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胸腰椎前路K形钛钢板在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评价胸腰椎前路K形钛钢板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行前路减压、复位、髂骨块植骨、胸腰椎前路K形钛钢板内固定系统固定。结果:16例患者均获术后2-12月随访,无术中、要后并发症发生,无钢板断裂和松动现象,伤椎高度恢复80%-90%。术后3月植骨界面获骨性融合,脊髓神经功能恢复1-3级(除A级3例末恢复外)。结论: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系统应用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植骨后的固定具有恢复伤椎高度,增加节段固定及脊柱稳定性的作用,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磁性、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时机、手术指征、临床疗效。方法经前路椎管减压、复位矫形、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融合器联合Z—plate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0例,伤后7~10d手术。结果20例获3~18个月的随访,平均10个月。Frankel分级:A级1例无恢复;B级恢复到C级2例,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5例,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9例。术后摄片示椎管减压充分,后凸畸形完全纠正。3个月后植骨融合。结论选择性行前入路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融合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良好,新鲜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择期手术失血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损伤特点和评价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直接复位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直接复位内固定联合应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24例。结果平均随访17.3个月,骨融合率达100%,患者均得到满意的复位,复位率达96.4%。近期内无明显矫正丢失,椎管矢状径达到正常范围,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按Charles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87.5%。结论对不稳定的下腰椎爆裂性骨折应早期手术治疗,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重建术既可以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维持矫正效果,又能增加植骨融合率,是治疗严重创伤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RSS内固定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8例经影像学诊断为胸腰爆裂件骨折患者(18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采用RSS型内固定系统固定,其中15例患者同时行椎管减压,均行后外侧植骨融合进行治疗,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伤椎前缘高度由41.2%恢复至93.0%;后缘高度由78.5%恢复至95.3%,水平移位完全恢复;Cobb三角由术前平均34.1°恢复到术后4.2°,伤椎椎管面积由术前43.2%恢复到术后90.2%.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标准均有1级以上的改善.结论 后路RSS型内固定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伤椎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伤椎椎体内自体植骨、椎管减压(或不减压)及相邻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6例。根据AO分型,A2型18例,A3型8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标准: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7例,E级10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患者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以及ASIA评分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伤椎高度和矫正角度均无明显丢失。全组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ASIA评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无断钉、断棒和内固定松动迹象。结论伤椎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由于椎体高度丢失所导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单侧固定和自体植骨联合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 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系统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一侧椎弓根通道椎体自体植骨联合椎管减压治疗2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36.7岁,按Denis分类:A型4例,B型10例,C型6例,D型5例,E型2例.损伤节段:T112例,T1210例,L1 9例,L2 4例,L3 2例.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11例,D级4例,E级2例.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及患者术后疼痛和工作恢复情况. 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12~1 8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所有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功能按Frankle分级至少恢复1级,平均恢复1.5级.术后1周及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脱、断裂.所有患者植骨愈合良好,术后1年58.3%的患者无疼痛,54.2%的患者可以恢复以前的工作.结论 短节段联合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一侧椎弓根通道自体植骨及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式安全可行,可早期稳定伤椎,增加了前中柱的稳定性,减少了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6月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随机分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固定组(治疗组24例)和传统短节段固定组(对照组24例),其中治疗组行伤椎及伤椎上下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对照组行传统4钉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Cobb角大小、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椎体平移率,同时观察植骨融合及神经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10.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完全神经损伤较术前有1~2级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无损伤加重等.随访时治疗组Cobb角大小、伤椎前缘压缩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治疗组固定更牢固,随访矫正丢失少.椎管占位率和椎体平移率治疗组疗效更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固定法较传统方法具有更加牢固的固定效果,前中柱重建稳定,后柱固定牢固,矫正度丢失小,疗效满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后经椎管进行椎体前中柱减压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合并有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3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21~52岁,平均37.6岁;均为单一节段骨折,T_(11)8例,T_(12)10例,L_112例,L_26例。