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应用5种单克隆抗体,对34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石蜡标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例恶性淋巴瘤均为单克隆B细胞性,14例良性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中13例多克隆性,1例为单克隆性B细胞增生,9例不典型增生中5例为单克隆性B细胞增生。认为免疫表型分析可作为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诊断指标,对不典型增生尤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乳腺轻度增生、增生活跃、不典型增生及正常乳腺组织进行细肥核形态学计量研究,检测4项参数,即细胞核面积、周长、最长径和形态因子。结果显示,轻度增生与正常乳腺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生活跃组与正常组间、不典型增生组与增生活跃组间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P<O.05,P<O.01)。表明随着乳腺增生程度的加重,细胞核增大,核形状变异,将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维甲酸对胃粘膜异型增生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维甲酸治疗胃粘膜异型增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维甲酸治疗组患者胃粘膜异型增生程度,DNA非整倍体发生率,细胞增殖指数及随访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维甲酸对胃粘膜异型增生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76例胃癌的259枚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组织形态进行观察,并以炎症引起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对照。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淋巴结结构以及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变化。结果癌引流区淋巴结:首先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有的可在边缘窦存在较少较小的淋巴滤泡,是以大量T细胞相对增生的早期改变;接着淋巴滤泡增生,但滤泡多较小,是以B细胞相对增生的中期改变;最后是淋巴窦扩张,大量的巨噬细胞和一些免疫母细胞增生的晚期改变。癌引流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在早、中、晚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应的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变化。结论提示癌引流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机体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骨髓结构紊乱,病态巨核细胞增生明显,以骨髓低细胞容积和病态造血为共同特征,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对其治疗应该引起注意。文章对Hypo-MDS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国清教授长期深入食管癌高发现场,从事早诊早治研究,在国内率先从临床研究角度提出了在较短时间内对高发区特定人群,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防治策略与方法,其核心和关键是治疗癌前病灶,即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第一,如果认真治疗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灶,使其失去发展为癌的机会,发病率自然会下降。也就是说,治疗这一群体中的 9.5%的个体,就可以控制65.9%的发病率。对已近邻界区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部分中度不典型增生,转向治疗性预防,不失为上策。第二,基底细胞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和…  相似文献   

7.
癌引流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分期及其特征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76例胃癌的259枚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组织形态进行观察,并以炎症引起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对照。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淋巴结结构以及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变化。结果 癌引流区淋巴结;首先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有的可在边缘窦存在较少较小的淋巴滤恍 ,是以大量T细胞相对增生的早期改变;接着淋巴滤泡增生,但滤泡多较小,是以B细胞相对增生的中期改变;最后是淋巴窦扩张,大量的巨噬细胞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食管和贲门癌前病变进展较快者的滞留时间,为寻找合适的筛查间隔提供线索。方法:在涉县对40~69岁人群开展重复的内镜筛查。结果: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中从首栓为正常间隔13个月检出1例.从首捡为基底细胞增生间隔7个月检出1例,从首检为轻度不典型增生分别间隔3~10.5个月检出4例。从首检为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间隔12.5、43.4个月检出2例;8例原位癌或黏膜内癌中由首检为基底细胞增生分别间隔18和51.7个月检出2例,由首栓为轻度不典型增生间隔48个月检出1例,由首检为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间隔4、13个月检出2例,由首检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分别间隔3.5-17.5个月检出3例:4例浸润性癌中由轻度不典型增生间隔13个月栓出1例,由中度不典型增生间隔50个月检出1例,由重度不典型增生间隔14和19个月栓出2例。结论:首检过后对基底细胞增生和轻度不典型增生应间隔一年复查一次,对中度不典型增生应半年内复查一次。以防止其中进展较快者发展为癌。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一直是比较关注的。然而,何种类型的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与癌的关系密切,则概念比较模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以往分为四类,即单纯性、腺囊性、腺瘤性及不典型增生过长。这种分类法及其形态学诊断标准,不仅病理医师有不同的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2500例乳腺疾病病变组织的病理分析,了解乳腺间质改变的情况。方法:选取乳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增生性疾病各100例进行弹力纤维、网状纤维、粘液等特殊染色,对其间质各成分增生的程度进行统计分类,并对照其异、同点。结果:结缔组织的增生在良性肿瘤与增生性疾病中较恶性肿瘤显著。而弹力纤维与网状纤维的增生则在恶性肿瘤中较显著。结论:间质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增生是恶性肿瘤破坏周围结缔组织而使有防御机能的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参与机体抗力的表现。由于结缔组织受肿瘤破坏浸袭,网状纤维增生、间质的粘液极度减低,而良性肿瘤的粘液变性十分明显,因粘液变性的极度减少是恶性肿瘤的间质病变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2500例乳腺疾病病变组织的病理分析,了解乳腺间质改变的情况。方法:选取乳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增生性疾病各100例进行弹力纤维、网状纤维、粘液等特殊染色,对其间质各成分增生的程度进行统计分类,并对照其异、同点。结果:结缔组织的增生在良性肿瘤与增生性疾病中较恶性肿瘤显著。而弹力纤维与网状纤维的增生则在恶性肿瘤中较显著。结论:间质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增生是恶性肿瘤破坏周围结缔组织而使有防御机能的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参与机体抗力的表现。由于结缔组织受肿瘤破坏浸袭,网状纤维增生、间质的粘液极度减低,而良性肿瘤的粘液变性十分明显,因粘液变性的极度减少是恶性肿瘤的间质病变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细胞DNA含量及形态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远中  成俊芝 《中国肿瘤临床》1994,21(6):431-433,439
应用MPVⅢ型显微分光光度计的检测及图像分析技术,对宫颈轻,中,重度非典型性增生细胞及正常细胞和癌细胞进行DNA含量及形态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轻,中,重三个增生级别组的DNA含量及细胞核面积与细胞异型程度成正比,且均高于正常组,低于宫颈癌组。我们认为,对宫颈非典型性增生细胞的DNA含量及面积的测定,为宫颈非典型性增生的早期诊断,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1983年12月—1993年12日,我们对食管瘤的组织发生学进行了系列研究后,获一定结果。慢性食管炎是食管癌癌变的基础条件之一,[3H」dThb标记1185例食管上皮,标记指数正常3.6、棘细胞增生3.6、慢性食管炎46、不典型增生4.7、癌为6.so食管炎与不典型增生DNA指数相似。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经Fen屹en染色,显微分光光度计DNA分析技术,[3H」dThd标记自显影技术及核仁组成区技术,均显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DNA分布与癌近似。研究显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非整倍体可达21.8%,而原位癌可低至172%,认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已具备癌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用图像分析仪对正常鼻咽粘膜上皮10例,单纯增生或化生18例,异型增生或化生20例,鼻咽癌24例进行核形态和DNA含量与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简称)计数检测,综合各项测量指标进行多元判别分析,结果发现:正常粘膜上皮,单纯增生和鼻咽癌诊断准确率均为100%,异型增生为85%,提示细胞学定量分析是诊断鼻咽良恶性病变的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异型增生的细胞核形态、DNA含量和AgNOR计数测量值的个体差异较大,显示异型增生上皮生物学性质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5.
731例食管上皮增生自然转归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食管上皮增生的演变及其与食管癌的关系,对1973年食管细胞学普查发现为食管上皮增生的731例病人进行了随访复查.结果表明,重度增生癌变率为14.57%(22/151);中度增生癌变率为6.52%(3/46);轻度增生癌变率为5.81%(31/534).重增癌变率和轻增癌变率相比,有有一显著差异(P<0.01).拉网复查的233人中,经由轻度增生,重度增生、癌发展的56人,占24%;稳定未变的93人夕占39.9%;由重增回转为轻增者18人.由重增、中增、轻增回转为正常者81人,回转率为34.7%在影响食管上皮癌变的诸因素中夕以长期消化道慢性病史与食管上皮增生癌变关系最为密切(P<0.0l).这说明,增生程度越重,癌变比例越大夕间隔时间越短,食管癌是由食管上皮增生演变而来,食管上皮重增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预防食管癌应注重防治食管上皮增生和慢性消化道疾病.  相似文献   

