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脂肪吸收不良是常见的病症,但确诊较困难.胆盐缺乏、小肠粘膜受损及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均可导致脂肪吸收不良,相互鉴别更是不易.用无创伤性、无放射性的~(13)CO_2呼气试验不但能简便、可靠地诊断脂肪吸收不良,而且还能有效地作出胰源性与胰外性脂肪吸收不良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周氏剖宫产术是否进行脂肪缝合与切口脂肪液化关系。方法:抽取采用周氏剖宫产术式31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切口脂肪液化等指标。结果:观察组184例,切口脂肪液化8例。对照组128例,切口脂肪液化5例。结论:两组比较腹部横切口脂肪液化与脂肪缝合无关,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周氏剖宫产术是否进行脂肪缝合与切口脂肪液化有无关系。方法:抽取采用周氏剖宫产术式31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切口脂肪液化例数等指标。结果:观察组184例,切口脂肪液化8例。对照组128例,切口脂肪液化5例。结论:两组比较腹部横切口脂肪液化与脂肪缝合无关,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13C—尿素呼气试验的方法学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3C-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无创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好方法,但成本较高。我们探讨了^13C-尿素的给药剂量、收集呼气样品的时间以及呼气样品平均化处理等因素对降低检测成本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对于一般成人给予100mg^13C-尿素(儿童为60mg),收集给药后50分钟内的4次呼气样品,经样品混合平均化后可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肢黏液性脂肪肉瘤的MR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黏液性脂肪肉瘤患者的MR表现,并与其它四肢软组织肿瘤表现相鉴别。结果:黏液型脂肪肉瘤多位于四肢深部肌肉间隙内;MR上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脂肪抑制像肿块信号强度无减低,组织学上以黏液成分为主.脂肪含量少,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实性成分和粗大的间隔影,与其它四肢软组织肿瘤可以鉴别。结论:MR可对四肢软组织黏液性脂肪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13)C-尿素呼气试验的方法学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C-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无创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好方法,但成本较高.我们探讨了13C-尿素的给药剂量、收集呼气样品的时间以及呼气样品平均化处理等因素对降低检测成本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对于一般成人给予100mg13C-尿素(儿童为60mg).收集给药后50分钟内的4次呼气样品,经样品混合平均化后可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脂肪掏技术在MR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用1.0T超导磁共振装置对22例患者使用化学饱和脂肪抑制序列进行检查,分析其图像质量及临床价值。结果:本组22份病例中12例对比度显示好,尤其后腹膜病灶更好。4例明确病灶为含脂肪成份,4例增强区域显示清晰。结论:MRI脂肪抑制用于人体富于脂肪的脏器,有助于辩认病灶是否含脂类成份;增强后T1加权像加用该技术可消除脂肪的高信号干扰,使图像中的增强部分显示更加清楚。正确使用该技术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盆腔脂肪过多症的影像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盆腔脂肪过多症的影像学表现。6例均经CT和超声检查,其中3例还作了钡灌肠检查,2例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1)钡灌肠和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膀胱输尿管下段以及直肠、乙状结肠远端推移受压;(2)超声检查显示盆腔内良性、实性占位性病变;(3)CT扫描可显示出脂肪组织密度。结论:CT扫描诊断盆腔脂肪过多症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MRI诊断。方法:本组经病理证实19 例,男8例,女11 例,平均年龄54.0 岁。CT检查13例,其中CT强化扫描6 例;MRI检查9例。结果:19 例中发生于肾周围8例,其他部位11例。18例单发,1例多发。肿瘤直径> 10cm 18例,< 10cm 1例。肿瘤内含有脂肪组织密度或信号强度者18例,其中1 例呈均匀脂肪改变,17 例脂肪肉瘤内见条、片、块肌肉组织改变;1例呈完全肌肉样改变。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9例,压迫改变10例。结论:腹膜后巨大肿块,含有脂肪密度或信号强度者应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4例盆腔脂肪增多症(PL)的影像和临床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4例盆腔脂肪增多症的影像资料,4例均行CT、超声和静脉尿路造影(IVU)或膀胱造影检查,1例行MRI检查,1例行钡灌肠造影,3例行膀胱镜检查。结果4例盆腔脂肪增多症患者的腹部X线片、CT、IVU与钡灌肠造影均可见“骨盆透明”征;肾盂和输尿管上段有不同程度扩张积水,输尿管下段狭窄;膀胱抬高呈“梨”形;直肠和乙状结肠向上及外侧推挤移位;3例病理诊断伴有腺性或腺囊性膀胱炎。结论分析PL的影像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可以诊断P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脂肪萎缩病的临床和MRI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搜集2例脂肪萎缩病的MRI和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2例脂肪萎缩病患者均表现为全身皮下脂肪层菲薄,T1WI、T2WI脂肪信号减少或消失,1例肝、脾体积增大,肝脏和腹腔脂肪沉积,1例双侧骶骨、髂骨、坐骨脂肪沉积.临床均出现胰岛素抵抗、血糖代谢异常和高脂血症.结论 脂肪萎缩病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腹腔局灶性脂肪坏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腹部脂肪病变,常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就诊。