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咳嗽变异型哮喘肺功能特征及气道反应性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海兰  王豫平 《广西医学》2009,31(8):1088-1090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及意义,了解CVA患者气道反应性情况。方法采用肺功能仪及支气管激发试验(BPT),分析30例咳嗽变异型哮喘与16例健康对照组、30例典型哮喘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各组间的差异,以及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时CVA组及典型哮喘组所需组胺累积量的差异。结果BFF后CVA组肺功能中反映大气道功能的FVC、FEV,、PEF以及反应小气道功能的V50与典型哮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胺累积量CVA组多于典型哮喘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激发试验前肺功能虽然在正常范围。但激发试验后存在大气道和小气道功能障碍,但肺功能受损尚不及典型哮喘患者,其气道反应性较典型哮喘患者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气道功能异常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组100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按随访结果分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组与非CVA组,比较2组患者激发前基础状态下及激发结束时的肺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小气道功能的变化率,分析各参数变化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2组激发后与激发前基础状态相比FVC、FVC%、FEV1、FEV1%、FEV1/FVC%、FEF25、FEF25%、FEF50、FEF50%、FEF75、FEF75%、MMEF、MMEF%均有明显下降(P<0.05),激发前及激发后CVA组的各项参数较非CVA组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A组FEF25%、FEF50%、FEF75%、MMEF%较非CVA组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A组小气道异常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CVA组FEF25、FEF50、FEF75、MMEF变化率高于非CVA组(P<0.05).曲线下面积结果提示:FEV1变化率>FEF25变化率>FEF50变化率>FEV1变化量>MMEF变化率>FEF75变化率.结论 在激发前基础状态下及激发后,CVA患者大小气道功能均低于非CVA患者,FEF50变化率对CVA诊断的敏感度最高,重视小气道功能异常能协助临床早期发现CVA.  相似文献   

3.
欧宗兴 《海南医学》2005,16(1):68-69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及肺功能特征。方法 选择46例成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患者,并分析CVA的临床及肺功能特征,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在CVA诊断过程中的应用。结果 所有病例均以刺激性干咳为主要表现,吸入全乐宁气雾剂前后肺功能FVC、FEV,和PEF均有显著改善,经检验有显著意义。结论 支气管舒张试验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可用于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及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功能分析对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50例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病人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检测试验前后的肺功能改善程度(FVC、FEV 1、PEFR、V75、V50、V 25)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前后的肺功能测定值进行两两比较的t检验,显示定量资料间的差异有显着性.结论 CVA的病人肺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并可通过舒张试验检测肺功能改善情况,对CVA的早期诊断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红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4):140-141
目的探讨CVA的临床与肺功能特征。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38例CVA患者,分析其临床与肺功能特征以及支气管扩张试验在CVA诊断过程中的应用。所有病例均有慢性咳嗽、胸闷等主要表现。结果经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肺功能FEV1,FEV1/FVC%均有明显改善,经过检验有显著意义。结论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段,可用于CVA的诊断及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行支气管舒张试验的护理。方法:选择60例符合FEV1基础值70%预计值的CVA患者,吸入沙丁胺醇200~400μg后测定基础肺功能,对患者从预约到检查结束给予全程护理。结果:60例符合FEV1基础值70%预计值的CVA患者顺利完成检查,阳性患者52例,占试验人数86.67%。结论:支气管舒张试验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特异性检查方法之一。对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咳嗽患者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有助于确认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及顺利完成试验,护理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舒张试验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622例.根据患者基础肺功能及潮气呼吸配合动作,将患者分为激发A组197例、激发B组215例与舒张组210例.对激发A组患者采用Astograph Jupiter-21气道反应仪行乙酰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对激发B组患者采用ASP-Pro雾化器行乙酰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对舒张组患者行沙丁胺醇支气管舒张试验.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础肺功能、试验结果阳性与阴性预测值,以及支气管激发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舒张组患者年龄为(51.07±16.58)岁,明显高于激发A组及激发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气峰值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FEV1/FVC方面,舒张组基础肺功能较激发A组与激发B组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体质量、身高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组患者的阳性率为76.19%,明显低于激发B组的87.91%与激发A组的86.