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特重型颅脑伤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附6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特重型颅脑伤后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在69例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的患者中分析着力部位、年龄、伤型、血糖、高热等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和结论:特重型颅脑伤死亡率69.56%。发现后枕部着力是造成特重型颅脑伤最常见的致伤方式;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多发血肿、合并脑挫裂伤、高血糖、高热、脑疝形成均显著增加死亡率。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后期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特重型颅脑伤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特重型颅脑伤后影响预后的因素。在69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分析着力部位,年龄,伤型,血糖高热等于死亡率的关系。特重型颅脑伤死亡率69.56%。发现后枕部着力是造成特重颅脑伤最常见的致伤方式,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多发血肿,合并脑挫裂伤,高血糖,高热,脑疝形成均显著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二次脑损伤对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热、低血压、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二次脑损伤因素对中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中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110例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热、低血压、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常严重影响颅脑伤患者的预后,显著增加患者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P<0.01)。结论高热、低血压、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二次脑创伤指标,都直接参与了颅脑伤的继发性病理损害。高度重视监测和严重控制这些二次脑创伤指标的变化,对提高颅脑伤救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特重型颅脑伤由于伤情特种、恶变极快,传统治疗的死亡率一直很高,是临床救治的09年收治特重型颅脑伤(GCSe3-5分) 53例,并与前期(2000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69例特重型颅脑伤的救治结果进行对比,着重分析了影响雨后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新的救治经验.  相似文献   

5.
对110例重型和特重型颅脑伤脑疝病人作回顾性分析,发现患者年龄、伤情、合并脑挫裂伤、高热、高糖血症、低氧血症及颅内高压等是影响病人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110例重型和特重型颅脑伤脑现人作回顾性分析,发现患者年龄,伤情,合并脑挫裂伤,高热,高糖血症,低氧血症及颅内高压等是影响病人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是当今颅脑损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死亡率很高。本文报道我院于1999年4月-2002年4月收治特重型颅脑损伤69例的临床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年龄大于60岁的颅脑损伤患者后并发症,及其与年龄,伤前疾病,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60-69岁年龄组的伤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70岁以上年龄组(P<0.005),伤前无疾病患者的伤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伤前有疾病患者(P<0.005),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种和3种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P<0.005),并发症愈多,病死率愈高,结论: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并发症与年龄,伤前疾病,颅脑损伤程度以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高,预后不佳,尤其是GCS评分3分患者死亡率几乎达100%。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3例,为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率,对其中38例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救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对70例sTBI患者的性别、年龄、伤后首次GCS评分、中线移位、高血糖、大剂量甘露醇应用情况、高热、多尿、并发肺部损伤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动态监测血清钠证实发生高钠血症19例,分析其患者性别、年龄、伤后首次GCS评分、中线移位、高血糖、大剂量甘露醇应用、高热、多尿、并发肺部损伤等与高钠血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钠血症发生率为27.1%,首次GCS评分、中线移位、基底池受压、应用大剂量甘露醇、高热、高血糖、多尿、合并肺部损伤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相关。结论:高钠血症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增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病死率,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颅脑伤死亡患者282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造成颅脑伤患者死亡原因,为提高颅脑伤患者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282例颅脑伤死亡患者作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82例中,车祸(49.6%)、坠落伤(24.8%)、跌伤(19.5%)是导致颅脑伤的最常见原因。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所致的颅内高压(41.5%)、脑干伤(28.4%)和肺部并发症(15.2%)是导致颅脑死亡的最常见因素。结论: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控制创伤后颅内高压,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伤后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72例重型颅脑伤患者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患者年龄大、伤情重且合并高热、高血糖、呼吸道感染均明显增加死残率。结论:有效控制高热、高血糖、颅内高压,防治呼吸道感染提高重型颅脑伤患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142例死亡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原因和抢救治疗。方法:总结我院65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并对142例死亡原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组死亡142例,死亡率21.7%。主要死亡原因:严重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疝、脑干损伤,严重的复合伤、合并症、并发症。结论:早期诊断、早期采取手术或非手术综合治疗,积极治疗复合伤及合并症,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对病情严重程度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住院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75例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居民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颅脑创伤严重程度,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计算住院患者死亡率,比较两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对GCS评分、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FT3)、总甲状腺激素(TT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甲状腺素(TT3)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0.455和0.405,P =0.000);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FT3、TT3水平影响死亡率(P <0.05)。结论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性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明显,血清FT3、TT3水平越低,病情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Feeney'smodel),分别在伤前1/2h及伤后6、12、24、48、72、120h测定轻、中、重型脑损伤动物的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值.运用正常血糖-高血胰岛素钳夹技术,检测大鼠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24h后BG60-120、GIR60-120、ISI等3个反映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标.结果: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血糖含量升高的同时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大鼠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24hBG60-120显著地升高,GIR60-120、ISI显著地降低.结论: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大鼠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均显著地升高,高水平的胰岛素未能起到相应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与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5℃±0.5℃的轻度低温水平对重症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GCS为8分以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肛温为35℃±0.5℃轻度低温治疗,并与45例常规治疗组对照观察,观察其预后、血糖水平、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良好率36.4%,对照组为26.7%(P<0.01),血糖水平控制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未发生心律失常、顽固的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复温时的反跳性高热、休克等不良反应.结论35℃±0.5℃的轻度低温水平对重症颅脑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利多卡因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总结。方法:共16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6例,均于发病(或伤后)24h内行常规治疗 利多卡因治疗。对照组83例行常规治疗,对两组胃泌素、抗利尿素、血糖、胃PH值进行测定,并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利多卡因治疗组胃泌素、抗利尿素、血糖明显下降,消化道出血、心率失常等并发症显著减少,死亡率降低。结论:利多卡因的应用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应激损伤,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成人创伤性脑损伤后早期应激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早期应激性肝损害(HSI)发病率、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29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9例中发生早期HSI者49例,占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14.9%。HSI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颅脑损伤程度显著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和损伤类型等方面无显著关系。结论HSI可在创伤性脑损伤的早期发生,它的出现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临床预后不良,死亡率增加,应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Glasgow 昏迷分级(GCS)中运动评分与重型颅脑外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患者死亡率及愈合结果之间的关系,探讨运动评分应用于院前评估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sTBI患者出院病历,统计患者到达急诊室时的GCS评分。预后指标包括ICU死亡率,存活者(生存时间超过1个月)ICU时间、出院时的Glasgow结果分级(GOS)、伤后第6个月的GOS。结果: 本组患者共140例,65例(46.4%)在ICU治疗期间死亡,入院时总GCS评分及睁眼、言语和运动评分与ICU死亡率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评分越低,死亡率越高,其中最为相关的是总GCS、运动评分。生存时间超过1个月的患者中,运动评分与出院时GOS和伤后第6个月GOS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评分越高,愈合结果越好。结论: GCS中运动评分与sTBI患者死亡率和愈合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可以替代总GCS,作为院前评估指标。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沈敏慎  何海波  丁兵 《河北医学》2004,10(11):1004-1006
目的:比较纳络酮在重型脑外伤中的作用及予后的相关性。方法:将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68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及手术(称对照组)治疗组38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络酮(称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死亡率为31.6%,较对照组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中度致残率和恢复良好率52.6%。重度致残率和植物生存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重症脑外伤早期应用纳络酮能明显降低死亡率,中度致残率和恢复良好率有显著提高,重度致残率和植物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