16.
血管生成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为探讨乳腺非典型增生至癌变过程中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规律以及血管生成与非典型增生程度及癌变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法,以FⅧ为标志物对86例良、恶性乳腺病变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组化染色。分别以微机图像分析系统和人工计数对微血管内皮细胞面积(MEA)和微血管密度(MVD)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的血管生成量MEA和MVD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单纯上皮增生和轻度非典型增生(P<0.05)。结论:乳腺非典型增生过程中已有血管生成并随非典型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多;乳腺增生组织中的血管生成可反映乳腺癌前病变的恶性倾向  相似文献   

17.
1987年国际妇科病理协会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及非典型增生三类,前两类为良性病变,最后一类为癌前病变。子宫内膜癌前病变也即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EIN又可分为三级:Ⅰ级(子宫内膜轻度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的基础上,腺上皮轻度异型;Ⅱ级(子宫内膜中度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的基础上,腺上皮中度异型;Ⅲ级(子宫内膜重度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的基础上,腺上皮重度异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36例活检胃粘膜表面上皮绒毛状异型增生和4例早期乳头状腺癌的标本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Ⅲ级绒毛状异型增生同乳头状腺癌的关系密切,有向乳头状腺癌过渡的形态。我们认为胃粘膜表面上皮绒毛状异型增生的这一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形成,是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受致突/致癌变物质的不断作用,失去正常分化,而出现由异型增生到癌变过程中的过渡阶段,是乳头状腺癌的重要癌前期病变。胃粘膜表面上皮绒毛状异型增生多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9.
p53基因蛋白在乳腺非典型增生和癌变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83例正常乳腺、乳腺非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组织的p53基因蛋白进行检测。正常乳腺组织无p53基因蛋白表达,单纯乳腺上皮增生、轻度非典型增生、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88%(1/17),16.67%(3/18),33.33%(6/18)和40%(10/25)。增生与癌变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乳腺癌癌前病变中有p53基因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中的p53蛋白对评估癌前病变的恶性倾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塑料包埋骨髓切片对急性髓性白血病(AML)进行组织学分型的可能性,对74例初诊AML患者的骨髓切片进行Romanowsky型染色的研究。结果4例属增生减退型,70例为增生活跃型。35例为白血性原始细胞的纯一性浸润型,39例为非纯一性浸润型,74例中48例为纤维增生型,26例为非纤维增生型AML。结果表明,在AML的分型中,活检切片对涂片起到补充与纠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