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造口术治疗侵入眼眶的鼻窦黏液囊肿和术后处理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对24例侵入眼眶的鼻窦黏液囊肿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造口术;术后按内镜鼻窦手术后的常规处理,重点是防止中鼻道粘连及窦口再狭窄和促进窦口上皮化。结果:随访1~5年。24例患者术后均无囊肿复发,无眶内并发症,眼球复位。结论:鼻内镜下造口术治疗侵入眼眶的鼻窦黏液囊肿,无复发和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术后处理的重点是防止中鼻道粘连及窦口再狭窄和促进窦口上皮化;长期复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鼻窦黏液囊肿是一种缓慢生长的囊性病变,囊肿的持续膨胀生长可侵及整个窦腔,甚至多个窦腔,向周围延伸出现并发症。蝶额筛区黏液囊肿可向颅底及眼部侵犯,如不及时诊断、引流,会导致严重并发症。我院2007—01—2010-01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侵及眼眶的鼻窦黏液囊肿12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黏液囊肿多发于筛窦,其次为上颌窦和额窦,蝶窦相对较少。部分囊肿可多窦融合或继发感染为脓囊肿,其破坏性均较大,可引起较严重的眶内或颅内并发症。以往鼻窦黏液囊肿多需鼻外进路进行手术。随着鼻内镜鼻窦外科技术应用,鼻窦黏液囊肿均可在鼻内镜下进行。为探讨鼻窦黏液囊肿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方式,我院于1997年10月-2007年8月应用鼻内镜治疗不同鼻窦黏液囊肿6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3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6-2000年360例(663侧)完成随访的鼻内镜手术进行临床分析。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 治愈率为73.15%,其中I型治愈率为92.53%,Ⅱ型治愈率为67.92%,Ⅲ型治愈率为44.44%,3型治愈率呈递减趋势。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有效方法,手术疗效与其临床分型密切相关。术中恰当处理中鼻甲、鼻中隔偏曲及术后的综合治疗,对鼻内镜鼻窦手术远期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眉弓小切口联合鼻内镜行额窦黏液囊肿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11例额窦黏液囊肿患者采用眉弓小切口联合鼻内镜常规手术,术后按内镜鼻窦手术后的常规处理。结果:随访6个月~5年,11例患者术后均无囊肿复发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眉弓小切口联合鼻内镜行额窦黏液囊肿切除术,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面部瘢痕隐蔽,是值得推荐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影像导航系统在鼻内镜下治疗鼻窦囊肿的方法及优势。方法 在导航鼻内镜下对121例鼻窦囊肿施行手术,其中上颌窦黏液囊肿12例,上颌窦黏膜囊肿5例,筛窦黏液囊肿43例,额窦黏液囊肿29例,蝶窦黏液囊肿32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根据手术中的需要标定探针或吸引器作为术中的定位设备,在鼻内镜下使用导航定位设备以判断囊肿的准确位置,根据术中探针的指引通过最短的距离到达囊肿,完整或部分切除囊壁,通畅引流。结果 121例手术均准确定位了囊肿的位置,完成手术, 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影像导航系统结合鼻内镜治疗鼻窦囊肿具有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的优点,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疗效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提高经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行鼻内镜手术58例(96侧)鼻腔、鼻窦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58例中随访1年以上55例,其中痊愈2例(3.6%),好转50例(90.9%),复发10例(18.2%),其中鼻塞、头痛、脓涕及失嗅的消失率分别为89%、91%、82%、87%。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鼻腔表面麻醉及神经阻滞局麻,可提高麻醉效果,注意解剖标志的识别和保留可减少筛窦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手术的需要将手术在内镜和额镜下交替进行,可使手术进行得更彻底、更安全,术后加强术腔清洁处理,可以促进愈合。  相似文献   

8.
蝶筛窦囊肿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巨大囊肿侵犯颅底较为罕见[1]。我科近日收治1例巨大蝶筛窦囊肿病人,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鼻内镜治疗侵犯眼眶及颅内的额窦黏液囊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治疗侵犯眼眶及颅内的额窦黏液囊肿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侵犯眼眶及颅内的额窦黏液囊肿7例。7例病变均破坏眶上壁及内壁,3例同时破坏额窦后壁侵犯颅内。经鼻内镜行额窦口扩大术,切除部分窦口周围囊肿壁,保留与眶骨膜及硬脑膜紧密的部分囊肿壁。术后鼻腔清理半年,保证囊肿腔与鼻腔引流通畅。结果1例视力下降者术后视力无明显提高,其余患者眼球突出、复视、视力下降、头痛及眶痛等症状均在3个月内逐渐消失。无颅内出血、脑脊液漏及颅内、眶内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鼻内镜复查窦腔引流通畅,无鼻窦囊肿复发。结论应用鼻内镜额窦口扩大术治疗侵犯眼眶及颅内的额窦黏液囊肿手术安全、有效。保持额窦口黏膜光滑、引流通畅,是防止囊肿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近年在熟练开展内镜鼻窦手术和系统掌握鼻眼相关手术解剖的基础上,探索经鼻内进路完成鼻眼区域的部分手术,内镜鼻窦外科手术已向着微创、简单、美观的方向发展.1998年起,我科共接诊眼科转诊鼻窦囊肿合并眶内并发症63例,行鼻内镜下经鼻中鼻道开窗术及相关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鼻窦黏液囊肿造袋术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鼻窦黏液囊肿造袋术的组织病理学基础,为鼻窦黏液囊肿造袋术提供理论依据,并观察造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鼻窦黏液囊肿病人均行经鼻内镜囊肿造袋术,手术后标本作常规病理检查和电镜超微结构检查。随访6~12个月。