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穿刺部位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治疗措施及防护措施。方法回顾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穿刺部位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136例,其中4例发生穿刺部位股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加压器压迫后均临床治愈。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由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多次反复穿刺、高血压、肥胖、使用较粗的8F穿刺鞘、血压控制不理想以及依从性差的患者术后易发生穿刺部位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后在超声引导下应用专用压迫器局部压迫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夹层动脉瘤又称动脉剥离,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剥离,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以上病理变化发生在颅内动脉者称之为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夹层最初作为主动脉疾病而受关注,后来发现颈动脉、椎动脉及颅内动脉亦有发生。现将颅内夹层动脉瘤流行病学特征、好发部位、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其诊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对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中心1985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23例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的24个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部位、大小等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颅内动脉瘤占所有年龄组颅内动脉瘤的1.3%,男:女=1.56:1;24个动脉瘤中,16个位于前循环,8个位于后循环;14个属于复杂动脉瘤;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者11例;14例采用神经介入治疗,4例采用显微手术治疗,5例未行外科治疗,其中2例在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自行闭塞而自愈;1例死亡,1例因术前动脉瘤再破裂导致中度致残,其余21例结果良好.结论 (1)儿童颅内动脉瘤较为罕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2)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是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3)与成人相比,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后循环动脉瘤、感染或外伤性动脉瘤比例较高;(4)神经介入及显微手术都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对于复杂动脉瘤首选神经介入治疗,相当一部分动脉瘤甚至不得不采用载瘤动脉闭塞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研究背景目前针对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甚少,尤其国内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旨在探讨16~29岁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发病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共对2008年1月-2012年10月住院治疗的21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其中年龄16~29岁的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41例,约占同期总病例数的1.93%(41/2119)。影像学检查共发现42个动脉瘤,前循环35个、后循环7个,以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所占比例最高,约为30.95%(13/42);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各占14.29%(6/42);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占比例较低,仅为4.76%(2/42)。位于Willis环分叉部及近侧大动脉上的动脉瘤共34个占80.95%、动脉周围支上者8个占19.05%,其中直径≤5mm者45.24%(19/42)、6~10mm者30.95%(13/42)、11~24mm者7.14%(3/42)、≥25mm者16.67%(7/42)。结论青年(16~29岁)颅内动脉瘤男性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前交通动脉是青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以巨大型、后循环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所占比例较高。青年(16~29岁)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特征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近,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人们把直径≥2.5cm 的颅内动脉瘤称为颅内巨大动脉瘤。本病发病率一般认为占颅内动脉瘤的3~5%,也有作者报告高于5%,如Fox 在4,400例成人动脉瘤中有748例为巨大动脉瘤(占17%);Sundt 在594例颅内动脉瘤中,80例为巨大动脉瘤(占13%)。一般认为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约为3∶1或2∶1,以30~60岁发病最多。据Fox 统计巨大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以颈内动脉最多(占54%);基底动脉次之(占16%);再次为前交通动胨(10%),大脑中动脉(9%)及椎动脉(7%)。这五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中横窦分型与颅内动脉瘤形成及破裂的临床相关性,并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可能的新易感因素。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12月3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是否破裂分两组,即破裂动脉瘤(ruptured aneurysm group,RAG)组(230例)和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aneurysm group,URAG)组(115例),分析RAG组和URAG组的静脉窦解剖结构及横窦引流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动脉瘤是否破裂及多发性等临床特征,明确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的易感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与患者的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部位、大小及动脉瘤同侧的优势横窦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前交通动脉瘤(OR=2.214)、后交通动脉瘤(OR=2.932)、小动脉瘤(OR=3.841)、与动脉瘤同侧的优势横窦(OR=1.736)为未破裂动脉瘤发生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横窦优势侧更易形成颅内动脉瘤(P0.001)。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易感因素为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小动脉瘤及与动脉瘤同侧的优势横窦;合并优势横窦患者的同侧颅内动脉系统更易形成动脉瘤,并可据此特征较准确的预测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烟雾病(MMD)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8例MMD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其中6例主要动脉型动脉瘤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外周动脉型动脉瘤采用NBCA胶栓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 结果 6例主要动脉型动脉瘤中完全栓塞3例,瘤领残留2例,部分栓塞1例,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2例采用NBCA胶栓塞的患者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均未显影,未出现远端供血区域脑梗死. 