后研究进行必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课题组从事针灸抗化疗毒副作用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近40年,已明确多种针灸疗法均对化疗所致的各系统毒副作用有增效减毒之功,本研究通过阐释火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刺络、隔姜灸及穴位贴敷疗法在肿瘤患者围化疗期的临床应用,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分析发现特种针灸疗法在围化疗期各阶段的运用各有所长,在预防及减轻化疗所致不良反应方面疗效显著,且操作简便、舒适安全,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带瘤生活”“舒适生活”,可在围化疗期不同阶段进行推广使用,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多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睡眠障碍是我国围绝经期妇女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针灸治疗安全、疗效明确,本文通过整理近10年间针灸治疗此病的文献,总结介绍现阶段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针灸疗法研究现状,并强调针灸治疗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重要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此病提供参考,以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在肿瘤放化疗过程中,大多数患者会出现骨髓抑制。骨髓抑制会导致一系列病理改变,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的出血和感染,是阻碍肿瘤治疗的原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针灸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现通过综述针灸治疗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相关的研究结果,从骨髓细胞、造血微环境及信号通路3个方面分析针灸治疗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肿瘤化疗后不良反应是癌症患者经化疗治疗后多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主要包括消化道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和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向来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合自身的治疗方法。针灸等治疗化疗后的消化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与周围神经病变均有着显著疗效,故现对近10年的针灸及其他特殊刺灸法治疗肿瘤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之后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且可靠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蒋垂刚 《中国针灸》2007,27(3):225-228
目的:探讨针灸疗法在国际上发展的情况。方法:从Pubmed中检出近5年SCI源期刊针灸临床治疗腰痛论文并进行分析。结果:检出相关论文有19篇,作者分别来自美国、德国、中国香港、英国(含北爱尔兰)、奥地利、瑞典、意大利;论文发表于Altern Ther Health Med,AmJ PhysMed Rehabil,Anesth Analg,Arch Intern Med,Forsch Komplementarmed Klass Naturheilkd,Health Technol Assess,Rheumatology(Oxford),South Med J,Spine,Complement Ther Med,Pain,Clin J Pain,J Altern Complement Med杂志;有3项研究认为针灸疗效不确定,其他的研究多数肯定了针灸的疗效;针灸治疗腰痛的论文仍然是以探讨针灸疗法的有效性为主。结论:针灸疗法在国际医学界仍然处于一个逐渐被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针灸干预对化疗药物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症状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顺铂方案化疗曾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患者分为AB组与BA组,采用自身交叉对照设计,AB组第1周期化疗间歇期给予针灸干预,化疗期无针灸干预;第3周期化疗间歇期无针灸干预,化疗期给予针灸干预。BA组第1周期和第3周期针灸干预时机与AB组相反。两组第2周期均不予针灸干预,作为针灸治疗洗脱期。比较不同时间窗针灸干预后化疗期呕吐发生例数、恶心呕吐干呕量表(R-INVR)积分及患者满意度与依从性情况。结果:化疗期第1、2天,间歇期接受针灸干预患者较化疗期接受干预的患者呕吐症状发生例数少(均P0.05),但用药第3天后的连续4 d,发生呕吐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期干预与间歇期干预比较R-INVR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分值有降低趋势;患者更满意于间歇期针灸干预(P0.05)。结论:化疗间歇期针灸干预有降低顺铂化疗方案引发呕吐症状的预防意义,且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高;化疗期针灸干预具有潜在改善患者恶心呕吐不适症状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