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桩-土-筏基础共同工作的设计与实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层建筑桩土间有着共同作用 ,承台、筏板对上层荷载起着分担作用 ,以某高层建筑基础桩 土 筏共同工作的设计为例 ,对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及现场测试进行分析、比较与探讨 ,说明其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高层建筑桩土之间的共同作用及承台、筏板对上部荷载的分担作用,并以某高层建筑基础采用桩、土、筏共同工作的设计为例,对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及现场测试进行分析、比较与探讨,说明其所取得的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桩筏基础是高层建筑中常见的基础形式,采用ANSYS的空间有限元程序,考虑桩土共同作用,采用复合地基弹性模量对厚筏板进行内力分析,并与实测结果作比较,并为筏板设计提出简便算法,也为下部桩基的桩土共同作用的桩土分担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土地区高层框剪结构-桩筏-地基的共同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的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和工程桩受力及筏板承受反力的原位实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阐述了黄土地基中钻孔灌注桩的受力特性 ,揭示了工程桩桩顶荷载和筏底土压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实测表明 ,筏板与其下黄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接触压力 ,群桩与桩间土共同承担着建筑物的总荷载。本工程中桩间土分担荷载高达 2 8.6 %。还分析了筏底土压力的分布机理 ,探讨了影响桩间土分担荷载作用的因素。另外 ,还讨论了高层建筑裙房下桩体出现拉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蒋建平  高广运 《建筑技术》2005,36(3):182-185
桩筏(箱)基础是当今高层建筑最常用的基础形式,其工作性状很复杂,是上部结构-筏(箱)-桩-土四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沉降的研究还处于半经验半理论阶段,误差较大,目前有关的沉降实测实例还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料对研究高层建筑桩筏(箱)基础沉降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简化的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并将采用点弹簧模拟高层建筑下桩对筏板的作用与面弹簧模拟高层建筑下桩对筏板的作用进行对比。通过不同影响因素(有限元网格划分、弹簧属性的选择)分析筏板基础的受力及变形并得出结论以供广大工程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闫石 《山西建筑》2007,33(26):126-127
对桩筏基础中的共同作用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和以应力解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以反映桩筏基础中桩土共同作用的实际过程,从而得到更为精确和接近实际的位移及反力,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FLAC-3D程序进行三维数值计算,研究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问题。为此,假定上部结构的梁柱、底板为弹性结构,假定地基土材料为弹塑性材料,并符合Mohr-Column强度理论。根据计算结果,分析施工过程中地基及基础的变形特性,进而得到桩筏基础沉降分布、桩体变形、地基土压缩量以及基础沉降等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过程。研究结果可为高层建筑的地基和基础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桩长、桩径桩筏基础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具有不同桩长、桩径群桩的桩筏基础进行研究,采用筏基无单元方法对筏板进行模拟,基于共同作用原理,以桩与桩、桩与土相互作用的解析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层状地基上不同桩长、桩径、桩体材料情况下,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旨在解决具有特殊桩群,或通过桩长、桩径、桩体材料的变化、优化桩土刚度分布、调平设计时的桩筏基础计算问题。该方法可方便地用于非均匀布桩、非规则平面形状桩筏基础的计算和优化分析。与基于实际工程的大型模型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位移调节器用于端承型桩筏基础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移调节器是用于调节物体支承接触点之间位移的特殊装置,可用来保证端承型桩筏基础桩–土的变形协调和共同作用。为研究端承型桩筏基础中位移调节器的设置对桩–土–筏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位移调节器设置前后端承型桩筏基础的室内模型对比试验。试验测量了桩身轴力、筏板沉降及桩间土反力,分析了不同荷载级别下端承型桩筏基础的荷载传递规律、整体沉降与差异沉降分布特征以及桩土荷载分担比等内容,结果表明:与常规端承型桩筏基础相比,位移调节器的设置改变了桩筏基础的荷载传递规律,顺利实现了桩土的共同作用,同时适当支承刚度的调节器可优先且充分地发挥筏底土体承载能力,优化桩土荷载分担比。结论可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聂宏星 《城市建筑》2014,(23):72-72
近年来,建筑工程朝着高层的方向发展,对于结构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设计者要随时注意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控制策略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浅谈高层建筑中剪力墙连梁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春斌 《山西建筑》2003,29(5):28-29
介绍了高层建筑剪力墙中联肢墙在水平力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分析了连梁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剪力墙连梁在高层建筑中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代高层建筑形态变异中的动态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代高层建筑形态变异中的动态表现趋势,结合实例分析了当代高层建筑动态表现的形式,包括具象的"运动"和抽象的"势动",进而提出高层建筑的动态表现要符合其内在理性结构。  相似文献   

14.
方正金融中心主塔楼结构高度为230.800m,采用带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是存在多个不规则项的超限高层建筑。外框架由圆钢管混凝土柱与实腹钢梁组成,核心筒采用钢板组合剪力墙。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对主体结构进行了不同地震水准作用下的结构弹性与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具备较好的承载和变形能力,能够满足不同地震水准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目标。通过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找出了结构潜在的抗震薄弱部位,并提出相应的抗震加强措施。为类似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邓柏基 《山西建筑》2006,32(24):29-30
就高层住宅建筑的兴起,探讨了高层住宅建筑在现代都市中产生的各种效应,详细分析了高层住宅对居民居住心理的影响,提出了规划建筑设计中的改进策略,以便更有效地发挥高层住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祁华良 《城市建筑》2014,(11):238-238
本文通过研究高层组合式立体停车库水消防系统的设计实践,对高层建筑物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消防设施设计进行了探讨。在使用的过程中,对该系统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最终确立了我国高层组合式立体停车库水消防系统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对高强混凝土的含义和特点以及高强混凝土在大跨桥梁工程、高层建筑、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现行规范采用静力设计的方法可能对高层隔震结构的风致效应考虑不足,为此深入研究了高层隔震结构抗风设计与风致效应,结合现行规范提出高层隔震结构风致效应分析框架,并针对中国某百米级实际工程隔震结构展开风致效应的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现行规范采用等效静力的计算方式低估了高层隔震结构实际所受的脉动风作用,通过风荷载时程分析发现,隔震层X、Y向的水平剪力相比风荷载标准值作用分别增加了23.8%和27.7%,但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现行规范取1.4的分项系数能满足隔震层抗风稳定性的要求; 在10年一遇风荷载作用下,高层隔震结构顶部存在舒适度的问题,最大风振加速度达到16.2 cm?m-2,超出规范限值8%; 在1年一遇风荷载作用下,高层隔震结构顶部的最大风振加速度达到7.6 cm?m-2,其居住舒适性更难以满足,高层隔震结构的舒适度问题在今后的抗风设计中应予以重视; 提出的分析框架能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高层隔震结构风致效应,可为现行规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宝军 《山西建筑》2012,38(5):284-285
针对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以高层建筑施工引发安全事故"零容忍"态度严管、狠抓,积极消除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提高安全指数,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今上海高层住宅的发展历程,并以典型上海高层住宅案例为分析对象,通过研究朝向、交通、消防等方面,归纳出廊式、塔式、单元式3种典型平面类型的发展特点,以期对高层住宅平面的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