结论 对MMD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发生远隔部位血肿的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6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2例出现远隔部位血肿,其中1例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术后6 d发生右侧额叶小血肿,根据血栓弹力图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后,血肿吸收,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后11 d发生左侧额颞部少许硬膜下血肿,根据血栓弹力图调整抗血小板药物,血肿增加,行钻孔引流术治疗后,血肿吸收,出院时mRS评分0分。结论 动脉瘤破裂是发生远隔部位出血的高危因素,颅内支架使用增加颅内远隔部位出血的概率,可能和支架置入术后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是否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对其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4年1月期间因颅内动脉瘤而住院手术的病例,探讨术后并发症对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Logist回归模型对4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病时的神经系统体征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手术治疗486枚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患者446例,多发动脉瘤患者19例(40枚动脉瘤)。患者发病时的血糖水平及各种并发症与患者预后有关,而年龄、性别、术前Fisher分级、术前GCS、术后是否静脉使用抗痉挛药物、动脉瘤破裂次数、手术时机、以及术中阻断供血动脉时间等因素与预后无关。本组病死率8、11%,预后良好率74.99%。结论通过对血糖水平、术后并发症等动脉瘤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可预测动脉瘤患者预后,并有效指导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栓塞失败的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用开颅手术方法治疗栓塞失败的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1999年2月至2002年4月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栓塞失败的颅内动脉瘤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1例.动脉瘤的直径平均为12 mm.结果 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脑血管造影复查,动脉瘤均完全消失,无动脉瘤残留.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无手术合并症和术后死亡.结论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有动脉瘤残留或再通者建议行显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量并分析男、女颅内动脉瘤患者与对照组(非动脉瘤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探讨性激素水平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992年1月至2008年12月脑血管造影诊断的颅内动脉瘤1768例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析其发病年龄高峰及性别差异。并对2009年1月~12月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来我院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动脉瘤的成年患者为研究组,男76例、女97例共173例,检测其空腹静脉血雌二醇(E2)、睾酮(T)、促卵泡成熟素(FSH)、促黄体激素(LH)、孕酮(P)、血清泌乳素(PRL)浓度,对照组为同期住院行DSA检查排除动脉瘤的成年患者177例,并检测其空腹静脉血上述激素浓度。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性激素间的关系。结果 176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0~88岁之间,高峰在50~59岁年龄段,占总数的32.41%,40~69岁年龄段占60.46%,40岁以前动脉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单发动脉瘤男:女=1:1.28;多发动脉瘤患者约占总数的12.78%,男:女=1:3.71。雌二醇水平在女性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值分别为51.9±62.37pmol/L和107.58±60.45pmol/L,围绝经期32.80±28.18pmol/L和111.00±60.37pmol/L,绝经后期20.10±19.17pmol/L和41.40±23.12pmol/L,研究组和对照组雌二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周期正常98.33±82.81pmol/L和100.20±33.20pmol/L,研究组和对照组雌二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睾酮水平在男性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值分别为2.669±1.65nmol/L和4.43±1.93nmol/L,50~59岁2.77±1.97nmol/L和4.78±2.11nmol/L,60岁以上2.09±1.47nmol/L和3.94±2.21nmol/L,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睾酮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9岁3.52±1.93nmol/L和4.33±1.61nmol/L,研究组和对照组睾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的发病年龄高峰在50~59岁,雌二醇及睾酮随年龄增长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激素水平的明显降低并低于正常性激素水平是动脉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7年9月至2000年4月间手术的32例脑动脉瘤病人在术前进行3D-CTA检查,并将其图像应用于手术。除4例危重患仅行3D-CTA外,其余患均同期行DSA检查。结果 除1例多发性动脉瘤因3D-CTA扫描平面确定有误而漏检1个动脉瘤外,其余的动脉瘤均被3D-CTA发现,并被手术所证实。3D-CTA均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指向、瘤颈部位以及动脉瘤的破口,并显示了动脉瘤与截瘤动脉以及颅底骨结构的三维影像。其在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方向、部位与毗邻骨结构上优于DSA,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以及术中寻找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结论 3D-CTA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设计以及术中寻找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尤其适合于床突旁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大型或巨型动脉瘤的手术以及急诊夹闭手术。  相似文献   

13.
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临床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巾9例表现为颅内出血,1例表现为脑缺血。烟雾病合并的动脉瘤9例位于Willis动脉环附近,为主要动脉型动脉瘤。其中5例行动脉瘤夹闭术,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恢复良好;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和1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外周动脉型动脉瘤)无法手术。结论烟雾病合并动脉瘤可导致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对主要动脉型动脉瘤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外周动脉型动脉瘤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可予以对症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4.
