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灌注加权成像(P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高级别脑胶质瘤和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进行过磁共振PWI与SW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1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与11例单发脑转移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周围水肿区的rCBV值,并以肿瘤SWI图像中低信号程度对两种肿瘤进行评分分析。结果1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与11例单发脑转移瘤的肿瘤实质区rCBV值分别为9.87±2.76和10.97±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周围水肿区rCBV值分别为1.99±0.50和1.12±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脑胶质瘤组SWI低信号评分高于单发脑转移瘤组,以非参数Mann—Whitnev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PWI及SWI有助于显示肿瘤及瘤周组织细微结构.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单发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相对脑血容积(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在鉴别颅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对病理证实为颅脑胶质瘤的患者(Ⅱ级胶质瘤9例,Ⅲ级胶质瘤11例,Ⅳ级胶质瘤14例)行MR灌注加权成像及常规MRI检查。由灌注加权成像数据获取脑血容积(CBV)图、脑血流量(CBF)图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图,计算出rCBV、rCBF和rMTT值。结果Ⅱ级胶质瘤的rCBV、rCBF和rMTT值分别为2.68±1.37、2.52±1.29和1.02±0.30,Ⅲ级胶质瘤的rCBV、rCBF和rMTT值分别为4.99±2.34、4.77±1.97和1.07±0.15,Ⅳ级胶质瘤的rCBV、rCBF和rMTT值分别为6.69±1.88、6.97±1.73和1.08±0.22,各组间rCBV和rCB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M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灌注加权成像能有效地在术前评价颅脑胶质瘤的病理级别,rCBV值结合rCBF值可以更好地对颅脑胶质瘤进行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C6细胞接种至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3周左右,应用3.0T高场强医用磁共振扫描仪对大鼠行常规MRI、DTI及增强T1WI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30只接种大鼠中,28只在随后的MRI和病理检查中均证实有肿瘤形成,成瘤率约93%.磁共振成像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DTI显示瘤体和对侧镜像脑组织平均FA值分别为(0.12±0.04)和(0.31±0.05),而平均MD值分别为(0.96±0.04)×10-3 mmVs和(0.79±0.02)×10-3mm2/s,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star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稳定可靠,接种成功率高.用临床3.0T MRI行大鼠C6胶质瘤DTI检查切实可行,通过测量瘤体及对侧镜像脑组织FA及MD值,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胶质瘤磁共振灌注成像参数(PWI)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对本院35例胶质瘤行术前磁共振灌注成像,计算肿瘤实质平均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MVD).分析平均rCBV、MTT与MVD关系.结果:胶质瘤的平均rCBV值为1.82±0.68,MTT为1.007±0.04,MVD为34.33±15.44,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胶质瘤平均rCBV值与MVD有相关性(r =0.807,P<0.05),MTT与MVD无相关性(r= -0.071,P>0.05).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rCBV值能够评价胶质瘤微血管的密度与含量.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灌注成像评价脑胶质瘤分级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灌注成像 (magneticresonanceper fusionweightedimaging,MRPWI)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共 2 6例 .行常规MR及MR灌注成像检查 .原始灌注图像数据经工作站软件处理 ,构建脑血流容积 (CBV)图 ,计算最大相对CBV(rCBV)值 .结果 :低级组 (Ⅰ Ⅱ级 )胶质瘤最大rCBV值范围为 0 .72~ 4 .2 6 ,均值为 (2 .1 0± 1 .1 8) .高级组 (Ⅲ Ⅳ级 )胶质瘤最大rCBV值范围为 0 .89~ 1 0 .0 2 ,均值为 (5 .2 3± 1 .86 ) .两组间最大rCBV值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P <0 .0 1 ) .结论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有临床实用价值 ,可以提供常规MR图像所无法获得的肿瘤血供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研究肿瘤实性区域的微血管生成情况,探讨灌注加权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常规MRI和PWI检查资料,按照2000年WHO脑肿瘤分级标准,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15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15例。在工作站构建rCBV图,分别测量肿瘤实性区域和相应部位正常参照区域的rCBV值,观察高级别胶质瘤组和低级别组肿瘤实性区域CBV值与正常对照的相互关系,并着重观察两组肿瘤各自与正常参照区域的相对(肿瘤/参照)CBV(rCBV)值之间的关系。