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德隆畸形是一种少见的腕部畸形,以保守治疗或尺骨远端切除改善腕部功能,但外形不能矫正,力量减弱效果不佳2003年以来,作者采用挠骨中下段截骨,Hizarov氏架外固定、骨痴延长矫止腕部畸形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皮质骨骨痂延长骨愈合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皮质骨骨痂延长骨愈合过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在山羊左胫骨中段骨膜下横形截骨后用Ilizarov式外固定器固定。2周后作牵拉延长,每天1mm,连续30天。定期摄X线片,并于截骨后1、2周,延长开始后1、2周,延长结束及结束后2、4、8、12、16周分期取材,作普通及偏光观察。结果:在骨痂延长早期,骨外膜侧即有直接骨形成,而延长间隙中先形成纤维组织,以后逐渐向纤维骨痂、骨性骨痂演变,最终形成新生皮质骨。结论:皮质骨骨干截骨后持续缓慢牵拉,对形成中的骨痂施以轴向的机械性张应力,能维持并刺激骨与软组织的再生,使截骨端间获得完全的骨愈合。其成骨方式可能以膜内骨化为主。  相似文献   

3.
骨痂牵拉术延长肢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5年,Codivilla首次报道了股骨粗隆下截骨与跟骨牵引延长下肢。1939年,Abbott和Sauders开始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肢体延长,但因并发症太多,未能得到普遍应用。1963年,Wagner介绍了皮质骨截骨后牵拉延长,其间隙以松质骨移植并内固定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Ilizarov于五十~六十年代,设计了一种环形外固定器用于骨延长,并倡导了骨膜下皮质截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7年,意大利学者De Bastiani首先提出了骨痂牵拉(Callotasis)的概念,即在骨干截骨后延迟一段时间,待纤维骨痂形成后再行牵拉延长,加速了骨愈合时间,降低了骨不连的发生率。目前,截骨后逐渐牵拉骨痂,即高频率、小幅度牵拉骨痂已成为当今骨骼延长的最常用技术,许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植骨加压延长技术一期治疗大段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12例感染性大段胫骨骨缺损骨折断端一期清创直接对合,近端截骨,外置重建单边重建外固定架,利用断端加压、近端骨痂牵拉延长技术免植骨治疗,定期摄X线片检查,结合患肢膝踝功能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在去除外固定架后获平均13(8~21)个月随访,12例均一期骨性愈合,患肢膝踝功能恢复良好,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免植骨一期加压延长技术是治疗大段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能降低治疗难度,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胫骨截骨骨延长方法修复小腿骨与软组织同时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6月~2003年12月采用Ilizarov型组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18例小腿骨与软组织缺损感染患者,骨坏死缺损长度为4~12mm,平均5.6mm。对骨缺损处彻底清创,尽最大限度覆盖创面,在小腿近侧干骺端处行水平截骨,骨段牵移直到与远骨折端接触并加压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5~24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全部患者创面均得到良好的软组织覆盖,骨延长与缺损处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正常,踝关节维持术前状态,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结论小腿截骨骨延长修复术治疗创伤后小腿骨、皮缺损感染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骨痂延长术治疗肱骨大段骨缺损性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骨痂延长术治疗肱骨大段骨缺损性骨不连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例肱骨大段骨缺损性骨不连均采用骨痂延长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年,20例患者骨不连全部治愈,2例伴有桡神经损伤症状者术后恢复。结论骨痂延长术是治疗肱骨大段骨缺损性骨不连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尺骨骨痂延长术治疗尺骨远端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致前臂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尺骨远端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导致前臂畸形患者17例19臂,采用尺骨骨痂延长术治疗.对手术前后的X线评价和功能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25~52个月),尺骨短缩、桡骨弯曲、桡骨远端骨骺尺侧倾斜及腕骨尺侧移位等畸形得到明显纠正,且前臂旋前、旋后和腕关节桡偏功能优于术前,通过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分析得出术后腕关节总体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应用尺骨骨痂延长术治疗尺骨远端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致前臂畸形可以有效纠正其诸多外观畸形并改善前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所有的骨再生都起源于干细胞。骨痂的形成是由刺激信号引发的细胞再生过程。多种多样的骨修复现象可能具有相同的细胞学链条机制。血管内皮细胞在骨再生的启动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具备特异性。破骨细胞通过分泌BMP触发了干细胞向骨细胞的特异性分化。骨折愈合的漫长过程是骨痂形成反应不断重复和叠加的结果。由超负荷诱发的应力-血管生成-骨再生的偶联效应是骨痂形成的基本病理基础。骨再生具有放大的骨生成效应,不同的固定方式可以影响骨再生的效率,适当的超负荷可以导致放大的骨再生,应力遮挡妨碍骨痂的形成,而不稳定的固定可以导致磨损性骨吸收。可以根据骨痂的形态学表现来推断骨折间隙力学环境的合理性,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骨痂调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钢板和矩形髓内钉固定对兔胫腓骨骨折成骨细胞内骨形态生成蛋白(BMP)含量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24只,对同一动物的两侧胫骨分别用矩形髓内钉和4孔不锈钢钢板固定,并分3批于固定后14、21、28d处死。用兔疫组化方法检测骨痂中成骨细胞中BMP的分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将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矩形髓内钉组骨痂中成骨细胞内BMP含量高于钢板组(P<0.05)。结论:矩形髓内钉内固定胫骨后骨痂含量增加可能与矩形髓内钉的微动有关,可能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骨外固定架加压延长修复胫骨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经皮干骺端截骨骨外固定架加压延长修复创伤性及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截骨延长修复创伤性及感染性胫骨骨缺损11例。结果全部病例骨缺损修复,骨感染治愈,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无一例需行骨折端植骨。改良ASAMI骨评定结果优8例,良3例;功能评定结果优6例,良4例,中1例。结论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骨不连、骨萎缩等并发症,术后不需作内固定和植骨,是治疗创伤性及感染性胫骨长段骨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