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战术导弹雷达隐身性能特点以及在战场环境下雷达对目标的探测原理出发,建立了战术导弹雷达隐身突防能力评估模型,分析了影响战术导弹隐身突防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充分发挥隐身战术导弹的隐身性能,提高战术导弹的隐身突防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组网雷达对抗反辐射无人机能力评估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讨论反辐射无人机的特点与局限性入手,对组网雷达对抗反辐射无人机的能力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和评估,提出了组网雷达对抗反辐射无人机能力的评估指标及模型,并对组网雷达对抗反辐射无人机的作战能力进行了仿真评估.  相似文献   

3.
对双/多基地雷达系统的构成以及反隐身能力进行了介绍,对基线L和探测范围的关系以及双/多基地雷达对隐身目标的定位算法作了介绍和仿真,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双/多基地雷达系统的构成以及反隐身能力进行了介绍,对基线L和探测范围的关系以及双,多基地雷达对隐身目标的定位算法作了介绍和仿真,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中对双/多基地雷达系统的构成以及反隐身能力进行了介绍,对基线L和探测范围的关系以及双/多基地雷达对隐身目标的定位算法作了介绍和仿真,对它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武器装备对作战效能提升的程度,对某型雷达在反导预警体系作战的能力贡献进行研究。根据反 导预警体系中雷达性能及任务对应关系,给出装备能力提升贡献率的定义,通过构建反导预警体系雷达装备能力提 升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提出装备单项指标能力提升贡献率计算和不同类型指标在体系中能力值的求解方法。最后 通过仿真实例验证该求解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雷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反隐身技术随之也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从隐身和反隐身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了反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从提高传统雷达性能、采用新体制雷达、雷达组网及优化部署等方面,分析了雷达网反隐身的主要技术手段,并对收发分置雷达反隐身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对隐身目标RCS特性进行了阐述,总结归纳了当前雷达反隐身技术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了传统体制雷达在反隐身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引入并介绍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组成,提出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反隐身工作模式。进一步分析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反隐身优势,并对其在防空作战中的作战运用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反舰导弹及其末制导雷达反舰艇隐身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杰 《飞航导弹》2001,(2):32-36
以台湾海军的康定级隐身舰为典型对象,就水面舰艇目前的隐身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和计算了典型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对隐身舰艇和理想状态下对隐身舰艇的截获概率;介绍了隐身舰艇利用电子干扰等措施来终止末制导雷达对舰艇的截获的有关研究成果最后指出,反舰导弹及其末制导雷达要对付舰艇隐身,其关键不是采用新体制雷达来提高检测能力,而在于提高现有体制末制导雷达的目标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0.
首先给出隐身目标F-22缩比模型在米波段的RCS测量结果.针对现代制导雷达的需求,利用MIMO雷达的思想,提出将米波波段用于制导雷达,从而提高制导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阐述了米波MIMO制导雷达反隐身目标的思想,指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其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反辐射无人机突防能力,将反辐射无人机的突防能力分为了突防雷达探测系统和防空火力系统两类,分别建立了反辐射无人机突防雷达探测系统概率模型和突防防空火力系统概率模型,并对两种概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仿真。最后结合两种概率模型提出了反辐射无人机突防防空系统评估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该评估模型的合理性以及该模型对实战对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亚洲多国的空中力量已开始装备隐身飞机,而越南早在十余年前就对此做好了准备,大量引进并仿制了先进的反隐身远程预警雷达,并在近期全面形成作战能力。越南引进的这些反隐身雷达性能究竟如何?将如何作战使用?这要从越南十余年前引进和仿制的"东方"E/RV-02反隐身雷达谈起。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雷达检测模型反隐身存在的角度信息丢失和探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有源工作模式下的信号检测模型。该模型结合了单基地-双基地等效原理及RCS简化模型,从单脉冲检测和非相参积累检测两个方面分别计算得到了单通道和综合检测概率。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雷达检测模型相比,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有源检测模型反隐身效果更好,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冲击雷达反隐身原理,提出了新型导引头组成方框图,概述了新型导引头的工作过程及其关键技术,从理论上阐明了反隐身冲击雷达导引头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导弹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是实现导弹隐身的主要技术,详细论述了雷达隐身的关键技术是导弹外形设计和使用吸波材料;红外隐身的关键技术是发动机红外抑制技术和使用红外隐身材料。反隐身技术促进了隐身导弹的发展,文中对反隐身的主要技术作了表述。  相似文献   

16.
朱华邦  杜娟 《飞航导弹》2003,(12):42-44,61
在各种隐身武器装备日趋先进的今天,雷达探测隐身目标的能力是决定战场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雷达反隐身技术也是当今军事高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几个方面对雷达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与实现做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国外雷达反隐身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其具体措施,列举了各种具有反隐身能力的雷达系统,并阐述了其反隐身原理、国外研制情况及存在主要技术关键。文章的最后概括介绍了反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黄兴  唐宏  牛超  章捷 《飞航导弹》2012,(3):31-35
针对隐身目标采用的雷达隐身技术,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在对无源雷达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了两类无源雷达的反隐身性能;最后,结合目前的发展情况,探讨了无源雷达反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19.
<正>第四代战斗机的一个很重要指标,就是要具有相当的隐身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应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可见光隐身(原来称为伪装)、激光隐身和声学隐身等技术。但通常最受重视的是雷达隐身。由于雷达隐身有关资料十分保密,不易得到确切数据,宣传又太多,很容易使人误会这是唯一的隐身途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型地空导弹制导雷达探测隐身目标所面临的困难,对全相参准连续波雷达所固有的探测性能进行了分析,从信号特性、发射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几个不同方面探讨了全相参准连续波制导雷达所具有的探测隐身目标的潜能,理论上通过提高发射信号脉冲重复频率来增加发射信号的平均功率以及通过延长发射信号的持续时间来增加信号能量能够提高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最大发现距离.尽管该方法会使雷达探测多目标的能力有所下降,与米波和毫米波雷达以及与多基地雷达相比,厘米波段单基雷达反隐身仍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