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之间肿瘤实性区域rCBV值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时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组rCBV值(4.14±0.85)明显高于后者(2.51±0.59),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瘤体实性区域rCBV值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MRPWI有助于提高胶质瘤术前分级评价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 (MR)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 2 8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灌注成像 ,采用GRE EPI序列 ,重建相对脑血容量 (rCBV)彩图后 ,以肿瘤对侧对应部位和对侧正常脑白质为参照 ,分别计算出肿瘤最大rCBV1及rCBV2 ,并与病理学分级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低、高度恶性胶质瘤的最大rCBV1值分别为 1.38± 0 .36和 4 .32± 3.4 1,最大rCBV2值分别为 2 .83± 0 .76和 9.71± 6 .2 3;低、高度恶性胶质瘤的rCBV1或rCBV2值与病理分级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另外 ,rCBV1、rCBV2间有高度相关性 (r =0 .736 ,P <0 .0 0 1)。 结论 :MR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评价脑肿瘤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的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钙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3例,高级别胶质瘤23例,脑膜瘤8例,淋巴瘤4例,行MR灌注成像及常规MRI检查。由灌注数据获取脑血流容积(CBV)图,计算出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值。结果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膜瘤为高灌注,低级别胶质瘤和淋巴瘤为低灌注,高、低灌注组间rCBV值有显著性差异,而高灌注肿瘤之间和低灌注肿瘤之间rCBV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WI在脑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胶质瘤磁共振灌注成像参数与肿瘤病理分级及肿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外科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胶质瘤共36例,行常规MR及MR灌注成像检查,构建局部脑血容量(rCBV)图,并计算肿瘤实质及肿瘤周围水肿区平均相对局部脑血容量值(rrCBV),分析上述参数与胶质瘤分级的关系.结果:高级别胶质瘤及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的平均rrCBV值分别为2.20±0.75、1.31±0.35,高级别胶质瘤及低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域的平均rrCBV值分别为1.98±0.66、0.99±0.24.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及瘤周水肿区的平均rrCBV值分别大于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实质区和瘤周水肿区的平均rrCBV值(P<0.05).结论:MR脑血流灌注成像能够对胶质瘤分级提供依据并评价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回波平面成像(EPI)技术在脑肿瘤核磁(MR)灌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脑肿瘤患者 53例,其中胶质瘤(包括术后复发)23例,室管膜瘤1例,转移瘤12例,脑膜瘤4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脑炎4例,脑放射性坏死2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及MR灌注成像检查.以对侧对应脑白质为参照,计算各病变相对脑血容积(rCBV). 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13例)的rCBV值为9.38±6.52(1.77~35.70),低级别胶质瘤(10例)的rCBV值为2.41±1.24(1.17~4.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6,P= 0.018).血管母细胞瘤、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及室管膜瘤均显示高灌注,而脑炎、脑放射性坏死表现低/等灌注.其中,血管母细胞瘤rCBV值最高.结论: EPI技术具有瞬时成像、时间分辨率高的优点,脑灌注成像成为诊断脑部疾病的一个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体内细胞示踪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内细胞示踪技术被运用于医学研究中。目前常用的体内示踪技术包括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光学成像等技术,这些成像的方式在特异性、敏感性、操作方式等方面都各有特点。在运用这些技术的时候,研究者需要根据成像的要求、实验对象、成像目的等综合因素,并结合各种成像的特点来考虑。本文就现有的体内细胞示踪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患者右室壁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获得肺心病患者(肺心病组)和正常人群(对照组)右室前壁、下壁及侧壁的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心内膜下心肌层的组织速度显像、组织追踪显像、应变显像、应变率显像、组织同步显像曲线后,分别测量每一曲线上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收缩期峰值位移(PDs)、收缩期峰值应变(PS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Rs)、达一峰值速度时间(TTPV);并将各节段的参数与右室射血分数(RVEF)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受试工作特征曲线确定与对照组有差别的参数的诊断界值.结果 肺心病组右室壁所有节段的PSs值,前、下、侧壁的基底段及前壁中段的PDs值,前壁基底段、中段及下壁中段PSRs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或0.01);在所有相关性分析的参数中,右室前壁基底段PSs值与RVEF高度相关;右室下壁基底段的PSs的界值-22%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大,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2.54%、65.38%、68.92%.结论 组织多普勒技术可评价肺心病患者的右室壁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尤其是应变显像;利用局部心肌的组织多普勒参数测值可间接反映肺心病患者的右室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静脉注射利声显心肌声学造影,比较不同超声切面心肌造影效果,探讨心肌灌注超声显像的最佳切面。方法 采用谐波一能量多普勒和间歇性显像方法,分别采集15例正常人心尖四腔心、二腔心和胸骨旁四腔心切面的超声图像,观察心肌显像的效果。结果 在标准的心尖四腔、三腔和二腔心切面上在室后间隔、后壁和下壁显影良好,而侧壁、前间壁、前壁和心尖部出现假性充盈减弱或充盈缺损现象;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基本可以弥补心尖四腔心  相似文献   

14.