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发A组患者的非气道痉挛不良反应率为32.49%,明显高于激发B组的2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发A组气道痉挛与严重气道痉挛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03%、0,略低于激发B组的2.33%、0.4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舒张试验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均较高,有较高阳性预测率、不良反应小,临床应用中应结合FEV1/FVC肺功能指标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认识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对门诊原因不明的长期慢性咳嗽患者行常规肺功能检测,对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测值预计值<70%患者行支气管舒张试验,FEV1实测值预计值≥70%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157例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13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8例。结合临床特点及对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的治疗效果确诊48例为CVA。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以慢性咳嗽或胸闷为主要表现,大多数具有气道高反应性,行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测定是诊断的有力依据,结合对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的治疗效果可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鉴别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与慢性咳嗽。方法对112例慢性咳嗽患者经询问病史,摄X线胸片,做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过敏原筛查。检查结果做卡方检验。结果112例慢性咳嗽患者中有58例确诊为CVA,其X线胸片无异常改变,支气管激发试验均阳性,过敏原皮试阳性率为86.2%(50/58);42例存在诱因,其过敏原皮试阳性率为74.5%(38/42),其中79%(30/38)能检测到与诱因相关的过敏原;无诱因者的皮试阳性率为75%(12/16)。其他54例慢性咳嗽患者中X线胸片正常者34例,肺纹理增重者17例、有肺气肿征3例;支气管激发试验全部阴性,其中3例用力呼气1秒率(FEV1/FVC)<70%及用力呼气1秒量(FEV1)<80%;非CVA组过敏原皮试阳性率为16.7%(9/54);41例有诱因,其过敏原检测阳性率为12.2%(5/41),无诱因者皮试阳性率为30.8%(4/13)。经卡方检验,2组患者发病诱因(χ2=0.180,P=0.6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X线胸片无异常者(χ2=26.151,P=0.000)、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χ2=112,P=0.000)、过敏原皮试阳性率(χ2=54.248,P=0.000)和无诱因病例中过敏原皮试阳性率(χ2=5.673,P=0.017)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CVA患者的过敏原与诱因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无诱因的病例中大多数能检测出过敏原。支气管激发试验及过敏原筛查是诊断CVA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支气管激发前后小气道功能的改变特征,以提高CVA患儿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CVA患儿进行肺功能及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查,并与同期健康儿童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患儿组激发后相关肺功能指标FEV1%、FVC%、PEF减退明显,与健康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组小气道功能敏感指标FEF75%、FEF50%、FEF25%~75%在激发后发生显著降低,两组激发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气道功能的显著降低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支气管激发实验后的典型特征,也是临床对气道高反应性严重程度判断的重要依据,值得临床予以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型哮喘 (CVA)与慢性咳嗽病因的相关性。方法 对原因不明的慢性咳嗽患者作肺通气功能检查 ,FEV1实测值 /预计值 <80 %者行支气管舒张试验 ,FEV1实测值 /预计值≥ 80 %予气道反应性测定 ,并对咳嗽变异型哮喘与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172例肺通气功能检查 ,FEV1实测值 /预计值 <80 %者 118例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37例、阴性 81例 ;FEV1实测值 /预计值≥ 80 %者 5 4例 ,接受磷酸组织胺药物吸入支气管激发试验 ,气道反应性增高者 15例 ,气道反应性正常者 39例 ;据此 ,本组病人可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 5 2例 ,占慢性咳嗽病因的 30 .2 % ,由此可见咳嗽变异型哮喘是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 ,咳嗽变异型哮喘与慢性咳嗽的病因密切相关。结论 咳嗽变异型哮喘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 ,两者密切相关 ,咳嗽变异型哮喘是哮喘的前驱状态 ,可发展为典型的哮喘 ,对病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慢性咳嗽患者早期发现并施以正确的治疗 ,可以预防典型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准确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方法:随机抽取66例病因不明的咳嗽患者。选用美国森迪斯公司生产的Vmax6200型体积描记仪,以乙酰甲胆碱为气道激发剂,进行气道激发试验检测,观察其气道反应性。结果:45.6%的患者符合诊断变异性哮喘。结论:气道激发试验对非典型哮喘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激发试验在慢性咳嗽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BPT)在慢性咳嗽及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1155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测其气道高反应性。结果 1155例慢性咳嗽患者中,各年龄组肺功能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BPT阳性584例,阴性571例,阳性率50.6%。确诊为CVA 547例;其余37例BPT阳性慢性咳嗽患者中25例为感染后咳嗽,12例为慢性支气管炎。BPT诊断CVA的特异度为93.9%。小于30岁年龄组CVA比例最高,占慢性咳嗽68.8%;≥60岁的老年人CVA百分比最低,为23.5%。结论 CVA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对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患者应及时进行BPT,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并施以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4.
