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形成因素,观察前列地尔治疗冠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疗效和相关临床研究。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于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0),对照组常规应用硝酸酯类及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观察所有病例的临床症状恢复、冠脉血流变化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改变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其饮酒、吸烟史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小板平均容积(MPV)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患者胸痛症状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校正的TIMI帧数(CTFC)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量饮酒、吸烟、MPV增高等均可能是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的因素,临床应用前列地尔治疗CSFP有明显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正>冠状动脉慢血流(CSFP)是指在排除了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痉挛、冠脉气体扩张、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因素后,在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中发现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但是冠状动脉远端血流灌注出现延迟的现象〔1〕。1972年首先由Tambe等报道了6例有胸痛症状的患者,经CAG未发现血管病变,但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目前对CSF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亦无确切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CSFP的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针剂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CSF患者按完全随机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硝酸酯药物和拜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针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的血流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临床症状有效率(66.7%)高于对照组(42.9%);冠状动脉造影方面,治疗组冠脉慢血流改善的有效率为73.3%,对照组为25%(P<0.01).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前列地尔针剂联合常规疗法治疗CSF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与CHA2DS2-VASc评分及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的血清学检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因胸部不适症状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选择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但存在CSFP的40例患者作为CSFP组,另将同期随机选取的CAG证实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冠状动脉主...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冠脉造影日益增多,心血管介入医师常会遇到因为胸痛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心外膜冠状动脉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造影剂在冠脉血管内充盈和排空却明显延迟,提示冠脉血流灌注延迟,这种现象被称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flow phenomenon,CSFP)。冠脉慢血流现象最先由Tambe等~([1])于1972年通过分析6例胸痛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后提出,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60例因胸痛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慢血流但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患者为CSF组,另将60例同期行CAG未见明显狭窄且血流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Hcy、hs-CRP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 CSF组Hcy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CTFC)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r=0.328,P0.05)。结论CSF患者Hcy呈较高水平,可能与CSF的发生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3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CSFP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19例和治疗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辛伐他汀、硝酸酯类、曲美他嗪和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症状、心电图变化,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血流变化,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治疗组有效率为76.2%,高于对照组的52.6%(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2.4%,与对照组的4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血流改善:治疗组有效率为61.9%,低于对照组的42.1%(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冠心舒通胶囊治疗CSFP虽然对心电图无明显改善,但患者临床症状及冠状动脉血流有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慢血流(CSF)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及其在冠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116例因胸痛行冠脉造影(CAG)的患者,其中确诊为CSF56例(CSF组),CAG正常、无CSF者60例(对照组)。以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评价造影时冠状动脉血流速度。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患者CIMT。结果CSF组C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CSF与CIMT呈正相关,CSF可能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与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 LOX-1)、瘦素(Leptin)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7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无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病变并确诊为冠脉慢血流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随机入选冠脉血流正常的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作为测定的慢血流指标,检测两组患者s LOX-1和Leptin水平,分析两组之间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果冠脉慢血流组的患者血清s LOX-1为(258.12±12.48)ng/ml、Leptin为(7.34±0.67)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s LOX-1(104.36±10.06)ng/ml、Leptin(3.68±0.56)μg/L,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 LOX-1、Leptin是冠脉慢血流发生危险因素。结论血清s LOX-1、瘦素水平与冠脉慢血流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冠脉慢血流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内科》2017,(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关系。方法选取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病变的患者204例作为冠脉慢血流组,其中单支冠脉慢血流156例,多支冠脉慢血流48例;随机抽取同期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流正常的其他疾病住院治疗患者18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情况;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冠脉慢血流组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分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冠脉慢血流合并不同程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校正的TIMI帧数(CTFC)。结果 39.22%的冠脉慢血流患者发生OSA,高于对照组的21.74%(P0.05)。多支冠状动脉慢血流组患者AHI显著高于单支冠脉慢血流组(P0.05),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PO_2)低于单支冠脉慢血流组(P0.05)。冠脉慢血流合并重度OSA组的MPV及CTFC显著高于冠脉慢血流合并轻中度OSA组患者(P0.05)。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容易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且出现慢血流的冠状动脉支数越多,患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状越严重,冠脉慢血流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病情可能与MPV及CTFC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比较世居高原人群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因胸痛并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于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存在CSFP的患者134例为慢血流组,并随机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血流正常的患者136例为对照组。