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针对便携式无线通信应用,基于嵌入式软件无线电平台USRP E110设计实现了以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为调制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在该系统中,ARM 处理器作为处理核心,实现全部基带信号处理;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与射频子板作为射频前端,实现数字上下变频、中频与射频信号转换等;GNU Radio开源框架作为软件开发平台,以流图的形式实现各基带信号处理,如加扰与解扰、BPSK调制与解调等。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数据收发,并且可以灵活配置收发频率、发射功率等参数,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人脸识别作为身份识别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在快速、准确、安全的身份识别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软件无线电技术由于其灵活性,近年来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将上述两种技术相结合,搭建远程人脸识别系统是未来身份识别的一个发展趋势。介绍了一种基于NI USRP硬件平台和LabVIEW软件平台的远程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系统按照功能模块可以分为图像采集、人脸识别、无线通信3部分。该系统由一台主机和多台从机组成,从机通过摄像头采集人脸图像,利用NI USRP设备将数据经无线信道发送给主机;主机从相连的NI USRP接收从机数据,并在LabVIEW开发环境中进行数据处理和人脸识别,最后将识别到的身份信息反馈至从机。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基于NI USRP与RTL-SDR的无线通信收发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的软件特性和硬件构架,以FM调制与解调方式来发送与接收音频信号为例,介绍了FM信号的正交调制解调算法,以NI USRP 当作发射端,RTL SDR当作接收端,通过搭建Simulink框图在射频段与PC端对信号进行处理并发送与接收,并给出了详细的实现过程和测试结果。从实验结果得出,此系统可以较好地发送并接收音频信号。  相似文献   

5.
邹航  何威  陈瑜  刘斌  赵俊红  张欢欢 《电测与仪表》2016,53(21):100-105
在Q/GDW 1379.4-2013通信单元检验技术规范的要求下,为测试低压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单元的工作频段、载波信号发射功率谱密度、抗衰减能力、抗噪声干扰和抗阻抗变化等基本通信性能,给电网公司建设宽带电力载波远程集抄系统提供数据参考和方案依据。根据宽带电力线载波技术的特点搭建了点对点通信性能测试平台。该平台采用三级级联双SMA电源滤波组合,可有效隔离电网谐波、脉冲信号及电力线背景噪声对宽带载波通信单元性能的影响,使测试平台能够充分模拟低压电力线通道,还原现场集抄台区的运行状况,评估载波通信单元的实际可用性。试验数据证明:所建点对点通信性能测试平台试验环境纯净,对2MHz~30MHz通带内的信号衰减达93 d B,可确保宽带载波通信产品测试结果的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扩频载波或窄带载波数字脉冲间隔调制(C—DPIM)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采用线性扫频扩频载波对DPIM符号进行编码,引入脉冲前导码作为传输数据块的同步信号以防止差错传播,井采用单片机实现了该系统。研制了电力线载波通信接口收发控制器,使其在至时变、高信号衰减特性并存在复杂干扰的电力线网络上实现理想的数字通信,巳成功地用于基于列车380V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列车信息集中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7.