苏新明  李文扬  于娜  刘刚  康健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483-1484,1488
目的分析慢性咳嗽患者的呼吸生理指标,研究基础肺功能与支气管激发试验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9例慢性咳嗽患者行常规肺功能检测后加测支气管激发试验,观察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最大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及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的变化状况,并观察激发试验后肺功能上述几项指标下降及下降率与激发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69例受试者当中,基础肺功能正常45例,占总受试人数的65.22%;小气道功能异常者24例,占总受试人数的34.78%。45例基础肺功能正常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接近阳性(由于激发试验引起剧烈咳嗽而终止)30例,占基础肺功能正常人数的66.67%。相比之下,24例小气道功能异常者加测支气管激发试验后11例为阳性,占45.83%。结论对于慢性咳嗽患者,尽管基础肺功能检测正常,也应将支气管激发试验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以筛选出由气道高反应引起的慢性咳嗽,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激发试验阳性的亚急性、慢性咳嗽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探讨其对亚急性、慢性咳嗽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55例激发试验阳性的亚急性、慢性咳嗽患者均行肺功能、血常规、胸片、鼻窦CT、诱导痰检查,其中Eos计数和ECP水平的检测分别运用瑞氏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方法。结果:55例激发试验阳性的咳嗽患者中36例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6例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8例诊断为感染后咳嗽,5例诊断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以乙酰甲胆碱PC20FEV1.0作为评价气道高反应性的指标,CVA组与各个非哮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哮喘的阳性预测值为65.5%。CVA组、COPD组、感染后咳嗽组以及UACS组诱导痰Eos计数分别为(9.2±5.4)%,(2.5±1.3)%,(2.3±0.6)%和(1.9±1.2)%,ECP水平分别为(227±56),(59±14),(46±18)和(42±24)μg/L,CVA组患者诱导痰Eos数量和ECP水平明显高于非CVA组(P<0.01),诱导痰联合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哮喘的阳性预测值为89.5%。结论:联合应用诱导痰炎性标志物和支气管激发试验,可提高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及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对支气管激发试验(BPT)的反应情况。方法对553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观察BPT阳性率及CVA阳性率情况。结果 BPT阳性人数207例,阳性率37.4%;最终确诊的CVA为198例,CVA阳性率35.8%。BPT假阳性9例,占4.3%,其中3例为支气管内膜结核。4个不同年龄组别的肺功能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男女两组BPT阳性率及CVA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但<30岁组与≥50岁组相比,前者BPT阳性率要明显高于后者(<0.05)。结论 CVA是构成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患者应及早予BPT检查以提高CVA的诊断率,并给予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谢涵  陈远彬  周明娟  林琳  吴蕾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0):1281-1286
背景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阳性为诊断支气管哮喘的重要依据,但临床上常见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且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目前尚缺乏分析此类患者预后转归结局的文献报道。目的 探讨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患者预后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8月-2018年2月,对320例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并伴有咳嗽、咳痰、咽痒、喘息、气促、胸闷症状至少1项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复查肺功能并记录症状、中医证候积分,统计患者的转归情况。随访前后临床症状占比、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为缓解,6个月后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转阴性视为好转。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患者转归的因素。结果 146例患者完成6个月的随访研究,其中49例支气管激发试验可疑阳性,97例支气管舒张试验可疑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可疑阳性6个月后转阴性者20例(40.8%),转阳性者2例(4.1%),可疑阳性者4例(8.2%),转支气管舒张试验者23例(46.9%);支气管舒张试验可疑阳性6个月后转阴性者44例(45.4%),转阳性者4例(4.1%),可疑阳性者10例(10.3%),转支气管激发试验者39例(40.2%)。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患者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咽痒、喘息、气促、胸闷)在6个月后都得到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随访前与随访6个月后均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或均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的84例患者纳入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患者转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无过敏性鼻炎、未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肺功能好转率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多个因素同时作用的情况下,并无明显影响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患者预后转归的因素。结论 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患者的气道炎性反应大多处于可逆状态,中药穴位贴敷可能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8.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上气道疾病、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关联,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92例慢性咳嗽并同时有咽部症状和体征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进行相关病史采集及支气管激发试验后,根据针对性治疗结果进行相关疗效评价及病因学分析。结果对疑为CVA的49例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其阳性率为28.6%(14/49),占全部病例数的15.2%(14/92)。18.5%(17/92)的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或合并胃食管反流症状,其中部分患者抗胃食管反流治疗有效。有鼻炎/鼻窦炎病史和/或症状的患者仅占全部病例的33.7%(31/92)。51.1%(47/92)的患者仅有单纯的慢性咽部症状和体征。结论 UACS的病因不只与鼻炎/鼻窦炎有关,慢性咳嗽患者的"慢性咽炎"表现既可能是继发于慢性鼻炎/鼻窦炎的鼻后滴流和胃食管反流的结果,也可能是独立的慢性咳嗽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