分子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影像学的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极大地改变着我们对于生理作用机制、药物研发、疾病诊断与评估方面的认识角度和研究方法。本文综述了其核心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分析,指出分子医学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应行  ;陈自谦 《医学综述》2014,(11):2033-203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的认知障碍、行为改变和记忆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尸检结果揭示了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的形成等。多模态影像技术可对AD的结构、功能及代谢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对其早期诊断及病理生理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多模态影像学在A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6.
电阻抗断层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源  任超世 《医学争鸣》2001,22(1):90-92
电阻抗断层图像技术是继形态、结构成像之后出现的新一代功能成像技术,在多个临床领域,阻抗继层成像与现有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作者综述功能成像。虚部成像、参数成像、频谱成你和三维成像等EIT技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随着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从健康体检到疗效评价都离不开影像学的支持。随着受检人群的增多,如何保障患者检查安全,提高影像诊断的精准性是放射科亟需解决的问题。X线辐射危害和对比剂不良事件是影像检查过程中主要的安全隐患。采用辐射防护新技术、优化检查序列,以及降低X线扫描剂量等方法可减少X线对患者的辐射。减少对比剂用量可降低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发生严重副反应的风险。应用无对比剂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新技术,使肾功能差或对比剂过敏患者同样可进行血管成像检查。能量、功能和分子等成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可提升影像诊断的准确性,使影像诊断从形态解剖学水平上升到功能和分子水平。影像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只有通过技术革新和检查方案的优化,才能不断满足临床对精准影像日益增长的需求。重视影像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件,避免重复检查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让被检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移植转染HSV1-tk报告基因的BMSCs至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探索报告基因显像用于活体监测移植BMSCs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OI=100的Ad5-HSV1-tk转染BMSCs后,对BMSCs活性和分化能力进行鉴定。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鉴定。采用Ad5-HSV1-tk体外转染BMSCs(3×106个细胞),随后移植到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左心室下壁心肌后,采用Micro PET/CT成像(18F-FHBG)进行活体监测移植干细胞。对完成显像研究后的心肌组织进行相关体外分析。结果:采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HSV1-tk转入BMSCs后,干细胞的形态及流式表面抗原特征没有改变。随后将B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左心室下壁,成功采用18F-FHBG Micro PET/CT显像在心脏移植区域获得了干细胞的特异性影像,大鼠心脏区域18F-FHBG摄取为(0.413±0.128)%ID/g;对照大鼠心脏区域18F-FHBG摄取仅为(0.017±0.003)%ID/g。随后体外分析证实HSV1-tk基因在BMSCs中正确表达。结论:移植在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BMSC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进行在体示踪,HSV1-tk报告基因可以用于活体监测移植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9.
高永伟 《医学综述》2012,18(8):1238-1239,1242
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纤维性食物的摄入减少,直肠癌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直肠癌分期不同,临床治疗方案各异,患者生存率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肿瘤并行术前分期显得尤为重要,磁共振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张艳  袁军  李健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140-4142
目的:探讨胰腺MRI灌注的成像技术。方法:胰腺表现正常者20例行胰腺MRI灌注检查,PHILIPS 1.5T 3DTHRIVE序列扫描,4mm层厚/12层,并用高压注射器注射Magnevist○R20ml(0.5mmol/ml钆喷酸二葡甲胺),注射速率3.5ml/s,延迟5s,总扫描时间120s。所得数据传至View Forum工作站,使用Qualitity Analysis里的MRBrestImaging软件包处理数据,测量灌注参数的平均值。结果:正常胰腺MRI灌注成像参数数值分别为最大相对增强95.69%;流入速率为19.511/s;流出速率为26.051/s;时间峰值为31.33/s;初始强度时间为20.53/s;曲线下面积为15924.56ml/(min·kg)。结论:正常胰腺MRI灌注成像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满意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