结果常规病理检查21例均为黏液囊肿,电镜检查除1例为立方状上皮外,其余内衬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纤毛发达,线粒体丰富,内质网、高尔基氏体发达,黏液性腺细胞和杯状细胞浆中有大量黏液分泌颗粒,基底膜下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术后无1例复发。结论囊肿造袋术是治疗鼻窦黏液囊肿的有效术式。鼻窦黏液囊肿内衬上皮与鼻腔大部分黏膜一样均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发达,术后纤毛功能可以恢复,这是鼻窦黏液囊肿造袋术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手术及外伤后鼻窦黏液囊肿形成的原因,探讨手术治疗方法及避免囊肿复发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鼻窦手术及外伤后形成黏液囊肿的病例.结果:所有患者均于鼻内镜下行囊肿切除术.1例额窦黏液囊肿术后1年后复发,2例术后复查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结论:鼻窦手术及外伤后可致黏液囊肿形成.鼻窦外伤骨折部位应尽量固定,黏膜复位;鼻窦手术中宜保持中鼻甲稳定性、保留窦内正常黏膜,术后密切随访,以减少囊肿复发.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一些高速运动的小物体击中颜面部,造成颜面部开放性损伤,形成鼻窦异物,因异物位置较深,定位困难,有时比邻重要的结构,给异物的取出造成很大的困难,有时需要多次手术,常常给患者留下明显的瘢痕.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普遍开展,内镜鼻窦手术具有传统鼻窦外科无法代替的诸多优点;为鼻窦及其周边异物的临床治疗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手术视野清晰,简单易行[1,2].我们经鼻内镜治疗儿童鼻窦异物8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经鼻内镜鼻窦囊肿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窦口阻塞致囊肿复发。因此,鼻窦囊肿手术后常需留置胶管于窦口防止阻塞,但这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我们在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解决了窦口置管给患者带来的诸多不适,并能预防窦口的粘连和阻塞,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治疗鼻咽囊肿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已不仅仅局限鼻腔手术,现已经扩展到垂体肿瘤切除、视神经减压术等。我科自2000年以来,在鼻内镜下切除鼻咽囊肿6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4~35岁,平均21.5岁。主要症状为鼻涕后流,枕部持续性钝痛。常在清晨感到有黏液流入口腔,回吸后可吸出痂皮样或豆腐渣样物,有臭味,易感冒。1例患者伴有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检查及CT扫描诊断为鼻咽囊肿。1.2手术方法用1∶1000肾上腺素的1%丁卡因棉片黏膜表面麻醉鼻腔3次,扁桃体针头在鼻内镜直视下,在囊肿周围用1%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侵犯眼眶及颅底的鼻窦囊肿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研究侵犯眼眶及颅底的30例鼻窦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进行手术,其中4例加用了辅助切口。术后均使用激素治疗并常规行鼻内镜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50-150ml。术后患者眼球突出、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头痛、鼻塞等症状明显改善或痊愈。随访2年以上,除1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出现复发外,其他均未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窦囊肿的有效方法,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手术难度的估计和器械的准备非常重要。为将囊肿内容物彻底清除及改善外观,合适的辅助切口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75岁,17年前“感冒”后出现右面颊部肿胀及疼痛,当地医院行鼻窦CT检查示鼻腔肿物,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3年前出现右眼视力下降,渐至失明;1年前在当地行经口“抽脓”治疗,疼痛缓解;半年前开始上述症状再发并加重。我科于2013年10月以“鼻腔鼻窦占位”收住院。体检:右侧面颊部隆起,质硬;右眼突出,向外上移位,瞳孔散大,无光感;鼻中隔偏左,右侧鼻腔外侧壁内移,中鼻道及以上看不见;张口略受限,右侧硬腭稍隆起,软腭明显隆起。  相似文献   

19.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庚 《耳鼻咽喉》2004,11(1):29-31
回顾鼻内镜鼻窦手术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分析国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临床研究方向,再次强调了慢性鼻窦炎规范化综合治疗的概念以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手术原则和正确的手术方式。提出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研究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在稳固现有临床工作的基础之上,以进一步提高疗效为目标,紧密围绕尚未解决的和对疗效构成影响的临床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垂体瘤切除术后鼻窦黏液囊肿形成的原因、好发部位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月至2007年8月诊治的7例垂体瘤切除术后鼻窦黏液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中,筛窦黏液囊肿2例、额窦黏液囊肿2例、额窦、筛窦黏液囊肿3例。鼻内镜下鼻内进路或鼻内外联合进路行囊肿切除术,一次手术治愈,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垂体瘤切除术后发生鼻窦黏液囊肿多因手术改变了鼻腔结构以及术后复查不及时造成中鼻道狭窄、粘连、鼻窦开口阻塞引起。垂体瘤切除术后鼻窦黏液囊肿好发于筛窦、额窦或额窦和筛窦并发。鼻内镜下鼻内进路或鼻内外联合进路行囊肿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中建立鼻窦鼻腔的通畅引流,术后定期检查可有效减少垂体瘤切除术后鼻窦黏液囊肿的形成以及预防囊肿切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