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将全面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而技术创新的胜负是决定这场竞争成败的关键。要加强技术创新,必须进行机制环境建设,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机制上为企业创造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要加大技术创新法制环境建设,加大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要重视技术创新人文环境建设,围绕人才战略实施,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技术创新人才的创新价值;推进技术创新经济环境建设,建立国家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机制和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活力.激励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催化剂”,也是企业不断获取技术创新活力的根本保障.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应着重从产权激励、市场激励、企业内部激励和政府政策激励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其研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需要一种激励机制来开展技术创新研究。而这种激励机制应是产权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和企业内部自身激励的组合。有效发挥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作用,才能不断推动企业积极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4.
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激励机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与模型,定量分析了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问题,首先探讨了在企业努力水平可观测与不可观测两种条件下政府的最优激励机制,其次,论证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引入参照变量可以降低外生因素的不确定性,减少代理成本,从而提高政府的激励效率,最后依据上述不同条件下得到的政府最优激励模型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企业间合作创新的成本分摊与政府激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类异质企业的双头寡占竞争框架下,研究了企业间合作创新成本分摊的量化分析方法与政府激励问题.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政府有必要对企业问的合作创新予以激励,而且在合作创新条件下的政府激励更能显著提高技术创新的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6.
为寻求竞争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市场需求、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对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内在需求与动力;同时,乡镇企业又面临观念落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信息不畅、激励不足等制约因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进入创新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如何高效稳定创新发展成为首要问题,据此构建了政府和 科技型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两者在技术创新中的策略选择。首先,通过复制动态方程求出模型的局部 均衡点,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然后运用 Matlab 软件对政府和科技型企业的交互行为演化稳定趋势进行 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层政府的监管成本、监管获得的社会收益、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的督查力度、 科技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本以及被基层政府惩罚的金额,均可影响博弈双方的决策行为。因此建议从提 升基层政府的监管能力,完善惩罚制度;将地区技术创新程度划入基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政府激励科技型 企业的技术创新主动性;合作共赢,提高创新效率,缩减创新成本 4 个方面着手,加快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 的步伐,推进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改革措施,目的在于调整国家作为所有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并向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倾斜,以激发其生产性努力。生产积极性带来的经济增长为构建激励相容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引入创新机制的条件下,国有企业的生产性努力所能获取的利润增长空间越来越小,而政府对企业的软预算约束没有根本改变,使企业内部人从分配性努力中获利变的相对容易,这就导致了由生产性努力向分配性努力转移的激励,从而使所有者的利益受到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等内部人的侵害,以致于出现“穷庙富方丈”、“59岁现象”等腐败问题。激励机制是激励和约束的结合,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所以,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好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双向选择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与科研人员之间存在双向选择关系。企业要选择能使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科研人员.科研人员选择使其个人价值最大化的企业。分析了基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企业与科研人员的委托代理模型,对签约前后的双向选择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影响客户参与产品创新设计的因素,构造了以制造企业设计人员为枢纽的5层组织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客户集成创新模式的运行机理,阐述了个人、团队、组织、组织间4个层次的组织学习机制,基于知识创新、吸纳的多组织间螺旋式知识传播机制,以及基于技术激励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循环经济将成为世界发展模式的主要潮流。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受到社会观点、政策、法律、资本、科技创新、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决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的绿色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提出了如下建议:确立企业在绿色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自主创新活动中配置资源的作用;组建绿色科技创新联盟强化我国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改善绿色科技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企业创新网络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网络内涵的研究,探讨了创新网络的治理机制,对创新网络影响创新过程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研究了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影响,指出创新网络能力决定着网络的技术创新水平;最后提出了创新网络能力成长机理的分析维度。  相似文献   

13.
纺织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演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讨论了各种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在研究这些集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认纺织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重要性,并从正式的经济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两个方面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演化机理.同时针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地方纺织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必须融入全球产业网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应以示范建设为契机,建立创新创业园;以体验思想为指导,实施创新创业行动;以项目发展为目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不断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有效机制,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5.
教育创新的经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教育创新的本质。分析了教育创新就内部取向而言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和创业教育受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指出教育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一种重要的手段,对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流动是创新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 成为创新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及提高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思路, 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 对知识流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 找出二者相关性, 论证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应注重发挥知识流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推进了高校经济功能的创新 ,而技术创新是高校经济功能的实现方式。由于技术创新活动 ,高校提供的产品性质有所改变 ,但仍不足以改变其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非营利性质。高校实现经济功能主要有自主技术创新和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两种模式 ,其中合作技术创新将是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初始缺陷影响的混凝土受压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WAW-E2000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上,对掺入4种不同含量引气剂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极限抗压应变和损伤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掺入引气剂含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极限抗压应变均逐渐减小,而初始损伤的程度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9.
A structure innovation on the loading/unloading equipment for MSW (municipal solid waste) container was de- signed.By disposing chain transmission perpendicularly,the loading/unloading equipment for MSW container was developed by linear movement part of the chain transmission.Effect of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n the motion stability of chain transmission was discussed.The relation between chain sag,chain length and chain pitch numbers was studied,and the calculation equation of chain sag by perpendicularly disposing chain transmission was deduced.The relation curve between allowed abrasion ratio and pitch numbers of chain was studied,the reason for tooth-leap was analyzed,and new equipment of preventing tooth-leap was put for- ward.Loading/unloading devices equipped with new transmission mechanism have been made into products,and this structure in- novation has been applied in practice largely.It made consider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  相似文献   

20.
从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因入手分析了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型等内在机理,并进行了技术创新扩散模型分析,以确定技术创新扩散的最快时点或时期,为制定产业政策、预测经济发展以及企业技术决策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