按胸腰椎脊柱脊髓损伤严重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总评分为7~9分,平均7.4分。按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merica Spine Injury Association,ASIA)的神经病损分级,A级4例,B级10例,C级14例,D级8例。36例均采用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后经椎管进行椎体前中柱减压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分别对比评估术前、术后初期、末次随访时以下各项指标: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ASIA分级评估);后凸畸形矫正(Cobb角)情况;伤椎椎管容积变化情况;伤椎前缘高度变化情况;记录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及植骨面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3.5(2.8±0.3)h;术中出血量为550~1 350(880±120)ml;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4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松脱、移位、断裂等情况发生。术后神经功能情况:除A级和B级各有1例无明显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7例,D级10例,E级17例。术后3 d伤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伤椎椎管容积恢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各个指标在末次随访(术后12个月)结果与术后初期复查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后经椎管进行椎体前中柱减压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合并有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经单一入路同时完成骨折复位、环脊髓360°减压和脊椎的三柱重建;其椎管减压彻底、即刻稳定脊柱、能达到前后联合入路所能取得的手术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时机、临床疗效和主要并发症。方法经前路椎管减压、复位矫形、自体髂骨植骨Z-p late内固定治疗胸腺椎爆裂性骨折20例。伤后4~72 h手术12例、10 d~6个月手术8例。结果1例手术中死亡。19例获3~18个月的随访,平均10个月。Frankel分级:A级1例无恢复;B级恢复到C级2例,恢复到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5例,恢复到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9例。术后摄片示椎管减压充分,后凸畸形完全纠正。3个月后植骨融合,Cobb角丢失6°~9°,平均7.3°。主要并发症为大出血、肋间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结论前路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良好,新鲜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限期手术失血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对6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其预后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1例获随访,平均18个月(6~60个月),Cobb角降至平均4°(0~12°),骨折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至95.6,椎管狭窄率平均恢复至7(0~13)。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手术节段脊柱失稳。结论本方法具有创伤相对较小、操作简便、减压充分、内固定牢固、方便植骨融合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分别采用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与不经伤椎固定治疗的56例下腰椎骨折,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46岁,平均41.5岁。损伤部位:L3 27例,L4 16例,L5 13例。按AO分型:A1.2型6例,A3.1型29例,A3.2型9例,A3.3型12例。载荷评分5-8分,平均6-3分。脊髓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8例。采用椎弓根螺钉不经伤椎固定27例,经伤椎固定29例,两组患者均选择性进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随访过程中过程中观察植骨融合和马尾神经恢复情况。采用Den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的恢复差异。结果:所以患者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25.8个月。不经伤椎固定1例于术后3个月出现棒松动,其余未出现内松动或断裂现象。在术后Cobb角矫正、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管占位率恢复及最后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占位保持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不经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的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经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1例(78%),经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7例(93%)(P〈0.05)。在局部疼痛评分上,经伤椎固定组优于不经伤椎固定组(P〈0.05),而在工作状态的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05)。结论:相对不经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能够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同时能更好的维持脊柱矫正度,是下腰椎骨折后路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6例新鲜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治疗病例。其中T113例,T1219例,L;40例,L214例。根据AO胸腰椎骨折分类,A型骨折34例,B型骨折7例,c型骨折35例。术前脊髓损伤(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分级,A级14例,B级14例,C级38例,D级5例,E级5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injuryclassificationandseverityscore,TLICS)评分均大于4分。采用后路减压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66例,前路减压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10例,其中多节段固定31例,单节段固定45例。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D评分标准和脊髓损伤ASIA分级结合椎体压缩率、Cobb角和椎管狭窄率变化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并对术前和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和椎管狭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例患者获得12~48个月随访,平均32个月。ODI术后平均手术改善率为62.5%,优良率为69.8%;术后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所有患者的椎体压缩率、Cobb角和椎管狭窄率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病情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椎体骨折节段、损伤程度、AO分类及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等,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术中椎管彻底减压,恢复和重建椎体高度,坚强稳定的内固定和植骨融合,可避免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获得较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进行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7例;应用后路腰椎管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结果随访9~39个月,平均26个月,腰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为8.7分,随访时为2.