One-hundred-and-fifty-two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were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epilepsy in relation to the site of the aneurysm and the type of surgical approach.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epilepsy was 22%. Of the 116 patients treated by the intracranial approach 27.5% developed epilepsy, in contrast with only 5% of the 36 patients who had carotid artery ligation in the neck. Epilepsy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35%) wit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especially if moderate or severe operative trauma was sustained and there was postoperative dysphasi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00例无颅内动脉瘤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年龄≥55岁(OR=2.074,95%CI:1.193~3.513;P=0.009)、高血压病史(OR=2.1736,95%CI:1.261~3.744;P=0.005)、优势型A1解剖构象(OR=3.441,95%CI:1.881~6.297;P0.001)、缺如型A1解剖构象(OR=6.882,95%CI:1.970~24.040;P=0.003)是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与病人年龄、高血压病史、前交通动脉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病人建议定期进行无创血管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及介入栓塞组各60例;记录术前相关影响因素及术后恢复情况,分析比较性别、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长轴与颈宽比(AR)、高血压及高血糖等术前影响因素对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的影响。结果年龄是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60岁以上患者预后明显差于60岁以下患者(P0.05);Fisher分级中Ⅰ、Ⅱ级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Ⅲ、Ⅳ级患者(P0.05);Hunt-Hess分级越高,预后效果越差,但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动脉瘤的部位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动脉瘤长颈和瘤颈比值(AR)对介入栓塞术组影响较大(P0.05),随着AR值增大采用介入栓塞术的疗效明显好转(P0.05);高血压及高血糖对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影响较小(P0.05);不同年龄对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间的耐受能力不同,导致其预后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术后疗效的共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通过手术所发现的特殊形态、破口变异及瘤壁异常的颅内动脉瘤某些特征.方法 回顾总结直接开颅夹闭的174例颅内动脉瘤,发现其中15例(8.6%)形态特殊,术中将瘤周围血肿及组织清除干净后仔细观察动脉瘤形状,是否分叶,测量破口大小、位置,瘤壁的厚薄等,并进行局部高倍镜下三维照相,与术前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寻找这些动脉瘤的某些特征.结果 发现破口较大或"潜在性"破口6例,其中2例先栓塞导致弹簧圈漏出破口,后经过手术取出治愈;呈分叶状6例;1例栓塞成功后6d再次破裂出血,手术发现瘤壁菲薄致弹簧圈漏出;双侧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膨大形成动脉瘤1例;1例后交通动脉瘤开颅后所见载瘤动脉及瘤壁、瘤颈菲薄无法夹闭而孤立载瘤动脉.结论 某些特殊形态动脉瘤治疗需谨慎,术前准备应充分,术前造影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8.
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处理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处理动脉瘤继发缺血性脑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 63例颅内动脉瘤夹闭过程中行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术后根据相应部位有无脑功能障碍,CT检查阻断血管供应区有无新鲜梗塞灶为标准判断是否造成缺血性脑损伤,并按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所在部位、Hunt和Hess分级等进行分组对照。结果 63例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时间3-59min,术后共有12例出现缺血性脑损伤表现,其中术前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11例,Hunt和Hess分级Ⅲ~V者8例,基底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4例。阻断时间16min以内者均无缺血性脑损伤。结论 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继发缺血性脑损伤与阻断部位、阻断时间、阻断方式、侧支循环的个体差异、病人术前状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簧圈栓塞术后行颅骨钻孔血肿腔引流术治疗的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头颅CT均表现为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内血肿;DSA发现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2段分叉部1例、大脑前动脉A2段1例、前交通动脉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引流术后3~4 d血肿大部分引流干净,无再出血、感染及脑梗死。术后6个月GOS评分3分1例,4分1例,5分3例。结论 对合并脑内血肿的自发性SAH,首先应考虑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需尽早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复合手术对于部分未发生脑疝又合并脑内血肿的破裂动脉瘤是可行的,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收治的8例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行头颅CT证实有颅内出血;1例行CTA检查,7例行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P3段1例,大脑后动脉P4段4例,大脑中动脉M5段2例,大脑前动脉A4段1例。3例行开颅手术;4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1例因载瘤动脉太细,未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给予保守治疗。所有病例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1例遗留左侧肢体偏瘫,其余7例出院时均无神经功能缺失。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颅内动脉瘤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