实现一种基于GNU Radio软件无线电平台和USRP硬件外设的无线信号强度实时测量方案,分析信号强度测量方案的基本组成模块以及相关模块的实现,并搭建系统。该系统设备成本低,使用纯软件的信号处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好的扩展性,同时可移植性强。测量系统利用软件无线电平台的兼容性,分别发射单一频率正弦波和GMSK调制信号,测量两种带宽的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路径损耗的情况。通过实测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该系统在实际环境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DSP的电力线载波OFDM调制解调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炜 《电测与仪表》2006,43(2):32-35
提出一种基于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电力线宽带高速通信系统的实现方案,讨论了OFDM应用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原理,探讨了通信系统调制解调部分的硬件实现和软件流程,并对其关键的FFT算法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数字电力线载波的发展情况,提出发展新一代数字电力线载波所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电力线载波的语音通信终端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电力线通信信道的基础上,介绍了OFDM的基本原理以及电力线网络通信协议HomePlug 1.0.给出了集成该协议的电力线通信接口芯片INT5200的结构与功能.详细阐述了基于INT5200的电力线语音网络通信系统的各个模块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基于USRP的室内无线信道场强的仿真与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采用GNU Radio技术及其配套硬件设备USRP设计无线信号强度实时测量的方案,并搭建实现了该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在信号接收端利用频域功率谱滤除带外噪声和滑动平均技术来快速精确的测量信号强度,并且使用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具有成本低、灵活性、扩展性和可移植性,降低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成本.最后在室内无线环境中利用该测量系统测量其场强的变化,结合射线跟踪技术将仿真结果和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测量系统在实际环境之中的可行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2.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是目前广为研究的一种调制技术,其优越的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阐述了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将其应用于电力线通信的优点以及目前OFDM技术在电力线通信中的应用情况,并对OFDM技术在电力线通信中的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目前矿井低压电网漏电保护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新型选择性漏电保护实现方案,介绍了装置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实验证明,该装置构成的漏电保护系统具有实时性强、选择性判断准确和可靠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何中一  邢岩  祁飚杰 《电源学报》2008,6(3):201-205
提出了一种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系统的基准信号同步和均流控制解耦的控制思想,研究了基于电力线通信(PLC)的基准同步先行的并联控制方法以及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实现。研究了基于PLC的各模块基准信号相位判断方法和同步调节算法,实现了各基准信号始终保持同频同相。在基准同步先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PLC的均流控制策略,经PLC通信得到无功功率差信息,采用累加算法实现了无功功率的均分。在逆变器双机并联系统中进行实验,证实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硬件电路以及软件设计流程。该系统能够充分满足家庭网络通信的基本要求,具有灵活、高效、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UPS网络化功能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现场总线Modbus协议的UPS与PC机通信的软硬件系统.测试表明,该设计能够实现UPS与PC机之间快速、可靠的远程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设计实现一种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抄表通信模块.首先介绍该模块的整体结构及技术特点.然后具体介绍其软硬件设计方案.最后针对样机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对提高载波通信可靠性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压电力线载波信道呈现较强的频率选择性,为分析预测这种选择性,提出了基于BLT方程的中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模型。从常见的描述单一负载电压响应的BLT方程出发,通过分析载波信号在复杂网络中的传播特性,得出了适用于中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网络的信道模型。该模型不受具体网络拓扑的限制,可以将网络中各节点处的电压响应特性表示为管道传播矩阵和节点散射矩阵的函数,具有形式简洁,通用性强,便于分析计算的特点。最后,以由架空线构成的中压配电网为例,用所提的方法计算了在窄带范围(10~500kHz)内节点电压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并通过在PSpice中用集总参数元件进行模拟的方法验证了模型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电力线载波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的可靠性、覆盖率,满足中低压配用电智能化通信需求,提出了涵盖低频、中频、高频频段的跨频带认知PLC(cross-band cognitive PLC,CC-PLC)方法。核心思想为PLC节点可根据中低压电力线信道实际情况在跨频带频率范围内自适应选择工作频率及通信带宽,从而克服了传统窄带、宽带PLC预先设定工作频率导致的系统适应电网信道特性及变化能力弱的弊端,实现了PLC参数的在线灵活调整。提出了基于前导序列的信道认知、基于等效复数基带(equivalent complex base-band,ECB)的在线自定义物理层、基于多频洪泛的PLC自组网等关键技术,解决了频率资源高效利用及PLC网络的覆盖范围问题,实现了高效、高可靠的通信。自主研发了基于150 k Hz 12 MHz的跨频带认知PLC系统,并在中低压电力线路开展了应用测试,效果良好,现场运行结果验证了跨频带认知PLC的先进性,展现了其在智能电网中较好的实用化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