采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计帧法(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检测,其中CTFC值27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检测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史、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血流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总胆固醇、脂蛋白(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CRP、Cys-C、同型半胱氨酸、尿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ys-C、CRP、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清Cys-C、CRP浓度与高原地区患者CSFP的发生明确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高原地区CSF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ngraphy,CAG)的普及和对冠状动脉储备能力的不断探讨,一种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现象逐渐引起了临床的重视,这就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Tam-be于1972年首先报道了6例有胸痛症状的患者,CAG没有发现血管病变,但发现血流速度减慢这一特殊现象.此后,CSFP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尼可地尔、辛伐他汀"方案对冠脉慢血流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慢血流的120例胸痛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尼可地尔、辛伐他汀)、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各60例,观察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冠脉血流速度(CTFC)、炎症因子表达、胸痛症状缓解情况。结果观察期内对照组3例失访;观察组有1例因头痛不能继续服用尼可地尔,1例肝酶升高,0例失访。观察组病人治疗后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CTFC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LAD的CTFC较对照组下降(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炎症介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髓过氧化物酶、脂氧素A4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介质hs-CRP、髓过氧化物酶、脂氧素A4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观察组在3个月、6个月时心绞痛频度、里克特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或P0.01);观察组里克特量表评分在3个月时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尼可地尔、辛伐他汀可改善冠脉慢血流,安全性好,抗炎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中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按完全随机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硝酸酯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血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病情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5.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0.0%(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改善的有效率治疗组为50.0%,对照组为33.3%(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比较冠状动脉内注射前列地尔与硝酸甘油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即刻效果。 [方法]选取102例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的患者,其中冠状动脉慢血流65例,对照组37例。慢血流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不同分为硝酸甘油组(32例)和前列地尔组(33例)。比较三组临床基线资料及冠状动脉TIMI血流帧数(TFC值),以及前列地尔组与硝酸甘油组TFC下降值。 [结果]三组临床基线资料除吸烟(P=0.02)外,差异均无显著性。注射药物前,前列地尔组和硝酸甘油组左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三支冠状动脉TFC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前列地尔组与硝酸甘油组三支冠状动脉TFC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注射药物后,前列地尔组和硝酸甘油组LAD、LCX、RCA三支冠状动脉TFC值均较注射药物前显著下降(P<0.05),且前列地尔组LAD、LCX、RCA三支冠状动脉TFC下降值分别为硝酸甘油组TFC下降值的5.51、3.51、2.78倍(P<0.01);前列地尔组注射药物后三支冠状动脉TFC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前列地尔或硝酸甘油均能即刻显著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TFC值,且前列地尔效果优于硝酸甘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影响。方法:选取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心外膜冠脉无明显病变的慢血流的患者35例,为CSFP组;另选取同期因心脏症状行冠脉造影显示冠脉正常的患者3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检测氧化应激指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异构前列腺素及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结果:CSFP组的CAT(6.53±2.2)U/ml、SOD(1.12±0.11)U/ml明显低于对照组CAT(17.87±5.74)U/ml、SOD(1.22±0.14)U/ml,而MDA(4.96±1.27)nmol/ml、8-isoPGF2α(77.1±35.49)pg/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DA(3.93±0.91)nmol/ml、8-iso-PGF2α(59.75±17.47)pg/ml;同时在校正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及体重后,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MDA及8-iso-PGF2α是CSFP的危险因素,而SOD、CAT则是CSFP的保护因素。结论:CSFP患者MDA、8-iso-PGF2α明显上升,CAT、SOD明显下降,提示氧化应激可能在CSFP的病理生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患者中尼可地尔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对冠状动脉血流以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43例CSF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71例)和联合治疗组(72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前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 1次/d,后者接受阿托伐他汀20mg 1次/d、尼可地尔5mg 3次/d,进行12个月临床随访及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以及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主要终点为12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脏性死亡、心肌梗死、因心绞痛再次住院。次要终点为12个月时治疗有效率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中CSFP累及血管校正的TIMI帧数(CTFC)。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血清ET-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NO水平较前显著升高(P0.01),FMD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ET-1、NO水平及FMD无明显差异。阿托伐他汀组37例(52.1%)和联合治疗组35例(48.6%)患者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两组CSFP累及血管的CTFC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变。联合治疗组有降低MACE[5/72(6.9%):12/71(16.9%),P=0.076]的趋势,这主要由于再住院率的降低[4/72(5.6%)∶10/71(14.1%),P=0.099],但差异均未达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类似[66/72(91.7%)∶62/71(87.3%),P=0.43],但联合治疗组有更高的显效率[56/72(77.8%)∶43/71(60.5%),P=0.03]。结论:阿托伐他汀基础上联合应用尼可地尔治疗,能够进一步缓解CSFP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并有降低因心绞痛再住院的趋势,但是短期内并未发现对冠状动脉血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脑循环是否受到损害.方法 选取60例因胸痛症状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示冠状动脉血流缓慢,但管腔无明显狭窄的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因胸痛症状入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为正常冠脉的55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冠脉造影术后24小时通过经颅多普勒彩超测量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两组病例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冠脉慢血流患者两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舒张末期及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结论 冠脉慢血流患者脑循环也受到损害,慢血流现象可能是体循环系统受损的局部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冠脉内注射前列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STEMI急诊PCI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行PCI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开通血管后冠脉内注射前列地尔。观察两组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TFG)Ⅲ级获得率及术后1 h ST段回落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校正TIMI血流计数帧数(CTFC)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中慢血流和院内MACE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无复流及30 d的MACE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TEMI患者PCI术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冠脉内注射前列地尔可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加心肌灌注,减少慢血流及院内MAC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冠状动脉(冠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16例因胸痛就诊的患者,冠脉造影检查均未发现冠脉狭窄,提示为冠脉慢血流56例(慢血流组),冠脉无慢血流者60例(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浆Hcy水平,分析其与冠脉慢血流的相关性。结果慢血流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冠脉慢血流现象有关,其可能为冠脉慢血流的早期表现;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明确冠脉慢血流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