大部分腹腔局灶性脂肪坏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临床处理方法与其他急腹症不同,需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及时诊断并区分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和过度治疗。笔者主要结合临床病例探讨腹腔局灶性脂肪坏死的典型影像学征象及其主要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骶髂筋膜脂肪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68例骶骼盘膜脂肪疝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特点、观察应用、封闭、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主要表现是以单侧为主的下腰部疼痛或同时伴有同侧下肢反射痛;封闭治疗19例,10例治愈,6例疼痛明显减轻不再要求治疗,3例无明显疗效再手术治愈;手术治疗45例,治愈率100%,经28例1~10年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 骶髂筋膜脂肪肪是腰腿痛常见病因之一,封闭可做为诊断、又可用于治疗,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骶髂筋膜脂肪疝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68例骶髂筋膜脂肪疝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特点、观察应用、封闭、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主要表现是以单侧为主的下腰部疼痛或同时伴有同侧下肢反射痛;封闭治疗19例,10例治愈,6例疼痛明显减轻不再要求治疗,3例无明显疗效再手术治愈;手术治疗45例,治愈率100%,经28例1—10年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 骶髂筋膜脂肪疝是腰腿痛常见病因之一,封闭可做为诊断、又可用于治疗,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具有无毒、无创伤、准确、快速等优点,但检测价格昂贵的问题一直阻碍着该方法的推广。近年来,研究人员在保证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的前提下,对^13C-UBT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如新型价廉的检测仪器,低剂量^13C-尿素胶囊的应用,试验餐的改良及检测时间的缩短等,降低了检测成本,大大推动了^13C-UBT的更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S骨髓脂肪含量对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风险的价值.方法 13例椎体骨折及19例无椎体骨折女性患者行双能X线吸收仪(DXA)检查,测定椎体骨密度(BMD)及MRS扫描计测L3椎体骨髓脂肪分数(FF),FF值对骨质疏松(OP)及OP性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和临界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判断.结果 FF与BMD存在负相关 性,r=-0.527,P=0.002.FF判断DXA诊断的骨质疏松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59.4%~93.0%),敏感性78.6%,特异性61.1%.FF判断椎体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95%CI(68.9%~94.9%),敏感性84.6%,特异性64.5%.结论 骨髓脂肪含量对预测OP性椎体骨折有潜在价值,为研究OP性骨折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机制不明,可累及全胃肠道,随病程发展可出现肠道狭窄、穿孔、瘘管等多种并发症。而脂肪组织,特别是肠系膜脂肪被认为在CD的发病及病程进展中有重要作用,与疾病的活动性、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常规CT、能谱CT、MRI以及影像组学方法已用于CD病人腹部脂肪的定量评估,对这些影像技术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腹膜后原发性脂肪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病理证实的脂肪肉瘤20例。其中分化成熟型11例(脂肪瘤样脂肪肉瘤9例;硬化型脂肪肉瘤2例),去分化型2例,黏液样型5例,圆形细胞型1例,多形性型1例。5例术后复发,3例转移。结果腹膜后脂肪肉瘤CT表现大体分为4类:(1)全瘤呈脂肪密度,夹杂网格状分隔,镜下诊断为分化好的脂肪瘤样脂肪肉瘤;(2)多发病灶,脂肪密度肿块内或旁边并发等或高于肌肉密度肿块,增强后肌肉样密度区有明显强化,去分化型与多形性脂肪肉瘤见于此种表现;(3)全瘤呈高低混杂密度,仅在瘤中可见脂肪成分,增强后有轻中度强化,病理分型为圆形细胞型及硬化型脂肪肉瘤;(4)均匀液性低密度灶,周围伴有包膜样结构,增强扫描液性密度区内有“云雾状”强化,镜下诊断为黏液样脂肪肉瘤。结论脂肪成分是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必要条件。各型脂肪肉瘤CT表现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脂肪坏死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6—2006年收治的乳腺脂肪坏死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9.3岁,30例(83%)在发现肿块5个月之内就诊,18例(50%)有乳腺创伤病史,36例以乳腺肿块就诊,29例(80.5%)肿块直径小于2.0cm,27例(75.0%)肿块质硬,边缘不清,16例(44、4%)与皮肤粘连,临床表现酷似乳腺癌,仅6例(16、7%)乳腺X线诊断为脂肪坏死。术前临床误诊28例(77.8%),其中误诊为乳腺癌21例(58、3%)。36例均行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论认真询问与脂肪坏死有关的病史,如外伤、手术及炎症史,加强对脂肪坏死的认识,对本病的诊断极为重要。术中宜做冰冻病理检查。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王洋  赵磊  李成利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2):1326-1329
目的:提高对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认识与诊断水平,了解盆腔脂肪增多症、腺性膀胱炎的影像特点与临床表现以及两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例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MRI、MRU及病理特点,并分析对比参考文献。结果: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MRI、MRU具有一定特点,两者常常伴随发病,同时腺性膀胱炎易演变为膀胱癌。结论:根据MRI、MRU与临床特点的综合分析,MRI能够正确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由于腺性膀胱炎易演变为膀胱癌,因此,对于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诊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