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分,随访时为2.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8.2%,随访时为2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9月至2011年9月共18例多节段腰椎滑脱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8~64岁,平均52.2岁。12例为L3~5滑脱,6例为L4~S1滑脱。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临床功能恢复情况,Lenke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共完成随访17例,30个节段完全复位。VAS评分由术前(8.0±1.0)分降至末次随访(1.0±1.0)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8.9±2.4)分增至末次随访时的(24.8±2.7)分,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结果:Lenke A级13例,B级4例。结论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该术式能使滑脱节段获得良好的复位、固定,并具有较确切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有限切口腹膜外入路手术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有限切口腹膜外入路手术治疗的16例严重下腰椎爆裂性骨折。主要损伤节段:L39例,L46例,L51例。按AO标准分类,A类(压缩)8例,B类(分离)2例,C类(扭转)6例。所有病例均行有限切口腹膜外入路伤椎部分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内固定。分别比较术前与术后即刻的影像学指标变化及术前与术后8个月时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本组随访85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即刻影像学显示,伤椎椎体前高由术前平均43.31%恢复至94.25%(P〈0.01),椎管受堵指数由术前平均2.69恢复至0.19(P〈0.01)。有神经损伤者在术后8个月时出现一级以上的恢复。结论对于严重的下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有限切口腹膜外入路进行减压和固定完全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手术方式与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选择性椎管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44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患者术前与随访时的ASIA分级、伤椎椎体高度矫正率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49.3%恢复至术后平均92.5%。ASIA分级较术前平均提高1.2级。结论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基础上选择性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伴有脊髓损伤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multiple—level spinal fracture,MSF)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10年2月,收治18例伴有脊髓损伤的MSF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0~56岁,平均37岁。其中Ⅰ型(相邻型)10例,Ⅱ型(非相邻型)8例。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B级各2例,C级5例,D级9例。18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后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4~30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加重,脊髓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椎板减压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MSF并脊髓神经损伤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伤椎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定期X线复查患者的椎体高度、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有率;对神经功能ASIA分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由术前的43.2%±1.8%恢复至91.0%±2.O%,Cobb角由术前24.2°±3.0°恢复至5.0°±1.0°,椎管矢状径由术前的60.2%±8.7%增加到85.5%±12.8%。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恢复。未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椎体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矫正度丢失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不伴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治疗的25例不伴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6例;年龄65~82岁,平均73.5岁。损伤节段在T10-L3之间,共36个节段。所有患者均伴有5%~20%的椎管占位。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ria—loguescores,VAS)和Oswestq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通过侧位x线片测量患者椎体中线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通过轴位CT测量椎管占位程度,对患者的骨水泥渗漏、感染等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结果9例(25%)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无感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病例出现。在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椎体中线高度、矢状位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测量评估方面,患者术前与术后各个时间点比较,术后评估结果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椎管占位5%一20%的无神经功能损害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而言,PVP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不增加病椎椎管占位程度加重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椎管减压加椎体次全切钛网重建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一期经后路单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脊髓环形减压、钛网支撑植骨重建前中柱及椎弓根钉固定后柱治疗腰椎爆裂骨折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0~55岁,平均38.6岁。均为单椎体爆裂骨折,L13例,L27例,L36例,L41例,L51例。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分级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通过X线和CT评估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椎管内径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5~4.5h,平均3.7h。出血量680~1 500mL,平均980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钛网重建节段获得骨性融合,椎体的高度、曲度和椎管容积无明显丢失,无感染及医源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除1例A级患者外,其他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次全切重建脊柱三柱稳定性手术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创伤小、脊髓减压彻底、脊柱前中后柱即刻稳定、并发症少等特点,是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